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禮 楊晨希
[摘 要]本研究探討了古詩詞在動物學課堂教學中的應(yīng)用,尤其關(guān)注直接描寫動物某一生物學特征的詠物詩。課題組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古詩詞,以期能夠豐富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詩詞;動物;課堂教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0)06-0097-03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生命哲理,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欣賞價值,在國人心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近年來《經(jīng)典詠流傳》《中華好詩詞》和《中國詩詞大會》等節(jié)目的收視屢屢飄紅,也說明了人們對詩詞的關(guān)注和喜愛程度。我國古詩詞內(nèi)容豐富、題材眾多,許多詠物詩描寫了形形色色、各具情態(tài)的動物,使作品更生動形象,令人回味無窮。如“去雁數(shù)行天際沒,孤云一點靜中生”(五代·韋莊《題盤豆驛水館后軒》),寫出了雁陣遠去、漸沒于天際之美, 使人頓生“雁引愁心去”之感。“輕拋一點入云去,喝殺三聲掠地來”(唐·劉禹錫《白鷹》),寫出了雄鷹出擊的迅捷和凌厲之美?!昂R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唐·杜甫《房兵曹胡馬》),寫出了大宛名駒的精悍和神駿之美。這些詩充分表現(xiàn)了動物的美學價值,給人帶來美妙的藝術(shù)享受。
孔子說學生學詩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這可能是最早的關(guān)于動物學知識的“詩教”論述了。動物學課程由于涉及許多動物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和分類學的知識,教師講授起來很容易陷入枯燥的教學方式中。因此,在課堂上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聽課熱情、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得非常重要。一些詠物詩詞不僅寫得絢麗多彩、情趣盎然,還蘊藏著一定的動物學知識。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夠恰當?shù)卮┎逡眠@些詩詞,不但可以創(chuàng)造出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1],加深學生對相關(guān)知識點的印象,還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使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筆者結(jié)合近年來動物學教學的體驗,對古詩詞在動物學教學中的應(yīng)用進行了總結(jié),希望能夠掇菁擷華,與同仁共同提高動物學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一、描寫動物某一生物學特征的詩詞
古詩詞中的動物或被詩人直接吟詠,或是作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載體,或只是用來營造意境[2]。在動物學教學中我們更關(guān)注直接吟詠某一動物的詩詞,作者抓住動物的某一具體特征或行為模式,通過凝練的語言進行傳神的描寫,讀來令人印象深刻。例如:
(1)“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毛澤東《送瘟神》)。毛主席這首詩令人對日本血吸蟲(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引起血吸蟲病的危害印象深刻,在講授線蟲動物門的寄生蟲時,我們可以引用此詩來加深學生對血吸蟲的了解。
(2)“尾宅才蝸大,身軀與蚓般。楚王吞不得,敕賜鷺鷥餐”(宋·白玉蟾《水蛭》)。環(huán)節(jié)動物門、蛭綱的代表動物水蛭與蚯蚓都是同律分節(jié),外形有相似之處,但前者具有吸血的習性。這首詩暗含了楚惠王吞蛭去瘀的典故,盡管該典故所述之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引入詩中的典故可以加深學生對水蛭吸血寄生的特點以及蛭素藥用功能的印象。
