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凱,張衛(wèi)東,劉文晶
(1.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針灸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濕疹是諸多不同內(nèi)外因素導致的一類炎癥性皮膚病,具有明顯滲出傾向。急性或亞急性濕疹反復發(fā)作可演變?yōu)槁詽裾?,近年來,其發(fā)病率不斷升高。濕疹發(fā)病內(nèi)因主要包括遺傳因素、血液循環(huán)障礙、內(nèi)分泌失調和內(nèi)臟病變;外因主要有環(huán)境因素及氣候條件刺激、細菌及病毒感染、藥物因素等,其病理原因主要是T細胞介導的免疫損傷[1]。目前,西醫(yī)治療濕疹主要以抗感染、抗過敏為主,常用藥物有抗組胺藥、鎮(zhèn)靜劑和皮質類固醇激素,激素類藥物雖短期有效,但不良反應大且易復發(fā),外用藥物長期應用也會出現(xiàn)耐藥性[2]。中醫(yī)認為,脾虛和血虛是慢性濕疹的內(nèi)在因素,治療時可采取火針結合穴位自血療法。臨床研究表明,火針治療慢性濕疹,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散結、祛除濕熱的作用,穴位自血療法屬于非特異性刺激手段,可發(fā)揮非特異性脫敏功能,強化白細胞吞噬,提升機體免疫功能[3]。本研究在前期臨床觀察基礎上,觀察火針結合穴位自血療法治療慢性濕疹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針灸醫(yī)院國醫(yī)堂及皮膚科收治的60例慢性濕疹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8~60歲,平均(41.52±5.62)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9年,平均(39.87±6.34)個月。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0~59歲,平均(40.63±6.12)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0年,平均(38.30±5.14)個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慢性濕疹的相關內(nèi)容[4]:急性或亞急性濕疹長期未愈且不斷復發(fā)可演變?yōu)槁詽裾?,或發(fā)病初始為慢性濕疹;皮損或見于多處,或見于一處,泛發(fā)性/局限性浸潤肥厚,見棕褐色(或帶灰色)色素沉著,表面粗糙,有小部分鱗屑分布于表面或為苔蘚化,大多并存丘皰疹、抓痕、痂皮,存在濕潤趨勢,大多高復發(fā),或輕或重,存在陣發(fā)性瘙癢表現(xiàn)。
1.3 納入標準 年齡18~60歲;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確診為慢性濕疹;治療前2周內(nèi)未口服抗組胺藥物,未使用外用藥物;治療前1個月內(nèi)未系統(tǒng)接受免疫制劑、糖皮質激素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皮疹局部合并嚴重的細菌或真菌感染者;合并心腦血管、內(nèi)分泌、造血、肝腎系統(tǒng)等重度原發(fā)病、惡性腫瘤、精神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不能堅持火針和自血治療者;未按時復診及自動終止治療者;孕婦或哺乳期女性。
2.1 對照組 采用普通針刺療法治療。選穴:阿是穴、肺俞、膈俞、脾俞、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太沖。操作方法:患者取伏坐位,常規(guī)消毒后,于阿是穴皮損邊緣圍刺,針尖向皮損中心處斜刺,各針相距2 cm,足三里、陰陵泉用0.35 mm×40 mm毫針針刺30 mm,余穴用0.35 mm×25 mm毫針針刺20 mm。采取平補平瀉導氣手法,得氣后留針0.5 h。每2 d治療1次,治療4周。
2.2 治療組 采用火針結合穴位自血療法治療。①火針療法:取濕疹局部阿是穴為主穴,肺俞、膈俞、風市、血海、陰陵泉、三陰交為配穴。操作方法:碘伏消毒濕疹部位,用右手拇指與食指持細火針(0.50 mm×25 mm)針柄,左手將已點燃酒精燈趨近施術處;將針身放在火焰上燒紅至發(fā)亮后迅速刺入濕疹皮損處,點刺深度為5~7 mm,隨即出針。在皮損邊緣圍刺,保持約1 cm的針距間隔,手法宜輕。配穴常規(guī)消毒,用火針垂直點刺10~15 mm。每周2次,治療4周。②穴位自血療法:取穴為雙側曲池與足三里。操作方法:碘伏消毒施術穴位,用無菌注射器(10 mL)抽取8 mL肘部靜脈血,立即刺入穴位;慢速進針達一定深度,患者局部感酸麻脹痛即可,待回抽無血,將血液注入穴位,每穴2 mL出針后按壓約針孔3 min。每周1次,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 ①濕疹面積:采用濕疹面積及嚴重度指數(shù)(EASI)評分評估[5]。