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娉
【摘要】《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第三點提出:“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毙聲r代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突破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形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因此,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教師的師資力量息息相關,而師資隊伍建設主要取決于學校有效的師資培訓,本文立足教學效益提升,從教師現狀出發(fā),完善以人為中心的學?,F代制度管理,探討校本師資培訓策略。
【關鍵詞】教學質量;校本培訓;提升策略
多年來,政府為促進學校的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在硬件設施投入上做了很大努力,取消了學校等級評估,制訂了規(guī)范化、標準化學校的評價指標體系,統(tǒng)一了生均公用經費。基本上體現了硬件上的均衡發(fā)展。然而,在軟硬件綜合評估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從廣州市番禺區(qū)相對完善和客觀的辦學效益評估項目——中小學辦學績效評估發(fā)現,相同規(guī)模、相同組別,但效益卻相差甚遠。究竟是什么原因制約學校辦學效益?我們都知道,一所學校的辦學績效,會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普遍歸因為三方面:管理、教師和生源。對于農村向城市發(fā)展的番禺地區(qū)而言,隨著信息普及,家長素質提升,文化氛圍越來越濃的環(huán)境下,生源可以忽略。那么,影響學校發(fā)展的就是管理和教師這兩個重要因素了。筆者認為,在學校制度建設的師資隊伍建設的措施應立足于校本化。
一、問因師資,探尋發(fā)展方向
教育現代化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而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是立德樹人的基礎。加強教師體系建設,推進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fā)展的教師隊伍,培養(yǎng)具備高品質、專學識、多才能、強身心的新時代人民教師是教師培訓的終極目標。學校的發(fā)展,靠的是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學校管理是為了打造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沒有優(yōu)秀師資,再好的校長也會犯愁,再好的生源也出不了成績。因此,教師在學校發(fā)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提升師資隊伍,必須要對教師隊伍狀況進行了解,筆者就學校師資情況做了一份問卷調查。
(一)問基本情況,了解團隊結構比例
1.性別比例差距太大,會影響學校陽剛之所和活力。在性別選項中可知(圖1)女教師占有效樣本人數的84.72%,占據大幅度的比例。
2.年齡斷層,缺乏骨干,影響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調查教師教齡數據顯示(圖2),教齡在0-5年的占了近55%、6-15年僅占8.2%,可見教師缺乏教學經驗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自然也將影響學校發(fā)展的速度。從調查對象的最高學歷數據可以看出(圖3),本科畢業(yè)學歷的教師占整個教師隊伍的91.67%,教師隊伍整體上呈現年輕化、高學歷等特點。年輕是好事,但學校還需要不斷加強校內骨干教師的培養(yǎng),并確保骨干教師服務于本校的穩(wěn)定性,方可保障學校的長遠發(fā)展。
(二)問教育情懷,了解教師職業(yè)動機
1.角色定位,影響工作效益。從影響當前學校教師工作狀態(tài)的因素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圖4),有32人認為工作態(tài)度認真,但沒有明顯的效果;有19人選擇熱愛教育、盡心盡責,而選擇對學生缺少愛心、工作責任心不強分別為1人、2人,大部分的調查對象對待工作態(tài)度是認真、熱愛、盡心盡責。從調查對象自身的專業(yè)知識情況可以知道(圖5),表示“略顯不足”“很扎實”“明顯不足”“其他”的人數分別為48、14、9及1人,可見調查對象對待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基本功不太扎實,需要努力學習,提升自己。對于調查對象是否想過換工作來看(圖6),有多達37人的教師回答暫時不想,有29人的教師回答從來沒想過,還有極少數教師回答想過換工作,可見教師職業(yè)是穩(wěn)定和向往的工作。
