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曈
[摘 要]“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隨著計算機技術在各大行業(yè)和領域的廣泛應用,大學計算機課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針對藝術類高校的計算機課程教學現(xiàn)狀,做了線上資源、數(shù)據(jù)思維、項目驅動、計算思維、課程內容調整等一系列的“1+1+n”的課程改革和實踐。其中,第一個“1”是利用網(wǎng)絡課程平臺、微信公眾號、服務器等網(wǎng)絡資源的線上資源,第二個“1”是利用網(wǎng)絡資源反饋教學數(shù)據(jù)并進行分析的數(shù)據(jù)思維,“n”是指一種由項目驅動、計算思維、課程內容調整、教學資源配置等關鍵詞組成的自然融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關鍵詞]藝術類高校;計算機課程;1+1+n;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0)06-0109-05
信息化“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實踐出現(xiàn)在各大行業(yè)和領域中。大學計算機作為一門面向全校師生的通識性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計算機概念和方法來解決專業(yè)問題為目標[1]。因此,實用性和基礎性是大學計算機的靈魂。從當前的時代背景來看,大學計算機課程的實用性和重要性都越發(fā)突出。對高校來講,計算機課程教學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大學計算機需要開展相關的課程改革和實踐來滿足時代發(fā)展的需求。
一、藝術類高校計算機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
當前,國內大學計算機課程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教學素材和教材內容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已不能滿足當下社會各行業(yè)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實踐教學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調動學生上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考核模式相對落后,在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上存在不足[2]。除了需要面對普通高校計算機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藝術類高校的計算機課程還有著因藝術生自身特點而存在的其他問題。
首先,大部分藝術生有著“輕文化、重專業(yè)”的傾向[3],以綜合類普通大學學生更重視把精力投向專業(yè)課程學習有所不同。這樣,更容易造成藝術生的文化課基礎不扎實,理論知識結構體系單一。計算機這類信息化課程就更容易顯示出學生文化知識的匱乏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局限性,特別是在上大學前從未接觸過信息文化課程的舞蹈、戲劇類專業(yè)的學生。
其次,藝術生一般創(chuàng)作欲望和創(chuàng)作能力比較強,尤其是藝術表演類學生有著較好的語言表達和展現(xiàn)自我的能力,但比工科類學生缺乏邏輯思維能力和嚴謹性。因此,學生更喜歡參與有語言表達或展示自我機會的活動,如各類社團、演出、公益等活動,對于理論類課程的學習相對沒有那么積極。而像計算機這類需要具備一定邏輯思維和嚴謹性的課程,就比其他可以有課堂表演機會的課程更容易顯得乏味。
再次,以音樂學院為例,藝術生每學年都有藝術實踐周,全校暫停文化課,這樣文化課的教學時長就比普通高校的短,大學計算機課程也同樣受影響。除此之外,音樂學院學生普遍有表演機會,平時因各種排練、演出和參賽請公假。這樣,學生尤其是演出機會多的學生的實際學時就會大打折扣。長此以往,就會對學生的文化課成績造成一定影響,對學校或班級整體的文化課學習氛圍也有影響。大學計算機作為藝術生唯一的工科類課程也同樣受到影響。
二、“1+1+n”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本研究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大背景下,對藝術類高校中的計算機課程做“1+1+n”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1+n”模式是指多種教學方法的融合,其中,第一個“1”是指線上資源,第二個“1”是指數(shù)據(jù)思維,“n”是指一種由項目驅動、計算思維、課程內容調整、教學資源配置等關鍵詞組成的自然融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一)第一個“1”——線上資源
早在2013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和軟件工程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就積極推動國內高校計算機課程的慕課(MOOC)實踐。徐曉飛教授的《關于我國計算機教育 MOOC 發(fā)展的思考》[4]一文,全面介紹了中國計算機教育慕課發(fā)展的現(xiàn)狀,至2015年9月,國內開設了大約140門計算機類慕課課程,選課人數(shù)超過400萬人次。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學開始用MOOC(慕課,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SPOC(小規(guī)模有限在線課程)的形式開展計算機課程教學,用翻轉課堂(O2O)或混合教學來推動教學模式的改革。這樣,課堂教學不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全程講授的模式,而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導入、示范、討論這樣的教學模式。