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修江
【摘要】隨著新型課程和素質化教學的深入發(fā)展,當下社會對學校課堂的要求也逐漸從傳統(tǒng)模式中脫離出來,不再以單一理論學習為本位,而是更加強調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這種變化要求相應的學校教學也應從傳統(tǒng)思維中尋求改革與創(chuàng)新,順應提升課堂效率的主流趨勢,并尋找正確的方法和措施解決問題。而道德與法制課堂作為培養(yǎng)學生基礎社會常識和人文意識的重要平臺,在這種情況下也應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對小學階段的學生成長而言,要尤為強調認知沖突的把握。本文以認知沖突為出發(fā)點,重點闡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關鍵詞】認知沖突;小學課堂;道德與法治;有效性探究
認知沖突是現有知識基礎同社會客觀情境之間由于對立而產生的矛盾,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普遍遇到的理論與實踐相互對立的狀態(tài),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識儲備無法完全應對現實中出現的不同情況。道德與法治作為密切聯(lián)系實際和生活的應用型課程已然偏向于強調學生自我意識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產生認知沖突的可能性也會大大提高。教學主體若仍舊采取傳統(tǒng)的復制化教學解決問題,必然造成學生三觀塑造偏差,因此應合理把握認知沖突,切實解決問題。
一、注重設置,強化引導
認知沖突是個體現有知識基礎無法解決所遇問題的心理狀態(tài)與現實狀態(tài)的結合,是連接基礎理論和深入學習的橋梁和紐帶。處在認知沖突狀態(tài)下的學生會在心理落差影響下提升自身對新知識和新領域的探索欲望,同時也會增強對未知視野的好感。也就是說認知沖突能有效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效率,同時也可以幫助教學主體塑造更活躍的課堂氛圍。因此,教學主體應重視對認知沖突的利用,在規(guī)劃教學過程中將認知沖突設置作為主要任務之一,認真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認知沖突的要點,并對其加以突破。大致措施可以列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前期帶人
課堂的起始是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重點和關鍵,也是調動學生情緒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作為教師帶領學生走進知識的關卡。教師可以將學生在課堂上可能遇到的困惑進行總結,以此作為認知沖突的切入點,通過多樣化問題的設定激發(fā)學生理論同實踐之間的矛盾。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較為活潑好動的年齡,他們對新鮮事物的興趣較高。因此沖突式引入課堂的設置也可以幫助其集中思想和精神,避免出現思維渙散現象。而學生在思想集中狀態(tài)下往往更能專注于自身學習,更靈敏地捕捉問題關鍵,進而開展下一階段的探索。
(二)集中主題
教學主體應把握好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章節(jié)重點,要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題與核心,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設置相應的沖突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對重點的聯(lián)想和思考。主題課堂是學生發(fā)現認知沖突、解決認知沖突的核心階段,也是學生不斷反思和總結現有理論的過程,更是學生突破自我、實現思想升華的黃金時期。因此,教學主體應明確主題課堂的重要作用,要在這一階段學習中幫助學生突破原有的認知局限,達到新的均衡狀態(tài)。例如,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自主選擇課余生活》這一章節(jié)學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你們的課余生活都是怎么計劃的?”在這里教師應明確大部分學生課余生活都是由家長進行安排和規(guī)劃,所以得到的答案也主要以“因為我太小,所以都是媽媽幫我安排的”為主。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便可以繼續(xù)向學生詢問:“可是你們心里有沒有想過自主選擇呢?”而這時就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課外生活究竟由誰安排這一認知沖突,教師就能以此為契機為學生具體解釋自主選擇的內涵和意義,讓學生明確自主選擇是他們身為個體擁有的正當權利。
(三)隨堂總結
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習課本知識,更多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的基礎上解決生活問題。因此,教學主體也應重視對課堂的總結與升華,而這一操作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實踐。教師可以在課堂的末尾設置出更深層次的沖突性問題,以此作為教學結尾,讓學生在課下自行思考。同時問題的答案應具有開放性,重點要強調學生對自我意識的發(fā)揮。
二、深度利用,隨機應變
由于認識沖突的產生需要心理狀態(tài)和現實生活的互相結合,因此其出現時間點也具有十分明顯的隨機性,意味著教師設置的認知沖突往往具有先導性,并不能完全涵蓋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要求教學主體隨機應變,要按照課堂節(jié)奏的發(fā)展帶領學生解決認知沖突,幫助學生應對不同的認知問題。大致措施可以列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答疑解惑
道德與法治課堂相較于其他基礎學科而言具有更明顯的社會性,涵蓋的內容更加廣泛,并且也和學生的自我價值觀互相關聯(lián)。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有可能出現更多難以理解的概念和知識點。而身為引領者的教師也應輔助學生梳理重點和難點。例如在《選舉產生班委會》這一章節(jié)的學習中,學生可能對班委會的概念、工作和用途等抱有疑惑,教師應著重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幫助學生從根源處理解課堂內容。
(二)分析矛盾
學生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前,他們自身的生活經歷已然奠定其部分行為方式和思想習慣。若學生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書本學習,難免出現理論內容同自身原有認知沖突的現象,發(fā)生生活與課堂的碰撞。在這種情況下教學主體就要著重分析學生矛盾的關鍵點,并以此為基礎改革教學方案,調整教學方法,以此有效化解認知沖突。例如,在《古代科技,耀我中華》這一章節(jié)學習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科技產品同古代科技產品必然產生較大的偏差,因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也會由于各種新型物品的影響降低自身學習效率。而教師這時可以按照科技發(fā)展的歷程和年代為學生解釋有關概念,以此拓展學生思維和視野,幫助學生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
(三)新舊調解
教學主體應明確學生固有價值觀念對其自身的影響,同時也要找出新觀念和舊觀念之間的差別,這一操作目的并不是讓學生摒棄舊有的思想,而是要幫助學生實現新舊理念的調節(jié)與平衡,以此實現知識的融合。許多傳統(tǒng)道德和法治觀念盡管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但他們并不能完全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不能完全適用于高科技發(fā)展的現狀,這也是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教師也應抓住這一機會,幫助學生構建新型的理念體系和知識框架。
三、設定策略,提升效率
正如上文所說,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更加側重于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揮,因此教師應充分尊重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認知沖突,并制定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大致途徑可以列為以下幾點:
(一)思辨
思維和辯論是調動學生發(fā)表自身觀點和意見的有效途徑,也是鼓勵學生闡述思想的良性措施。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思辨這一形式幫助學生化解認知沖突,在課堂上設置特定主題的辯論會,或者根據課堂內容總結中心問題,并讓學生以分組的形式闡述自身立場。
(二)情境
情境設置是激發(fā)個體思維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適當設置特定場景,場景具體內容要根據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總結,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實際經歷,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產生共鳴。而學生在情境的刺激下也能將自身經歷和知識聯(lián)系到一起,進而產生相應的認知沖突。學生也可以在沖突解決過程中發(fā)散自身思維,提升能力。
四、結語
認知沖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應用是必要且合理的,是幫助學生發(fā)現矛盾的有效途徑,也是推動學生突破自我的應有之策。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學主題要從主觀和客觀上共同落實認知沖突的基本原則,要明確認知沖突的本質內涵,同時也要以此為基石調整自身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課堂效率,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道德修養(yǎng)和法治意識。認知沖突的利用是一項發(fā)展過程,教學主體應審時度勢、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李芬.運用情境,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實效[J].名師在線,2019(14).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