2.隊伍變動,影響團隊合力。學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對教師人才需求,而教師隊伍結構性缺編,可連續(xù)簽約三年的教師相對心里更踏實,而“產假式缺編”會造成內心不踏實,對學校內部的整體運作,與學生、家長剛磨合就要離開,往往會造成家長的反感,學生的煩躁,人數比例大的會影響學校教學水平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從調查對象五年內生育計劃看,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無、5年內和3年內(圖7),其分別占有效樣本人數的61.11%、20.83%及15.28%,由此可見大部分調查對象五年內沒有生育計劃,學校師資結構仍是相對的穩(wěn)定。
3.思想表現,影響教學水平。認知決定態(tài)度和行為,教師對自身職業(yè)的正確認知是直接導致教育成果的成與敗。從圖8的數據可見,普遍教師認為有良好師德表現是教師最好的表現。另一方面,教師如何看待學生成長也非常重要,從調查對象認為師德的核心表現可以看出(圖9),選擇奉獻,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和把課上好,讓學生愛學的人數各有38人、32人,有教育情況的教師團隊一定會抓好教風和風,為學校文化制度落實奠定基礎。
(三)問教研情況,了解教研基礎能力
教師的教研實踐實現終身專業(yè)學習, 提高教學和專業(yè)水平, 而參與教育科研正是提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從調查對象曾經參與過何種級別的科研課題級別(多選)的數據顯示(圖10),有35人暫無參與課題,34人參與區(qū)級課題,13人參與市級課題,僅僅只有5人參與省級課題和2人參與國家級課題,可見調查對象參與科研課題較少,參與省級、國家級課題的人數較少。通過調查對象曾經主持過科研課題級別(多選)可知(圖11),主持省級1人、市級2人、區(qū)級14人、暫無57人,其中暫無人數約占調查對象總數的79%。對于是否計劃近兩年主持(參與)研究課題的數據顯示(圖12),有51%調查對象計劃近兩年主持(參與)研究課題,剩余49%則選擇沒計劃近兩年主持(參與)。本次調查研究的對象在教育科研能力方面有待提高,真正認識到教育科研對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意義,提高教研科研隊伍均衡發(fā)展、特色發(fā)展。
近5年公開發(fā)表教育教學論文數量中(圖13),調查對象有35人表示無發(fā)表,19人公開發(fā)表1篇,14人公開發(fā)表2~4篇,僅有4人公開發(fā)表5篇及以上教育教學論文,大部分調查對象發(fā)表教育教學論文是無或者是只有一篇。在曾獲獎勵或榮譽級別有(多選)方面(圖14),涉及6個項目,從統(tǒng)計結果看,鎮(zhèn)(街)級有40個,區(qū)級有34個,市級有24個,省級有16個,暫無有14個,國家級有13個,獲獎勵或榮譽級別方面比較豐富,但總體而言,獲獎層次與教師們的高學歷不太匹配。
從以上三方面了解教師隊伍的基本情況可預見,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問題就必須跟上,否則后勁跟不上、質量必然難以持續(xù)。
二、上位謀劃,導向完善管理
現代學校制度有四大基本特征——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社會參與,這也是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的目標和任務。依法辦學才能完善管理,因此,在學校管理制度中融入民主監(jiān)督、社會參與才能完善管理制度,進行自主管理。
1.結合教育管理部門文件精神,完善學校管理制度
校長應以發(fā)展的角度,審視學校師資隊伍情況,結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依法治?!ㄔO現代學校制度實施綱要(征求意見稿)》文件精神作指引,建設有自己特色的現代學校。根據國家的五年規(guī)劃,逐步實施、完善學校制度,與時俱進,將人文、科學、綠色、創(chuàng)新融入學校管理中,促進和保障教育改革事業(yè)的順利開展。
2.以“人”為中心,促進整體發(fā)展的學校管理制度。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F代學校制度不是為了禁錮人的思想,相反,正是體現教育改革者的管理智慧,呈現教師隊伍的人文素養(yǎng)。以“人”為中心,對學校發(fā)展具有針對性的、“現時性”,它是一種“好的、先進的、能適應時代要求的”學校制度。
首先,現代學校制度是一種以學生發(fā)展為經的制度安排。正如“教是為了不教”,管,也是為了不管。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核心,重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并以此作為構建整個學校制度的法則是現代學校制度的“黃金法則”。學校的一切規(guī)則體系應體現教育的獨立性和學校的自主性,從心出發(fā),以人為本,科學地、民主地進行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核心制度和外圍制度 “雙管齊下”,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安全、綠色的校園環(huán)境,為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提供最好的舞臺。