(3)“老鶴高飛,一枝投宿,長笑蝸牛戴屋行”(宋·辛棄疾《沁園春 其二 再到期思卜筑》)。該句生動地寫出了軟體動物包括蝸牛在內(nèi)大多具有貝殼的生物學特征。
(4)“海若有丑魚,烏圖有烏賊。腹膏為飯囊,鬲冒貯飲墨”(宋·梅堯臣《烏賊魚》)。此詩暗示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動物烏賊肚內(nèi)有墨囊的特點。
(5)描寫螃蟹的形態(tài)特征,如“多肉更憐卿八足”(清·曹雪芹《紅樓夢》)?!奥湄S味過蝤蛑,尖臍猶勝團臍好”(唐·唐彥謙 《蟹》),詩中提到的尖臍和團臍,分別點出了雄蟹、雌蟹的特征,并且認為雄的較雌的美味?!拔从螠婧T缰泄沁€從肉上生”(唐·羅隱《詠蟹》),后一句生動地點出了節(jié)肢動物包括螃蟹在內(nèi)具有外骨骼的特點。
(6)“日結(jié)一尺網(wǎng),知吐幾尺絲。百蟲為爾食,九腹??囵嚒保ㄋ巍っ穲虺肌对佒┲搿罚?。該詩形象地寫出了節(jié)肢動物門、蛛形綱動物蜘蛛的捕食特點。
(7)“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于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宋·蘇軾《赤壁賦》)。該詩寫出了蜉蝣目昆蟲蜉蝣的壽命短暫,讓人不禁感嘆:逝者如斯夫,生命短暫,且行且珍惜。
(8)“碧玉眼睛云母翅,輕于粉蝶瘦于蜂”(唐·韓偓 《蜻蜓》)、“伶爪細腰肩舞紗,英姿交織混沌天。疏影清潭輕點水,更立劍尖若等閑”(元·王振鵬《詠蜻蜓》)。這些詩生動地寫出了蜻蜓的形態(tài)和行止特點:眼似碧玉、翅如云母、伶爪細腰、動靜自如。“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唐·杜甫《曲江二首》),寫出了蜻蜓產(chǎn)卵于水中的特點,蜻蜓的幼蟲是生活在水中的,在講到半變態(tài)這一概念時,可以蜻蜓舉例?!膀唑言S是好蜻蜓,飛來飛去不曾停。捉來摘除兩個翼,便是一枚大鐵釘”(宋·釋師范《偈頌七十六首》),這首詩寫的雖有失厚道,但不失活潑和幽默,令人不禁莞爾。
(9)直翅目昆蟲中的蝗蟲是有名的害蟲,“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盈血,牽衣頓足捕不能,大葉全空小枝折”(明·郭敦《飛蝗》)。該詩描寫細膩,讀來似乎讓我們看到了古代蝗災(zāi)可怕的場景,“大葉全空小枝折”,也符合蝗蟲咀嚼式口器的取食習性。
(10)“野蠶食青桑,吐絲亦成繭”(唐·于濆《野蠶》) 、“野蠶作繭人不取,葉間撲撲秋蛾生”(唐·張籍《田家行》。這四句詩描述了蠶作繭化蛹、繭中出蛾的現(xiàn)象,是昆蟲個體發(fā)育中完全變態(tài)的生物學現(xiàn)象。
(11)“偶爾相逢細間途,不知何事數(shù)遷居。 微軀所饌能多少,一獵歸來滿后車”(宋·楊萬里《觀蟻》)。該詩生動地寫出了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代表動物螞蟻活動習性及覓食歸來的特點。
(12) “白質(zhì)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宋·楊萬里《松江鱸魚》)。“八月紫莼浮綠水,細鱗巨口鱸魚美”(宋·洪適《漁家傲》)。“白質(zhì)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寫出了松江鱸魚(Trachidermus fasciatus)的外形特點。
(13) 蛙屬于兩棲綱、無尾目,雄蛙具有聲囊,叫聲洪亮,可見“終朝閣閣叫平安”(清·倪瑞璿《聞蛙》)一句。“亂點斑斑撒豆紋, 縱橫聚散自成群。桃花浪里翻香墨,柳絮池邊張黑云。到頭借得風雷便,脫略凡胎賴夕曛”(明· 張維《蝌蚪》),說蛙的卵外面包有厚的膠膜,產(chǎn)出后常由膠膜連片成群。該詩形象地描繪出蛙類的卵帶集結(jié)在水中的狀態(tài)以及通過變態(tài)方式發(fā)育為成體的現(xiàn)象。
(14)民諺云“一朝食得河豚肉,終生不念天下魚”。河豚雖美味,但內(nèi)臟有劇毒,北宋詩人梅堯臣對河豚的形態(tài)和毒性描述得很詳細,“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猶吳蛙。庖煎茍失所,入喉為鏌铘。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持問南方人,黨謢復(fù)矜夸。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宋·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他也由此被稱為“梅河豚”。辛棄疾則說得更直接,“河豚挾鴆毒”(宋·辛棄疾 《蔞蒿宜作河豚羹》)。
