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明
(甘肅省地質礦產開發(fā)局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酒泉 735000)
區(qū)域大地構造單元屬于塔里木板塊與祁連板塊的分界線—阿爾金走滑斷裂帶上,以該斷裂為界,其北屬塔南地層分區(qū),區(qū)域上出露地層以太古宇-古元古界敦煌巖群和第四系松散堆積物為主;南屬中祁連地層小區(qū),區(qū)域上出露地層主要為薊縣系花兒地組。區(qū)域上巖漿活動不強,但構造較為發(fā)育,主要為阿爾金斷裂帶及其次級斷裂,為區(qū)域成礦提供了條件。(圖1)。
斷裂構造控制著區(qū)域總體構造格局。以阿爾金斷裂為界,區(qū)域上南北兩側的構造形跡存在較大差異:北側以斷裂為主,其構造形跡呈近東西向及北西-南東向展布;南側呈北北東凸出的弧形構造。阿爾金斷裂走向為250°~280°,其次級斷裂方向有北西西向、近東西向及北東向三組,以北西西向及近東西向為主。褶皺構造主要為阿爾金山北東東向褶皺帶及紅柳溝向斜,二者以阿爾金斷裂為界。
阿爾金主斷裂(F1):該斷裂走向近東西向,為區(qū)域性深大斷裂,在青石溝以西走向為280°,在青石溝以東逐漸變?yōu)?60°左右,斷層面傾向北,傾角陡。該斷裂以北為敦煌巖群,以南為薊縣系花兒地組。沿斷裂帶兩側及其次級斷裂有超基性-基性巖體侵入,紅柳溝石棉礦便產于其中。另外,區(qū)域上沿該斷裂帶及其次級斷裂附近有大量金、銅、鉛、鋅等礦化產出。
礦區(qū)位于紅柳溝向斜南翼,向斜軸走向約60°,兩翼地層傾角南翼稍緩,基本呈對稱型。
礦區(qū)地層主要以太古宇—古元古界敦煌巖群、薊縣系花兒地組為主,其次為第四系松散堆積物;礦區(qū)構造發(fā)育,主要為阿爾金走滑斷裂,為壓扭性斷裂。其斷裂走向呈東西向,阿爾金走滑斷裂帶在地貌上為負地形,主要被第四系殘坡積和沖洪積物覆蓋,其成分多為沖洪積砂礫石和殘坡積礫石等;礦區(qū)巖漿活動不強,主要為加里東期和華力西期侵入巖,侵入體的面積均不大,主要分布于礦區(qū)南部。
礦區(qū)內含銅石英脈貫入于太古宇—古元古界敦煌巖群白云石大理巖中。礦區(qū)共圈出銅礦(化)體4個,礦(化)體長7m~45m,礦(化)體品位0.51%~4.36%,礦(化)體平均厚度0.3m~0.55m,礦(化)體總體走向110°~113°,礦(化)體傾角40°~45°。
礦區(qū)共圈出鉛礦體4條、鋅礦體2條。分布在礦區(qū)東南部、沿東西方向呈帶狀分布。鉛鋅礦(化)體主要賦存于敦煌巖群的白云石大理巖夾絹云石英千枚巖中,在空間上展布嚴格受兩組節(jié)理的控制,一組產狀為125°∠82°、另一組產狀為285°∠67°;兩組節(jié)理交匯的部位礦化明顯強烈。礦(化)體形態(tài)一般呈透鏡狀產出,沿走向很快尖滅。鉛鋅礦體長一般在40m~80m,寬0.69m~3.76m。鉛與鋅不共生。鉛品位一般在0.59%~4.08%,最高8.00%;鋅品位2.14%~2.41%,最高3.20%。
圖1 柳城子溝腦一帶地質圖
礦區(qū)圈定2條藍晶石礦(化)體,兩條藍晶石礦體長度均為2385m,礦體真厚度6.56m~39.98m,厚度變化系數(shù)為58.05%;藍晶石礦物含量集中于10%~20%,>20%及<10%者極少,單工程礦體平均品位11.41%~13.92%,礦體品位變化系數(shù)為19%,屬于礦化均勻型礦體。
銅礦石的自然類型主要為石英脈型銅礦石。顏色呈灰白色,局部呈綠色,它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95%±,長石4%±,孔雀石1%±??兹甘势?、薄膜狀沿裂隙面分布。脈石礦物為石英;礦石礦物為孔雀石、銅藍、黃鐵礦、赤褐鐵礦。巖石出露良好,整體堅硬致密。
鉛鋅礦石的自然類型分為大理巖型方鉛礦石、大理巖型菱鋅礦石兩種。大理巖型方鉛礦石:淺灰色,微帶褐黃色。由脈石礦物和礦石礦物組成,脈石礦物由方解石、石英及少量綠泥石、絹云母組成。具顯微—細粒粒狀鑲嵌變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由方鉛礦、黃鐵礦、白鉛礦、銅藍、褐鐵礦等組成。具半自形粒狀結構,細粒浸染狀構造;大理巖型菱鋅礦石:淺灰白色,由脈石礦物和礦石礦物組成。脈石由方解石、石英、綠泥石組成。具顯微~細粒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石礦物由菱鋅礦、方鉛礦、孔雀石、黃鐵礦、褐鐵礦等。具半自形粒狀結構,細脈浸染狀構造。
關鍵詞是文獻主題和內容的直接反映。在CiteSpace 5.0軟件中,高頻次、高中心性的關鍵詞常被用來確定一個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7]。在軟件主界面中,節(jié)點類型設置為Keyword,節(jié)點閾值設置為前50,其它參數(shù)不變,運行軟件顯示圖譜。
藍晶石礦石自然類型為深灰色石榴藍晶二云石英片巖型礦石。
3.1.1 銅礦床成因
柳城子溝腦多金屬礦銅礦體受阿爾金大斷裂中次級構造控制,礦(化)體產于石英脈中,呈透鏡狀,根據(jù)礦物組合及地質特征,礦床成因可屬中低溫熱液裂隙充填型礦床。
3.1.2 找礦標志
孔雀石化石英脈為賦礦巖性,石英脈體貫入于敦煌巖群白云石大理巖中,在地表容易識別。
3.2.1 鉛、鋅礦床成因
3.2.2 找礦標志
區(qū)內次級斷裂發(fā)育,形成寬窄不一的構造蝕變帶較多,在構造蝕變帶中普遍見有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而且經(jīng)取樣化驗,大多數(shù)均有礦化顯示,但主要有以下幾點:
a層位與巖性
礦(化)體主要賦存于野馬南山群中的白云石大理巖中,白云石大理巖與絹云石英千枚巖在地表形成灰白相間的條帶,在地表容易識別。
b構造
阿爾金大型斷裂從本區(qū)通過,次級斷裂發(fā)育,形成近東西構造蝕變破碎帶較多,而且地表均顯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黃鉀鐵礬化,是很好的找礦線索。
礦體賦存于敦煌巖群石榴藍晶二云石英片巖中,礦體頂?shù)装鍘r性一致,為透閃石化大理巖、二云石英片巖、石英巖。且十分穩(wěn)定,礦體的形態(tài)及形成較明顯受一套變質地層控制。礦床成因類型為高鋁粘土礦物經(jīng)區(qū)域變質形成,屬區(qū)域高級變質型藍晶石礦床。
石榴藍晶二云石英片巖是最直接的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