其次,現代學校制度是一種以教師發(fā)展為緯的制度安排。加強師德養(yǎng)成教育,是學校發(fā)展、學生成長的需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是現代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因此,可用“四有好老師”標準、“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tǒng)一”和“四個服務”等要求,細化落實到教師教育課程,統(tǒng)領教師成長發(fā)展。而學校的管理,更多是激發(fā)而不是管控,借助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制訂學校有效的評價獎勵激勵機制,去激發(fā)教師的教學熱情、研究動力。教師群體作為知識分子的特性也是如此,越是管控,就越是缺少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只能在控制者劃好的條條框框下機械工作。
合理制定學校管理制度,當然要有管控,但更多是服務、引領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只有教師發(fā)展了,好學生才能被吸引過來,管理的作用才能真正發(fā)揮出來,學校才能不斷走向高品位。如果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出了問題,就好比一支部隊的戰(zhàn)士軍事素養(yǎng)出問題、戰(zhàn)斗力下降了,再好的指揮員、武器裝備都沒用。
三、研為抓手,落實校本培訓
學校建立了科組聽課、評課、磨課和理論學習培訓的系列,還需注意落實培訓與交流和重點。從培訓的實施策略上講,落實抓好“研”作為校本培訓,更能夠讓教師反觀自己的教學行為,洞察自己的內心世界。
1.“研”團隊特長,各施所長抱團發(fā)展
發(fā)揮教師所長,每個都是學校的主人。學校要認真審視制約教師發(fā)展的頂層設計缺陷,將廣大教師從遵從、被支配的地位,被掩蓋、忽略限制、缺乏自我決策的自上而下的傳統(tǒng)教研模式解放出來,立足實際構建系列化以主題式校本教研的方案。結合教學熱點與難點問題建立教研共同體,開展科組合作、主題研究、跨學科培訓、教學理念交流等進行長期性與系統(tǒng)性的培訓。
如上圖所示,彼此聯系,互相溝通,互學共贏,各施所長,體現了教師在教研中的主體地位,更好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2.“研”學情,因材施教更有效
《懂你的孩子:喚醒潛能的秘密》的作者蘇明進說:“用柔軟的眼神看待孩子,愿意為了孩子而改變,那么,您會發(fā)現您身邊的孩子正開始學會微笑,那潛藏在他內心的熱情,也即將發(fā)光、發(fā)熱?!弊鳛槟贻p教師,尤其尚未經歷為人父母的年輕教師,怎樣讀懂學生的心,怎樣應對性格各異的學生,怎樣更公正且人性化地處理學生之間出現的矛盾,怎樣應對學生與家長產生矛盾后離家出走,怎樣看待和引導極端偏科的學生等情況……這一系列問題都是教育工作中要面對的事情。因此,以“我的教育故事”為主題開展座談,讓資深班主任分享教學故事和班級管理經驗,可讓年輕教師了解生情,研究學情,對學生因材施教。
3.“研”課堂,主題思考更深入
從教研入手,引導教師觀察從廣度走向深度,建議科組教研開展“一、二、三”方程式。一個主題微講座、兩個課例(或同課異構)、三個主題觀察組。從觀察重點可引導教師將信息技術應用、教學理論學習和文本解讀再進一步強化,從而促進教師教學案例的有效積累,思考更深,研究更透,從問題出發(fā)逐步走向課題研究。下表為立足于課堂觀察組的任務分工,一般情況安排2-3人一組,視學科組規(guī)?;騾⑴c研討人數而定。
4.“研”家長,家校合作更和諧
國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國,一個家庭的家風家教往往反映在孩子身上。曾有人講了一道不可思議的數學題“5+2=0”何解?學校一周5天的學習與習慣養(yǎng)成,贏不了在家2天不良家教或家庭影響。這話不無道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已烙入孩子的心靈。學校要做好教育的長效機制,了解家長,了解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努力爭取家長的教育觀念達成一致非常重要。在家校溝通方面一是要構建家長學校,成立三級家委會;二是定期開展家長培訓;三是定期召開家長溝通會;四是每學期做好家訪工作。
因家訪工作涉及到教師上門與家長溝通,在這方面往往要教師面對比較真實的親子關系情境,比如,呵斥孩子、溺愛、或是打罵。這些情況怎樣應對?怎樣開展對教師培訓?這就需要教師們預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將問題篩選后,用情境劇的形式將培訓主題呈現出來,讓教師參與其中的角色,模擬情景應對。只有做到對學校情況了如指掌,立足于教師隊伍發(fā)展才能更好地開展學校的校本培訓,從而促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吳成業(yè).教研組需要向教研共同體轉型[N].中國教育報,2013-6-12:10
[2]趙敏,藺海灃.校本教研共同體建構:從“共存”走向“共生”[J].教育研究,2016,12.
[3]教育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D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7/t20190708_389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