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曉云
(揭陽市人民醫(yī)院 門診部腦功能室,廣東 揭陽 522000)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致殘率、病死率高,且發(fā)病逐漸趨于年輕化,早期診斷、及時有效的治療能改善患者的預后。腦血流參數(shù)的變化與該疾病的預后明顯相關(guān),因此早期、準確的檢測腦血流變化極其重要[1]。有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顱多普勒能有效檢測腦血流參數(shù),但關(guān)于這方面研究尚較少,故本研究探討TCD 在腦梗死患者腦血流參數(shù)變化中的診斷價值,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收治的78例腦梗死患者為觀察組,同期78 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所有入選者均行TCD 檢查。對照組男43 例,女35 例;平均(43.82±12.41)歲。觀察組男45 例,女33 例;平均(43.95±11.2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符合臨床試驗倫理準則,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且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TCD 檢查方法。TCD 使用Mulitlow DwL 型號檢測儀,檢查組醫(yī)生均有豐富的經(jīng)驗,將2MHz 頻率的探頭對大腦前、中動脈、后動脈進行檢測,使超聲束與血管走形角度≤45°,分別對各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阻抗指數(shù)(RI)、搏動指數(shù)(PI)及動態(tài)阻力(DR)進行檢測。
1.4 觀察指標。檢測并記錄所有入選者的腦血流參數(shù)Vm、RI、PI、DR 值。
1.3 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學處理軟件采用SPSS 19.0,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進行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 表示。
2.1 兩組患者大腦前動脈血流參數(shù)的比較。觀察組的大腦前動脈Vm 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而RI、PI 及DR 較對照組明顯升高,均具有明顯差別(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大腦前動脈血流參數(shù)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大腦前動脈血流參數(shù)的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Vm(cm/s) RI PI DR(kPa/s.m)對照組(n=78) 66.78±5.47 0.34±0.03 0.75±0.09 176.67±34.67觀察組(n=78) 53.24±4.62& 0.67±0.05& 1.24±0.23& 398.56±49.16&
2.2 兩組患者大腦中動脈血流參數(shù)的比較。觀察組的大腦中動脈Vm 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而RI、PI 及DR 較對照組明顯升高,均具有明顯差別(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大腦中動脈血流參數(shù)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大腦中動脈血流參數(shù)的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Vm(cm/s) RI PI DR(kPa/s.m)對照組(n=78) 71.78±5.67 0.37±0.03 0.77±0.07 169.89±36.48觀察組(n=78) 60.24±4.54& 0.65±0.05& 1.03±0.25& 387.36±51.35&
2.3 兩組患者大腦后動脈血流參數(shù)的比較。觀察組的大腦后動脈Vm 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而RI、PI 及DR 較對照組明顯升高,均具有明顯差別(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大腦后動脈血流參數(shù)的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大腦后動脈血流參數(shù)的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Vm(cm/s) RI PI DR(kPa/s.m)對照組(n=78) 45.56±3.35 0.35±0.04 0.61±0.06 157.89±33.34觀察組(n=78) 35.39±3.12& 0.57±0.06& 1.01±0.15& 369.67±40.32&
腦梗死是由于顱腦動脈狹窄或堵塞導致急性腦組織缺血缺氧引起,起病急,常伴有神志不清、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等臨床表現(xiàn),嚴重患者可危及生命。早期解除患者腦動脈缺血缺氧的狀態(tài),可助于患者的恢復,因此對腦血流參數(shù)的了解是治療的關(guān)鍵[2]。既往對腦血流參數(shù)的檢測方法良莠不齊,隨著TCD 檢查進入臨床,對腦血流的檢測水平明顯提高,且該檢測方法快捷、簡便、準確[3-5]。本研究亦發(fā)現(xiàn)通過比較腦梗死患者及健康體檢患者經(jīng)顱多普勒檢測結(jié)果的比較,發(fā)現(xiàn)TCD 在腦梗死患者腦血流參數(shù)變化中的診斷價值較高[6]。
動脈平均血流速度(Vm)往往可反映血管內(nèi)血液粘稠度以及血管壁損傷情況,若機體遠端血管出現(xiàn)血栓形成、血管壁損傷、血脂高等因素,即可導致其血流速度的下降,進而引起近心端動脈(頸內(nèi)動脈、大腦動脈等)的血流異常,此時腦組織可能出現(xiàn)缺血缺氧性改變導致腦梗死[7]。而動脈搏動指數(shù)(PI)、阻抗指數(shù)(RI)及動態(tài)阻力(DR)主要反映血管腔阻力及血管彈性情況,當動脈腔內(nèi)阻力增加、動脈彈性下降,會導致患者全身灌注不足,易導致缺血缺氧性改變,且易導致血栓形成,因此當大腦動脈出現(xiàn)相關(guān)病變時,其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以及大腦動脈血栓形成,最終發(fā)生腦梗死[9-8]。本研究將腦梗死患者分為觀察組,而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均行經(jīng)顱多普勒檢查,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其大腦前動脈、中動脈及后動脈的Vm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RI、PI 及DR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別明顯(P<0.05)。說明經(jīng)顱多普勒檢測大腦動脈的血流參數(shù)與腦梗死明顯相關(guān)。綜上所述,經(jīng)顱多普勒在腦梗死患者腦血流參數(shù)變化中的診斷價值較高,對腦梗死患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有一定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