王中良 許賀春 白 潔
作者單位:454000 河南 焦作,焦作煤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央醫(yī)院消化科
胃潰瘍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多表現(xiàn)為食欲不振、餐后腹脹、胃部疼痛等,嚴重時可發(fā)展為胃穿孔、胃出血等,其發(fā)病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1-2]。目前,臨床多采用抑酸劑、抗幽門螺桿菌制劑、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口服治療,但臨床療效及預后并不理想,部分患者可于痊愈后再次復發(fā)。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消化內鏡不僅被用于胃潰瘍的臨床診斷,同時也被廣泛應用于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的治療,且達到了較好的止血效果[3-4]。為進一步驗證其臨床療效,避免患者再出血,筆者于本研究中對比分析了消化內鏡聯(lián)合四聯(lián)療法與單純四聯(lián)療法對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的治療效果,并分析了此類患者再出血的相關危險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焦作煤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央醫(yī)院消化科收治的88例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4例,其中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齡 (51.51±17.25)歲,病程 (5.46±1.55)年;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齡 (49.42±16.52)歲,病程 (5.22±1.31)年。兩組患者性別分布情況對比采用卡方檢驗, χ2=0.414, P=0.520, 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年齡及病程對比采用 t檢驗, t=0.580、 0.784, P =0.563、 0.435,P均>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的診斷標準;入選前3個月內未接受任何胃腸手術治療;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數(shù)小時內出血量超過1000 mL;合并心、肝、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或凝血功能障礙;其他原因導致的胃出血;入選前1個月內服用過質子泵抑制劑、抗生素等可對本研究結果造成影響的藥物;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成分過敏。
對照組患者行四聯(lián)療法治療:患者口服蘭索拉唑,每次 30 mg,每天 1次;阿莫西林,每次500 mg,每天3次;左氧氟沙星,每次200 mg,每天2次;枸櫞酸鉍鉀,每次220 mg,每天2次。與此同時,先囑患者禁食24 h,隨后根據(jù)出血情況行流質或半流質飲食2周,繼而行普通飲食。連續(xù)治療2周,若2周后仍有出血且數(shù)小時內出血量超過1000 mL則行相關外科手術治療。
觀察組患者行消化內鏡聯(lián)合四聯(lián)療法治療:經消化內鏡確認出血點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至其充分暴露,并根據(jù)病變情況選擇鈦夾、噴灑凝血酶稀釋液、注射8%去甲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混合溶液等方式進行止血,當出血點局部組織變白后停止操作;術后囑患者禁食24 h,并行四聯(lián)療法治療 (方法同對照組)。連續(xù)治療2周,若2周后仍有出血且數(shù)小時內出血量超過1000 mL則行相關外科手術治療。
治療2周后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顯效:潰瘍創(chuàng)面縮小90%以上,出血停止 (糞便隱血檢驗結果為陰性);有效:潰瘍創(chuàng)面縮小50%以上且不足90%,出血等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潰瘍創(chuàng)面縮小50%以下,出血等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4-5]。所有患者出血停止并結束治療2周后,對比兩組患者再出血發(fā)生情況,并分析其危險因素。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再出血相關危險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均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2周后,觀察組患者中顯效19例、有效2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45%,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的顯效12例、有效21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 75.00% (Mann-Whitney U=708.500,Z= -2.380, P=0.017, P<0.05)。
觀察組患者中再出血者5例 (11.36%),對照組患者中再出血者13例 (29.55%),將此18例患者設為再出血組,并將未再出血的70例患者設為未再出血組,經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首次胃出血量多、血紅蛋白含量低、血小板水平低、潰瘍?yōu)锳1期及未聯(lián)合消化內鏡治療均為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險因素,見表1。
表1 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患者再出血單因素分析Table 1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re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 and active bleeding
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血紅蛋白含量低、潰瘍?yōu)锳1期及未聯(lián)合消化內鏡治療是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患者再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患者再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 and active bleeding
胃出血是胃潰瘍常見且嚴重的并發(fā)癥,當出血量較少時除大便隱血陽性外多無其他臨床表現(xiàn),而出血量超過500 mL時則可引發(fā)嘔血乃至休克,若未及時有效治療可危及患者生命[6-7]。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胃潰瘍所致活動性出血的發(fā)病率占消化道出血的30%以上,且再出血者止血率明顯降低,病死率明顯增高[8-9]。為提高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的治療效果,筆者將消化內鏡與四聯(lián)療法聯(lián)合應用于此類患者的治療,并與單純四聯(lián)療法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對比。
本研究所用四聯(lián)療法中的蘭索拉唑作為一種新型質子泵抑制劑,可通過與H+/K+-ATP酶巰基結合,抑制酶活性而發(fā)揮抑酸作用,以保護胃黏膜屏障,降低胃液對胃黏膜的損害;阿莫西林和左氧氟沙星作為臨床常用的抗感染藥物,可有效殺滅幽門螺桿菌,減輕胃黏膜炎癥反應,促進潰瘍愈合;枸櫞酸鉍鉀能夠在胃黏膜表層形成保護膜,阻止酶、酸刺激胃黏膜,利于組織再生的同時,可增加前列腺素和黏蛋白水平,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護胃黏膜屏障。四者聯(lián)合應用僅可有效促進胃潰瘍的愈合[10-11]。而消化內鏡可準確定位出血點,并能明確具體病變程度,從而有效實施針對性止血治療,效果顯著[12]。如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周后消化內鏡聯(lián)合四聯(lián)療法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四聯(lián)療法治療組 (P<0.05)。另外,經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患者再出血相關危險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血紅蛋白含量低、潰瘍?yōu)锳1期以及未聯(lián)合消化內鏡治療均為此類患者再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進一步證實了消化內鏡在此類患者中的治療效果,同時提示臨床醫(yī)務人員應重視患者的血紅蛋白含量及潰瘍分型,并加以干預。
綜上所述,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患者應用消化內鏡聯(lián)合四聯(lián)療法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再出血發(fā)生率,且患者血紅蛋白含量低及潰瘍?yōu)锳1期也是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患者再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應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