臨床癥狀評分:紅斑、丘疹、表皮剝脫、苔蘚樣變等臨床表現(xiàn)按嚴重度計分,無計0分,輕計1分,中計2分,重計3分;濕疹面積評分:將身體分為4個部位,即頭頸、上肢、下肢與軀干,將患者手掌面積設為1%,根據(jù)我國“新九分法”變換為皮損在此處占比計算各處的面積評分,無為0分,<10%為1分,10%~19%為2分,20%~49%為3分,50%~69%為4分,70%~89%為5分,90%~100%為6分。根據(jù)身體各部位面積在全身面積占比指數(shù)(頭頸:1/10,上肢:2/10,軀干:3/10,下肢:4/10)計算EASI總分:EASI總分=0.1×頭頸部面積評分×頭頸部嚴重度評分+0.2×上肢面積評分×上肢嚴重度評分+0.3×軀干面積評分×軀干嚴重度評分+0.4×下肢面積評分×下肢嚴重度評分。②瘙癢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以2013版《濕疹中西醫(yī)診療指南》為評估標準[6],備一游動標尺(長100 mm),兩端各對應0分、10分,0分為無瘙癢,10分為難以忍受的重度瘙癢,患者標出體現(xiàn)自身瘙癢狀況的相應部位,按mm讀取,并記錄評分。
3.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綜合EASI及VAS評分總積分評定臨床療效。痊愈:皮損徹底消退,癥狀消失,積分下降值達95%及以上;顯效:皮損大部分消失,癥狀明顯減輕,積分下降值為70%~94%;有效:皮損部分消退,癥狀有所改善,積分下降值為50%~69%;無效:未見明顯皮損消退表現(xiàn),癥狀無緩解,或更為嚴重,積分下降值在50%以下??傆行蕿槿?、顯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濕疹面積和瘙癢程度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EASI、VAS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濕疹患者治療前后濕疹面積和瘙癢程度比較(分,±s)
表1 兩組慢性濕疹患者治療前后濕疹面積和瘙癢程度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EAS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6.90±1.32 1.62±0.73△▲ 2.16±0.73 0.64±0.31△▲對照組 30 6.93±1.17 2.52±1.06△ 2.28±0.56 0.90±0.43△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濕疹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濕疹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通常認為是在皮膚屏障功能異常、免疫缺陷等機體內(nèi)部因素基礎上,諸多內(nèi)部和外部因素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濕疹屬中醫(yī)“濕瘡”范疇,慢性濕疹發(fā)病主要因先天缺陷、后天飲食不節(jié),使內(nèi)生濕熱、風濕熱邪外侵,兩邪互沖,導致肌膚受損,長期傷陰化燥,使經(jīng)絡受阻,造成血虛風燥或血不榮膚,引發(fā)此病?;疳樕埔詿嵋裏?、開門祛邪、借火助陽,具有活血通絡、引濕熱之邪外出、消腫散結之效。慢性濕疹的癢癥通常受風邪影響,借助火針開門祛邪的作用,直接疏泄腠理,祛除風邪,同時借火助陽,使血熱而行,血行風滅,實現(xiàn)止癢目的?,F(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火針可調節(jié)內(nèi)分泌系統(tǒng)、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并通過增強機體體液與細胞免疫功能,促進代謝與細胞修復,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恢復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達到治療濕疹的目的[8]。20世紀中期,穴位自血療法開始在臨床推行,目前該療法已發(fā)展為一項獨特療法,廣泛用于治療皮膚疾病。穴位自血療法能刺激體內(nèi)抗原,介導不發(fā)熱的蛋白應激反應,促進抗體生成及網(wǎng)狀內(nèi)皮細胞吞噬,分泌溶酶體抗外部變應原刺激,促進患者痊愈[9]。火針配合穴位自血療法集中醫(yī)傳統(tǒng)的針刺、放血、穴位注射于一體,引邪外出,濕毒盡除,達到祛風止癢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火針結合穴位自血療法治療慢性濕疹,療效佳,維持時間長,安全有效。但由于火針及穴位自血要求患者有一定的耐受度,故治療前需做好患者心理輔導,消除患者恐懼心理。同時,慢性濕疹的復發(fā)周期較長,臨床應進一步隨訪觀察治愈患者情況,以進一步證實本研究方法的優(yōu)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