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慧 王雨純
一篇成功的考場作文,除了在立意、構思、表達上吸引閱卷老師外,開篇藝術也是不容小覷,如清代李漁言,開篇“當以奇句奪目”,方能引人入勝,“不敢棄去”.縱觀近幾年的高分考場作文,無一例外在開篇運用素材上,活學活用,單一反三,做到了先聲奪人,耳目一新。
梳理·考場作文開篇特點
優(yōu)秀考場作文的開篇,一定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立意”,二是“顏值”。立意精準,言辭精美,文質兼具,方為可觀。也就是說,開篇就要做到先聲奪人,辭曉、氣暢、理明,讓閱卷老師眼睛一亮。
我們先來看兩組優(yōu)秀考場作文的開篇:
[第一組]
多年前,一句“視吾家之所寡有”,震蕩了歷史煙塵,令人心動,接著便是焚券市義的美談不脛而走,似乎冥冥之間道出了不證自明的真理,即我們尚未擁有之物決定了個體生命的富有程度。
——上海一考生《視吾家之所寡有》
克爾凱郭爾曾言:“夜鶯不要求任何人聽她歌唱,這是她的謙遜;她也不在乎是否有人聽她歌唱,又是她的驕傲。”夜鶯許是知曉聽眾口味殊異,不強求聽眾也是一種傾聽聽眾的呼聲;而不在乎聽眾聽之與否,背后又是一種可貴的自許與堅守。從作家寫作到眾人生活,我們都應有一點夜鶯的遜與傲。
——浙江一考生《夜鶯的遜與傲》
[第二組]
緩緩回顧歷史車轍,我們見過黃宗羲發(fā)出“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呼喚,我們望見了徐志摩投在康河上的一汪柔情,亦體會到“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木心先生的達觀與悲憫。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浙江鐘靈毓秀,才輩迭出。作為新時代的浙江學子,亦需細細體味這浙江文化,創(chuàng)新傳承,行浙江精神!
——浙江一考生《品浙江文化,行浙江精神》
古語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當世者,莫過于誠。曾子殺豬為一“信”字,孔明接受“托孤”為一“誠”字,因有“誠信”,百年老店得以顧客盈門,劉邦的約法三章得以千年傳為美談。
——江蘇一考生《誠信歸去來》
第一組單用素材中,上??忌驼憬忌疾患s而同運用了引文開篇入題,凸顯考生的文學底蘊?!耙曃峒抑延小背鲎越滩摹稇?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此句道出了未有之物決定個體生命的富有程度,打破了大部分考生精神富有論的一般寫作思路,立意新穎,言辭老成;浙江考生則運用克爾凱郭爾的名言,以夜鶯歌唱作比,總領全文,化抽象為具象,引出精神內核“遜與傲”,意境高遠,起筆不俗。
第二組繁用素材中,浙江考生連用黃宗羲、徐志摩、木心三個人物素材,從古至今,語意雋奇,將浙江名人、文學成就、文化氣韻融合為一,迅速凸顯出其極強的文字功底;江蘇考生則連用三則歷史典故:曾子殺彘、劉備托孤、劉邦約法,開篇旁征博引,在豐富的歷史素材中表達觀點,使文氣磅礴之外更顯蘊藉深沉。
可以說,名人名言、經典詩句、歷史典故等多種素材,往往會成為優(yōu)秀考場作文開篇的首選,一來可以彌補考生語言平淡的不足,二來可以避免考生開篇雷同的現(xiàn)象,三來運用精準還可以“釋題入篇”,針對性地總領全文主旨。比如考生在高三適應性考題中闡釋何為“美”時寫到,“事實上美無處不在:他在梵高的《向日葵》里,在舒伯特的樂章里,在李清照‘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詩篇里,還在《肖申克的救贖》里,也在芭蕾舞者美妙的舞姿里……美無處不在,只等人俯首拾珍?!币淮攀帜閬淼乃夭匿侁?,以“釋題”方式入篇,直擊主題,絕無雷同。
所以,優(yōu)秀考場作文的開篇,定是素材新穎有亮點,言辭簡約有文采,立意明確有深度。
點撥·課內課外素材積累
成為一個熟練掌握開篇寫作手法的“巧婦”尚需時日,但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何獲取素材這粒寫作之“米”,也是我們考生不易克服的難關。
為了能博閱卷老師“回眸一笑”,考生常常挖空心思雕琢開篇,所用素材求新求異,但要想在浩如煙海的文字中獲取精準嵌入考場作文的素材,其難度不免讓許多考生望而生怯。事實上,立足課本,將教材作為開篇素材的第一手資源,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筆者以一篇江蘇考生的范文《穩(wěn)中求勝》(有刪減)為例:
粱山智有吳用,道有公孫,武更是好漢如云。英雄如雨,卻以宋江為首。蜀國謀賴孔明,勇讓關張,卻以劉備為王。東木西金,南水北火,卻以戍土居中。何也?宋公明為人沉穩(wěn),劉備做事敦厚,戍土謙穩(wěn)厚實……故曰:為人沉穩(wěn),穩(wěn)中求勝,吉。
