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杰
胡安國畫像
胡安國,字康侯,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宋熙寧七年(1074年)生,學者稱武夷先生,后世稱胡文定公。其幼時即能背誦《訓童蒙韻語》,15歲到州學就讀。一天州學前演出大戲,學生們都棄學外出看熱鬧,僅胡安國一人安心誦讀,州學老師非常感動,賞他紙筆佳硯。之后,他拜理學家程顥、程頤的弟子楊時為師,研究性命之學。兩年后,又入太學(最高學府)學習,以程頤之友朱長文及潁川的靳裁之為師,靳裁之與他討論經(jīng)史大義,非常器重他。
紹圣四年(1097年),胡安國參加科舉考試,主管廷試的考官定他為第一,宰相以他的試卷里沒有詆毀元祐黨人(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一派)的語句,降低了他的名次。哲宗皇帝在殿試時親擢胡安國為第三名,任命為太學博士,后任荊南教授,不久提舉湖南路學事(主管湖南路教育的官員)。在任內,他向朝廷舉薦出身寒門的王繪、鄧璋,宰相蔡京認為王、鄧是范純仁黨人(也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被列為黨人),誣陷胡安國“推舉賢能不善”,將其罷官。徽宗、欽宗朝升遷他數(shù)職,均推辭不就。
大觀四年(1110年),胡安國復官。政和元年(1111年),胡安國任職成都府。政和二年,遭母親喪事,遷居到江東。不久,又遇父親去世,他傷心地對弟子說:“我過去做官是為二老雙親,如今即使有萬貫俸祿我又給誰呢?”宣和年間(1119~1124年),胡安國提舉江東路學事,后辭職。宣和七年(1125年),胡安國出任尚書員外郎(六部下設司的副長官)及起居郎(掌記錄皇帝言行和國家大事,從六品)。之后,徽宗召對(皇帝召見并回答問題),任中書舍人(掌制誥、起草詔令等),但為門下侍郎(在宋代一度為副相)耿南仲所忌,不久出任通州(今北京通州區(qū))知州。高宗即位后,召為給事中(常侍皇帝左右,備顧問應對),命校點《左傳》,并兼侍讀(陪侍帝王讀書論學或為皇子等授書講學),專講左氏《春秋》。胡安國極力反對前宰相朱勝非出任江、淮、荊都督(統(tǒng)領江、淮、荊軍隊的長官),彈劾朱勝非與黃潛善、汪伯彥重用張邦昌,指出這些人結好金國,使天下憤抑,不宜重用。不久,又落職退居衡山,開始撰寫《春秋傳》。紹興元年(1131年),詔為中書舍人兼侍講。當時,有右司諫(掌諷諭規(guī)諫、道德教導等)陳公輔奏請朝廷,查禁二程學說(程顥、程頤兄弟的河洛之學)。胡安國上疏道:“孔孟之道不傳久矣,自程氏兄弟始發(fā)明之,然后知可學而至;今學者師孔孟而禁二程,是入室而不由戶也。”他還擘劃軍國大計,獻上《時政論》,內容包括定計、建都、設險、制國、恤民、立政、尚志、正心、養(yǎng)氣等,建議高宗“當立于恢復中原”,“必志于掃平仇敵”,力主抗金,收復失地。之后復任給事中,到職十余日求去,攜家寓居湖北荊門。此時,荊門一帶兵荒馬亂,他準備遷居。紹興二年,適逢湘潭士人黎明、楊訓備船迎接,于是溯湘江抵湘潭,至碧泉定居,遂落籍湘潭。筑碧泉書堂,著書講學,從游第子數(shù)十人。紹興五年,朝廷召胡安國為經(jīng)筵舊臣(到皇帝聽講書史之處,為皇帝講解經(jīng)義的老臣),令其繼續(xù)纂修《春秋傳》。紹興八年,該書撰成?!洞呵飩鳌诽岢隽艘浴皩嵤虑笫恰⒔?jīng)世致用、內圣外王、修身養(yǎng)性”為要旨的湖湘文化精義,為創(chuàng)立湖湘學派奠定了基礎。高宗稱贊“深得圣人之旨”,并擢升胡安國為寶文閣直學士(負責管理寶文閣,閣內收藏有皇帝的御書、御制文集等)。同年四月十三日,胡安國病逝,朝廷賜謚“文定”。
胡安國一生雖名為歷官40年,而在職不及6載。著名理學家謝良佐曾說:“康侯正如大冬嚴雪,百花萎死,而松柏挺然獨秀也?!焙矅鵀槿颂幨滤刂夭偈?,講忠信;性格耿直,不趨炎附勢。欽宗曾問中丞(御史臺長官)許翰:“識胡安國否?”許答:“自蔡京得政,士大夫無不受其籠絡。超然遠跡不為所污如安國者鮮?!焙矅坏慌c權貴為伍,而且每逢召對言事,敢于直諫,“遍觸權貴”,因此屢遭排斥、打擊。
位于湖南湘潭隱山的胡安國墓
胡安國少年時已有出塵脫俗之想,登科第后,安貧樂道,不求聞達,輾轉流徙,宦囊羞澀,曾告誡學子:“對人言貧者,其意將何求?”
《春秋傳》為其傳世之作,胡安國從潛心攻讀《春秋》到著成《春秋傳》30卷,歷時30載,宋高宗詔令列入經(jīng)筵讀本。元代皇慶二年(1313年),推行科舉新制,《春秋傳》被欽定為經(jīng)文,與《春秋》齊名,遂風行天下。其遺著還有《資治通鑒舉要補遺》等。胡安國逝后葬于隱山,后人有詩贊其:“閩江生出到湖南,學問淵源不等閑。秉筆大書千載史,春秋留給后人看?!焙矅雍瓯懈笜I(yè),桃李滿門,其中就有朱熹、張栻等南宋名儒,他們后來創(chuàng)辦了聞名天下的岳麓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