(15)“江魚群從稱妻妾,塞雁聯(lián)行號弟兄”(唐·白居易《禽蟲十二章》),寫出了魚類洄游、候鳥遷徙的集群性特點。“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宋·范仲淹《漁家傲》)、“孟春之月雁北、孟秋之月鴻雁來” (《呂氏春秋》),此兩首詩中點出了大雁在當?shù)氐亩蝤B習性。
(16)爬行綱的蛇目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按来廊f生,咸以類長。為蛇之君,是謂巨蟒。小則數(shù)尋,大或百丈”(晉·郭璞 《蟒蛇贊》),寫出了蟒蛇的特點。“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戰(zhàn)國·屈原《天問》),這可能是“蛇吞象”一詞最早的詩文出處了。
(17)鳥類眼球大且視力敏銳,是其適應(yīng)飛翔的一個重要特點?!安菘蔸椦奂病保ㄌ啤ね蹙S《觀獵》)、“雪爪星眸世所稀”(唐·高越《詠鷹》),無疑是對鳥類具有發(fā)達視覺的生動寫照。“聳身思狡兔,側(cè)目似愁胡”(唐·杜甫《畫鷹》)、“鷹翅疾如風,鷹爪利如錐” (唐·白居易《放鷹》)、“綠玉觜攢雞腦破,玄金爪擘兔心開”(唐·劉禹錫《白鷹》),這些詩生動地寫出了鷹作為猛禽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凌厲無前的“天空殺手”特質(zhì)。
(18)“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無疑是對鳥類生殖行為中占領(lǐng)巢區(qū)與營巢行為的最好描繪。
(19)鸚鵡善學人語的特點,也被恰如其分地運用到詩中,如“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唐·朱慶馀 《宮詞》)、“烏龍未睡定驚猜,鸚鵡能言防漏泄”(宋·柳永《玉樓春》)。
(20)鼯鼠也稱飛鼠,“一鼠得仙生羽翼,眾鼠相看有羨色, 豈知飛上未半空。已作烏鳶口中食”(唐·白居易《禽蟲十二章》)。烏鳶指烏鴉和老鷹,詩句形象地描寫了嚙齒目鼯鼠滑翔似飛的特點。
(21)“麋鹿樂深林,蟲蛇喜豐草。翔禽愛密葉,游鱗悅新藻”(唐·白居易《首夏》),寫出了動物對生境的適應(yīng)性。“豆苗鹿嚼解烏毒,艾葉雀銜奪燕巢。鳥獸不曾看本草,諳知藥性是誰教”(唐·白居易《禽蟲十二章》),寫出了動物的行為適應(yīng)性。
二、借動物某一特征喻理或言志的詩詞
有道是“詩言志”,一些作者借吟詠某種或某類動物的獨有特征,找到表達其思想的契合點,或是抒發(fā)心中情感或是表達品行志趣,以達到詠物明志或詠物喻理的目的。在上課時,可以在PPT上穿插幾句相關(guān)詩詞,以加深學生印象,并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價值觀。例如:
(1)螃蟹以其獨特的外形和橫行的特點,成為歷代許多文人的筆下常客,在講到節(jié)肢動物門、軟甲亞綱的螃蟹時,不妨可挑出幾句詠蟹詩以享學生,活躍課堂氣氛。如 “蟬眼龜形腳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趨。常將冷眼觀螃蟹,看爾橫行到幾時”(齊白石《袖手看君行》)、“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皮里春秋空黑黃”(清·曹雪芹《紅樓夢》)。這些詩句均含有對螃蟹 “橫行霸道”的挖苦和諷刺。相比之下,唐朝羅隱在立意上另辟蹊徑,寫道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唐·羅隱《詠蟹》),從另一個角度借螃蟹贊揚了特立獨行、不畏強權(quán)的性格。
(2)在學習昆蟲綱、網(wǎng)翅目昆蟲時,蟬是重要的代表動物。古人認為蟬餐風飲露,將其視為品格高潔的象征,并詠頌之,最為著名的當屬“詠蟬三絕”。如:“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唐·虞世南《蟬》)。又如“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唐·駱冰王《在獄詠蟬》)。再如“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唐·李商隱《蟬》)。詩人借蟬表達自己的品行操守或暗喻坎坷不幸的身世。盡管蟬并非餐風飲露,它通過刺吸式口器刺入樹皮吮吸樹汁,是一種害蟲,雄蟬之所以在樹上高歌不停,是為了吸引雌蟬來交配,但這不妨礙我們欣賞和心儀古人的情懷與潔身自好的品格。
