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菊
1866年12月,左宗棠將福州船政托付給沈葆楨后,以陜甘總督和欽差大臣的雙重身份,遠(yuǎn)赴陜甘平亂。以善出奇兵著稱的左宗棠深知,西征路上,比籌餉、籌糧更難的是籌運輸。因為一方面是運費昂貴,投資巨大;另一方面是“路多沙石,用駝為宜”,可是駱駝稀少,又多為農(nóng)用。無奈之下,糧草籌運之事,只能靠身強力壯的運夫千里萬里地背送過來。左宗棠是個愛民如子的清官,自然對運夫高看一眼,把他們視為“一等功臣”,還當(dāng)著運夫們的面前做出以下“口封”:“現(xiàn)在,運夫是老大,百姓是老二,我左宗棠是老三?!边\夫聽罷,深受鼓舞,背運糧草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有一天,運送糧草給養(yǎng)的運夫隊伍路過一塊蘿卜地,一個運夫耐不住饑渴,隨手到地里拔了一個蘿卜,往身上蹭了一下,便將帶著星星點點沙土的蘿卜大口吃起來。這一幕,剛巧被種蘿卜的老農(nóng)看到了,由于擔(dān)心別的運夫效法去做,怕這好不容易種出來的蘿卜被路人拔光,老農(nóng)便跑過來理論。
“你怎么可以隨便拔我的蘿卜吃?”
“老子千里迢迢運送糧草,唇焦舌干,拔個蘿卜解解渴,你吆喝什么?”
“你這個人好不講理,我在這片干旱的沙漠邊緣種蘿卜,費了多大的力氣!蘿卜正在生長,你怎么能拔?再說,我種的蘿卜是給你吃的嗎?”
“不給我們吃,給誰吃?”運夫因受左宗棠的“口封”為“老大”,便強詞奪理,一個勁兒地與老農(nóng)爭吵,并不認(rèn)錯。
“左大帥帶的兵和雇的運夫,都不欺壓百姓、不亂拿百姓東西的,你怎么敢違反軍規(guī),我找左大帥評理去!”老農(nóng)也毫不示弱。
就這樣,急了眼的老農(nóng)拉著運夫,怒氣沖沖地來到左宗棠的大帳,狀告運夫偷吃他的蘿卜。
左宗棠聽完笑了,指著兩人說道:“你是老二,他是老大,老二理應(yīng)尊敬老大?,F(xiàn)在老大因饑渴吃了老二一個蘿卜,這算不了什么大事,不值得爭吵。老二種蘿卜有功,老大吃蘿卜合理?!?/p>
左宗棠又對運夫說道:“老二辛辛苦苦種的蘿卜,也不能隨便可以拔著吃,你說是吧?”
“對對對!”這時候,運夫也認(rèn)識到自己的做法不對。
“老二,你種蘿卜也不全是供自己吃吧?”左大人又問道?!拔曳N的蘿卜只留下一小部分家用,多數(shù)都拿去出賣養(yǎng)家。”老農(nóng)坦誠地回答。
“哦,是這樣。這就好解決了!老二種蘿卜,老大吃蘿卜,我這個老三付錢買蘿卜,合情合理。”說完這番話,左宗棠吩咐隨從,從自己的住房里拿出一串銅錢遞給農(nóng)夫,還追問一句:“夠不夠?”此時,帳內(nèi)的圍觀者紛紛豎指稱贊。
面對一樁百姓之間的小糾紛,身兼欽差要職的總督大人不惱不斥,用自降身份、代付蘿卜錢的方式幫運夫和老農(nóng)化解了矛盾,既而使運夫和老農(nóng)同時受到教育而自省。事實上,晚清重臣左宗棠在趣斷蘿卜案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謙恭與睿智,正是他愛民、護(hù)民這一“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