慕課的特點是除了課件,還有在線開放作業(yè)庫、慕課數(shù)據(jù)分析中心、留言互動區(qū)等,在課堂之外,學生還可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通過網(wǎng)絡學習社群互相幫助,共同成長;教師也可以通過對慕課反饋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來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和超星公司合作,搭建網(wǎng)絡教學平臺“超星智慧課堂”,可建設慕課和微課課程,并能在超星學習通APP端操作,有利于實現(xiàn)翻轉課堂和混合教學。目前是把通過平臺上傳教學視頻作為幫助學生學習課程的輔助形式。這一做法受到廣大學生特別是計算機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的大力支持。在實際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部分學生有抵觸情緒,如讓學生用超星學習通APP簽到,有學生以已卸載為拒絕理由,希望可以直接簽到,還有重修的學生會忘記登錄密碼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課程后期可能會考慮用清華大學研發(fā)出品的一款微信公眾號“雨課堂”來改善。這樣,教師建好課程群后,上課時只需讓學生掃描二維碼就可進入課程,同時也可作為簽到的一種方式。簡單便捷,可避免學生產生使用不便的抵觸情緒。
除了可以利用網(wǎng)絡課程平臺這樣的線上資源外,還可以開通教研室的微信公眾號傳播教學、文化信息,和學生進行一定的溝通互動,這樣可以打破微信班級群小范圍交流的局限性。比如筆者通過騰訊微校微問卷小程序搭載微信公眾號傳播,調研課程建議和想法的方式,就收獲了良好效果。調研收到了學生和其他人士對本課程的教學建議,擴大了調研的影響力,增加了調研的意義。利用已有的專用服務器設備,開通了和機房網(wǎng)絡互通的ftp服務器,讓學生直接將作業(yè)上傳到服務器端。這樣有效避免了通過紅蜘蛛這類多媒體網(wǎng)絡教室軟件傳送作業(yè)文件而造成傳輸失敗的現(xiàn)象。
(二)第二個“1”——數(shù)據(jù)思維
利用網(wǎng)絡學習平臺,如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等這類智慧課堂軟件反饋的教學數(shù)據(jù),用大數(shù)據(jù)思維整合現(xiàn)有技術,挖掘出更有利于課程教學的方式是課程改革的主導思想。除了課堂的教學數(shù)據(jù),還可通過問卷星、騰訊微校微問卷等線上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學生對本課程的建議和想法。
設置的問卷調查包括的內容有性別、姓名、學號、系別、專業(yè)、課程建議和其他。類似的做法在《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在藝術院校計算機能力考核成績分析中的應用研究——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一文中有提及。該文介紹的是采用傳統(tǒng)的Excel表格的方式來做調查問卷,然后將收集到的信息統(tǒng)一匯總在SQL數(shù)據(jù)庫中,再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本課程利用當下流行的技術,既方便信息的采集,也讓數(shù)據(jù)分析變得更加簡單。教師通過問卷調查得到的數(shù)據(jù),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想法和期待,由此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課程進行改革,也可以得到細節(jié)化的解決方案。本次調研通過班長強制上交、其他學生自愿參與完成,在數(shù)據(jù)基數(shù)上不夠大,但也已經(jīng)足夠反映很多問題。從學生的反饋可以看出,藝術類學生對大學計算機課程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和想法,他們不是沒有思考,只是由于課程設置、本身計算機素養(yǎng)以及重專業(yè)輕文化這樣的大環(huán)境等原因才出現(xiàn)了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問題。但總體來看,通過針對性強的教學改革之后發(fā)現(xiàn),藝術類高校的學生是可以學好大學計算機課程的,也是能夠讓他們更有興趣地來學習計算機課程的。
學生對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建議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作業(yè)(占29%)、上課聽講(占19%)、授課內容(占16%)、手機使用(占10%)、老師反復解答(占10%)、學生提問(占10%)和上課氛圍(占6%)這7個方面的相關問題。雖然參與反饋課程意見的學生數(shù)量有限,但仍能從一定程度反映出學生關心的問題和重視程度??傮w而言,學生最重視的是能否順利完成作業(yè),以及與作業(yè)相關的平時分和如何避免部分同學抄襲作業(yè)等問題。由于學生提問、老師反復解答和上課聽講,主要都是圍繞能否順利完成作業(yè)展開的,因此,總體上若不細分,其68%的反饋意見都是說與作業(yè)相關的問題。除了針對細節(jié)問題做出相應的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調整,在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中應用的項目驅動法也無疑是比較適合藝術生的,因為此方法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掌握課程內容。剩余部分,16%的反饋意見涉及授課內容——這個在大學計算機的課程上已一直在做深入調整,目前課程已加入PS平面設計內容。從學生反饋情況看,其上課興趣和學習表現(xiàn)都大有改觀。10%反映的手機問題,目前學校已要求學生將手機入袋,不準使用手機。最后剩下的6%的課程氣氛的反饋意見,是其中一位學生希望課程氛圍可以再有趣點,其余學生覺得采用目前的教學方式和課程內容(加入PS后)課堂氣氛熱烈很多。這個調研結果也間接說明課程上課效果是所有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不光是要在硬件設備、備課內容、課程設計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教師還需要注重人文素養(yǎng)等柔性文化的滲透。教師的一言一行,比如上課的情緒和講授的方式都可能使課堂氣氛有不同的表現(xiàn),從而得到不同的課程效果。
(三) n——融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1.項目驅動