沉穩(wěn)從志而來。……班超投筆從戎,志在報國,在對匈奴一戰(zhàn)中從容不迫,沉穩(wěn)冷靜,終弘揚國威,不教胡馬度陰山。林則徐斬釘截鐵,志在禁煙,在與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穩(wěn)中含剛,終虎門銷煙,讓洋人膽戰(zhàn)心寒。……
沉穩(wěn)從難而來。……君不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始皇建秦以來,不居安思危,身陷聲色犬馬,終心浮氣躁,毫無沉穩(wěn)。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紛奢,經歷磨難,以求沉穩(wěn),則可遞三世以至萬世而為君。
沉穩(wěn)從無欲而來。孟子曰:“無欲者,可王矣?!薄T葛孔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終運籌帷幄,功成名就?!酝跻砸患核接?,趕走亞父,氣走韓信,終被困垓下,遺憾千古,長使英雄淚滿襟。霸王之敗,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則必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矣。
正所謂熟讀教材“三百篇”,素材下筆如有神。文中所用的例證素材(下劃線部分)均采自高中語文課本,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古典詩文如《出塞》《報任安書》《過秦論》《阿房宮賦》《蜀相》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名句信手拈來,且運用得十分熨帖。尤其是開篇,從兩個稱頌的歷史人物起筆,把宋江的為人沉穩(wěn)、劉備的做事敦厚與戍土的謙穩(wěn)厚實做類比,運用三個工整的排比句式,亮明“為人沉穩(wěn),穩(wěn)中求勝”的觀點,言辭簡潔有氣勢,立意鮮明有視角。
當然,除了活用課本教材之外,高三每次做真題、模擬試卷時,現(xiàn)代文閱讀也是一個不錯的學習積累渠道。各大省份在閱讀考查時都會有一題論述類文章的閱讀,這一題中的選文均出自出題者的精心挑選,往往具有某種深刻的見解或是精彩運用了某些寫作方法,文章篇幅不長,非常適合考生作為寫作積累的范本。比如:
十八世紀的哲學家休謨說:“理智乃情感之奴?!币簿褪钦f,人是情感、情緒的動物。
哲學家大多認為,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是駕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過是居于被支配的和被奴役的地位,人的境況,還真是可悲可憫。
然而,法國人類學家列堆·斯特勞斯提醒世人:原始部落里看來古怪甚至是荒誕不經的儀式舉措,背后其實都是有邏輯的?!敲?,情感、情緒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讀呢?
——上海卷《喜怒哀樂的經濟邏輯》
從上海卷現(xiàn)代文的開篇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雙方不同觀點其實無所謂對錯,而在于你想如何表達、證實你的觀點,這在辯論中非常常見。這樣的開篇,立足不同觀點的解讀,不僅提出懸念,開闊眼界,而且引發(fā)思考,加深立論深度。所以,活用手頭這些“文質兼美”的現(xiàn)代文閱讀文本,不失為考生“一舉兩得”的備考資源。
走進·熱身訓練高考考場
一般而言,寫作提升主要靠的是“悟知”。缺乏悟性,既不可能“讀知”,也不可能“積知”,更不可能“授知”,這是許多考生寫作一直不見效的原由。所以,寫好考場作文的戰(zhàn)略還是以“練”為主,邊練邊悟,學以致用。
今年來勢兇猛的新型冠狀病毒,無疑是2020年最豐富的作文素材之一,考生既可以從高中生角度思考如何“不負韶華,踐行青春使命”,也可以從公民角度思考如何看待“湖北人,是同胞也是同袍”,還可以從國家角度思考如何給戰(zhàn)勝疫情增加砝碼,因為“這絕不是武漢一座城的‘戰(zhàn)爭”……
筆者在此以一道原創(chuàng)文題,并評點開篇,與廣大考生共勉。
[文題]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人類其實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時代,在信息不發(fā)達的時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只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比缃瘢谖唇浐Y選的無法判斷真?zhèn)蔚男畔⒑榱髦?,我們是離真相更近了,還是更遠了呢?