(3)“的歷流光小,飄飖弱翅輕??治窡o人識,獨自暗中明”(唐·虞世南《詠螢》),暗喻螢火蟲雖小雖輕,但不自暴自棄,努力釋放光明。
(4)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唐·羅隱《詠蜂》)。晚唐詩人羅隱的這首詩贊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是對一些不勞而獲的人的不滿和諷刺?!靶Q老繭成不庇身,蜂饑蜜熟屬他人。須知年老憂家者,恐是二蟲虛苦辛”(唐·白居易《禽蟲十二章》),具有相似的暗喻。
(5)鱗翅目昆蟲中蠶是重要的一類,“春蠶到死絲方盡”(唐·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運用生動的比喻,借用春蠶到死才停止吐絲,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至死不渝,現(xiàn)在也用來歌頌教師職業(yè)的無私和偉大。
(6)“罩向金籠好羽儀,分明喉舌似君稀。不須一向隨人語,須信人心有是非”(宋·僧定渚《詠鸚鵡》)中,詩人寫出了鸚鵡羽衣和喉舌的特別之處,但意在勸誡人們不要人云亦云。
(7)“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宋·歐陽修《畫眉鳥》),生動地寫出了鳴禽畫眉(Garrulax canorus)鳴叫婉轉(zhuǎn)多變的特點,同時說明自由的重要性。
(8)“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唐·白居易《燕詩示劉叟》)。該詩傳神地寫出了鳥類育雛行為的過程,借一對家燕(Hirundo rustica)不辭辛勞地撫育雛鳥的經(jīng)過,提醒人們勿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9)“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唐·白居易《鳥》)。 詩人發(fā)出殷殷勸誡之聲,勸導(dǎo)人們愛惜鳥類,尤其不要捕殺正在育幼的親鳥,這已經(jīng)成為保護野生動物的基本常識。
當然了,古詩詞中很多動物還具有象征意義,稱為動物意象?!耙庀蟆币辉~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3]。例如,鷓鴣(Francolinus pintadeanus)又名中華鷓鴣,叫聲嘶啞,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 象征了哀怨和離愁。詩人借助動物意象含蓄而又貼切地表達了其思想情感。
三、結(jié)語
有人說地球上沒有動物,就是一個沒有活力的世界。同樣,詩詞中的動物增添了詩詞的活力,使詩意更加盎然,正所謂“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課堂不僅是學生獲取智慧的課堂,也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的陣地[4]。實施素質(zhì)教育,需要充分發(fā)揮課堂主陣地和主渠道的作用[5]。在動物學教學中滲透相關(guān)的古詩詞內(nèi)容,既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還能一定程度上“潤物細無聲”地實現(xiàn)人文滲透。由于科學知識的局限,古人對許多動物學現(xiàn)象不能解釋,以至于大詩人白居易發(fā)出“細微幽隱何窮事,知者唯應(yīng)是圣人”的嗟嘆。現(xiàn)在的大學生具有更好的學習條件和學習資源,在鉆研專業(yè)的 “細微幽隱”之時,也不妨感受和體會一下詩詞之美、詩人之志以及詩詞中蘊含的生命哲理。
[ 參 考 文 獻 ]
[1] 高富田.古詩詞及其生物學知識的聯(lián)想[J].生物學教學,2007(12):55-56.
[2] 向鐵生.古典詩詞中的動物世界[J]. 生命世界,2009(8):12-15.
[3] 倪芝. 論動物意象在古代詩歌中的作用[J]. 考試周刊,2013(8):12-13.
[4] 項小燕,吳甘霖,張中信. 淺析古詩詞在生物學教學中的妙用[J].生物學雜志,2018(6):127-129.
[5] 劉長海. 動物學課堂教學進行素質(zhì)教育的探討[J]. 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1(4):58-59.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