藝術生的計算機基礎預備知識比較缺乏,其邏輯思維和抽象能力可能比普通綜合性大學的學生弱點。如果直接以講授理論知識點的方式授課,學生在當堂理解和接受上可能會有問題。項目驅動就是把所學的計算機知識嵌入到課程案例(項目)中,每個案例解決一個實際問題[5]。這樣,學生學習有了解決問題的內在動力,形象又具體化的實際案例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也能更牢固地掌握所需知識和應用技能。項目驅動是大部分操作型(技能型)課程首選的上課方法,通過項目驅動學習,還能讓學生知道學習大學計算機課程的一些實際用途,知道如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相關問題,這些在學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需要的。雖然項目驅動能讓學生的課程學習從被動轉變?yōu)橹鲃?,但仍需要思考其以何種形式承載才能更好地達到目標。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項目驅動能很好地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推進翻轉課堂和混合式課程教學改革、完成具體的課程任務中,也可以讓學生以分小組的形式來完成。比如以30人的小班為例,可以分成15組,每2人一組來共同完成任務。在PS平面設計課程中,若要求學生做一張節(jié)日賀卡,那學生可以根據(jù)任務要求,通過搜索網(wǎng)絡資源來得到圖片和文字素材,然后將得到的素材制作成滿足任務要求的賀卡。制作賀卡需要考慮的要點包括主題符合、知識點滿足、構圖合理、創(chuàng)意新穎獨特、制作認真、價值觀正確等方面。完成之后,各小組可以派代表講述本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然后再通過小組間互評和教師總評來得到最后結果。這樣的過程能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更加主動地學習,更深刻地學習知識點,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從而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除了平日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還可以通過開展課程比賽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浙江音樂學院在17級新生中就開展了主題為“朗誦藝術社團LOGO設計大賽”的平面設計PS大賽,并以課堂教學的方式切入開展。通過這樣的比賽性教學任務,不僅能讓學生鞏固所學的專業(yè)知識,還讓課堂教學和實際應用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學得更有針對性和動力;也間接地區(qū)分了課程難度,讓學有余力或者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有更深度的學習和發(fā)揮才能的空間。此外,在這樣的大賽中,也可以發(fā)掘在PS設計方面出眾的學生或者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才干和興趣所在,為之后的大型比賽儲備人才,并讓學生在學業(yè)和就業(yè)方面做一些思考。這次大賽的一等獎得主就是因為對PS有興趣,不但logo設計得好,而且PPT文案說明也做得非常精美、詳細,如圖1所示。
2.計算思維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計算思維已成為當今所有大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并最終成為要求每個人都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6]。解決問題是運用計算思維最根本的目的。我們可以以陳國良院士的見解來簡單理解計算思維,即計算思維是人們能通過約簡、轉化等一系列方法把遇到的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轉化成可以解決的問題和人們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7]。早在2010年,國內九大高校在西安交大發(fā)表了《九校聯(lián)盟計算機基礎教學發(fā)展戰(zhàn)略聯(lián)合聲明》,其核心要義是把培養(yǎng)計算思維能力作為大學計算機教學最主要的任務,并完善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內容和體系[8]。根據(jù)教育部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在2015年推出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培養(yǎng)計算思維能力將成為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任務。
在新工科建設中,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學計算機教學將從側重傳授計算機技術和理論知識轉向側重培養(yǎng)思維能力,從簡單地把計算機課程看成具體計算機類軟件的應用轉變成將其看成是計算機基本素養(yǎng)和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相輔相成的一種整合型素質培養(yǎng),而計算機通識性課程的核心內容將變成計算思維。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能促進計算思維能力的提升,反之,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能促進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因此,采用項目驅動法不僅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促進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除此之外,正如北京聯(lián)合大學于寧等人在文章《基于計算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中也認為,開展多元化混合式教學的方式是培養(yǎng)計算思維的良好模式。
3.課程內容
根據(jù)藝術生的特點以及本課程學分與課時從2015級的總學分5學分、總課時112課時調整成2017級的4學分、總課時64課時的實際情況,課程內容逐年做了調整。通過新生摸底測驗、考試反饋、學生課程調研等方法,目前已從單純教授Office辦公軟件和計算機基礎知識調整成第一學期主要教授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和辦公軟件,第二學期教授PS。其具體改動如表1所示。
2019年繼續(xù)深化課程建設,基于國內廣大文科類專業(yè)大學計算機課程的設置情況(如類似衢州學院這樣的本科學院已不設辦公軟件類的內容,而是直接將課程名改為更具體的課程內容名)和新生的基本信息素養(yǎng)情況,繼續(xù)對2018級大一新生課程做內容調整。計劃直接刪去大學計算機課程中的Office辦公軟件部分,將其放入公選課。目前,已開設高級辦公軟件應用選修課,且選課人數(shù)滿員。這個情況和以前上辦公軟件必修課時的不重視形成鮮明對比,也說明該部分應歸入選修課范疇,因為既解決了大部分學生的“沒必要”和“不重視”,也滿足了少數(shù)學生的需求。原來的課程計劃于2019年調整成第一學期上平面設計課程,第二學期上數(shù)字音頻處理和多媒體動畫制作課程,基于教務處將本門課程的總學分調整為3學分的要求而改為第一學期2學分、第二學期1學分,但總課時仍是64課時,每學期32課時。這就使內容權重顯得有點不合適,最終權衡后,直接改成和音樂學院學生需求更貼近的內容即數(shù)字音頻處理和視頻剪輯處理兩大模塊,并將PS平面設計課程列入選修課范疇。如表2所示。
這種漸變式的課程調整,讓師生有了更好的接受程度,也讓教改工作更好地落地和貼近學生的真正需求。在有了一定積累后,可參考《高校公共計算機課程多維立體化教學改革研究》論文中提到的,即結合專業(yè)特殊需求自編教材。目前我校所有計算機教師已具備良好的著書經(jīng)驗——都已與武漢音樂學院合作,參與編著教材《計算機基礎理論及應用技能》(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
4.教學資源配置
在優(yōu)化教學資源配置上,可考慮共享開放機房政策、圖書館電腦增設計算機課程類軟件等方式。目前機房采取專人管理,保障了上機類課程的有序開展,但周末、節(jié)假日和晚上都不開放,這樣學生課后沒有練習的機會。開放機房后,可以安排高年級學生自愿參與課外輔導,這樣可以彌補平時上課時由于是大班上課教師不能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輔導的缺憾,使得基礎較弱的學生能及時跟上進度,得到幫助,讓他們在相互學習中增添對計算機學習的興趣,消除他們的不適感[9]??梢钥紤]和學生處、教務處等合作,讓學生以勤工儉學等方式來參與。學校的圖書館一般都配備有信息閱覽器,這也是不容忽視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目前學生在學校圖書館還不能利用圖書館電腦來做大學計算機類課程的上機練習可以考慮。同樣可以考慮通過教務處、學生處等部門牽頭合作的方式,提高圖書館電腦的使用率,增加可上機做計算機類練習的場所和時間段。這樣既可方便學生、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也可間接促進他們學業(yè)的進步。
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完善課程考試的內容和方式以及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等方式來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總結
本次藝術類高校計算機課程所做的“1+1+n”的課程改革和實踐,主要依托浙江音樂學院的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來完成。其中,融合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教改措施,具體有:一是利用超星學習通、微信公眾號、服務器等線上資源和線下課堂教學結合。二是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得到數(shù)據(jù),并進行課程數(shù)據(jù)分析和課程建設。三是結合課堂任務案例式教學和課程比賽等方式的項目驅動教學方法。四是融合以培養(yǎng)計算思維能力為培養(yǎng)目標的教學方法。五是根據(jù)藝術類高校的學生特點所做的教改措施。六是根據(jù)音樂學院本科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不斷調整而進行課程內容調整。除此之外,還通過優(yōu)化教學資源配置、完善考試內容和方式來進行計算機課程教學的改革實踐。實踐證明,用上述教學方法和教改措施有利于促進藝術類高校計算機課程的改革,為深化實施高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理論依據(jù)和實施方案。
[ 參 考 文 獻 ]
[1] 伍李春,李廉. 新工科背景下的計算機通識性課程建設[J]. 中國大學教學,2017(12):62-69.
[2] 高迪,印桂生,孫建國.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實踐與改革研究:評論《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J]. 高教探索,2018(9):131.
[3] 孫瑩. 關于天津音樂學院《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探討[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6):44.
[4] 徐曉飛,傅育熙,李廉,等. 關于我國計算機教育 MOOC 發(fā)展的思考[J]. 中國大學教學,2015(11):6-10+30.
[5] 陳明兵. 藝術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 明日風尚,2017(17): 47+75.
[6] 于寧,戴紅,安繼芳,等. 基于計算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計算機時代,2017(9): 72-74+78.
[7] 陳國良,董榮勝.計算思維與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1(1):7-11+32.
[8] 王歡,夏良. 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大學計算機課程聯(lián)動教學[J]. 計算機教育,2016(2):138-141.
[9] 王哲河,李達輝,陳作聰. 高校公共計算機課程多維立體化教學改革研究[J]. 計算機教育,2018(4):126-130.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