[范文示例]
拉近與真相的距離
能被思考的東西必定是虛構的東西。
——尼采
法國作家加繆在《鼠疫》一文中說:“這一切里面并不存在英雄主義,這只是誠實的問題……唯一方式只能是誠實?!闭\然,真相本身并不造成恐慌,真相的缺席才令人恐慌。
在這個前所未有的全民發(fā)聲時代,每件事都有可能出現(xiàn)無數(shù)個“真相”。有人說,“一個新聞事件出來,不反轉三次都不能表態(tài)?!?018年有個在泳池打孩子的視頻頗受關注,輿論一邊倒地譴責打孩子一方時,當事人安醫(yī)生受不了壓力選擇自殺。此時才有人關注起事件整個過程,孩子被打是因為做了不當行為,打孩子視頻只是整個事件一部分,然而大眾卻片面猜想原因,致使原本無辜的人成了眾矢之的的謾罵對象。面對隨時切換的熱點,如果不注意事件敘述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就發(fā)表偏激觀點造成信息誤傳,那么拿起這把殺人不見血的刀的人,有可能就是身邊的你和我。所以,在對待“真相”時,我們再也不能簡單地選擇接受或相信。
細思現(xiàn)在眾多社會熱點,在事實真相浮出水面之前,發(fā)現(xiàn)大眾輿論的情緒已占據(jù)了道德制高點。我們往往更容易接受與我們現(xiàn)有思維模式相符的“真相”,而抗拒那些與我們內心觀點相沖突的“真相”。羅一笑事件中,輿論主流從同情到譴責,李文亮去世后,從散布謠言到致敬英雄,無疑都是給遲到的真相一記口向亮的耳光。美國新聞評論家李普曼說:“人們總是按照既有的成見解釋世界并采取行動。”也就是說,我們在對待一件事時,往往是用自己所持有的價值觀、知識、思維去“分析”這件事情。與其說我們是在解讀新聞事件背后的“真相”,倒不如說我們是在尋求大眾情緒上的共鳴。而某些既得利益者正是利用大眾的偏見思想隱藏或歪曲事情“真相”,引導事情向著他們認為有利的方向發(fā)展。故而,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面對熱點新聞“真相”時,是不是應該多點理智、少些起哄,多點等待、少些激憤,讓“新聞飛一會兒”,不要輕意妄下定論以至掀起“網絡暴力”的狂歡。
其實,很多事情的真相我們往往很難得知,即便得知真相我們也無力改變什么。作為年輕吾輩,應在情緒占上風時能夠不忘理性面對,在觀點形成時能夠不忘對真相探索,做一個理性討論的傳播者,而不是一個情緒無處安放的發(fā)泄者。
我想,只要內心葆有理性的價值標桿,你想“看見”的真相就不會太遠。
[教師評點]考生的開篇,運用了一個小眾的尼采題記和一句精準的加繆名言,除了本身的閱讀積累外,也能感受到考生的思考深度。尤其是開篇懸念“真相的缺席令人恐慌”,直擊命題——焦慮的現(xiàn)代人,渴望盡可能的探尋、拉近事情真相的心理。起筆有深意,讀來啟深思。
[結語]最后想提醒一點的是,對于素材的選用。學者金開誠在《國學要對現(xiàn)實有用》的短文中,舉過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一例,說歐陽修的“反對天命論的徹底性不僅比不上后世的唯物論,甚至還比不上某些先秦思想家;文中所講的‘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也很一般化,近似‘老生常談。但歐陽修在論證這些道理的時候,卻用了生動的事例,并以富有感悟色彩的筆墨表述了他的深刻體會,于是這篇文章便也能打動人心?!苯鹣壬脑u論頗為精辟到位,說出了我們寫作實踐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即有些文章內容上往往是重復真理,并無新見,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并不是見解的獨特、思想的創(chuàng)新,而是作為論證的素材生動新穎。所以,在選用素材作為開篇時,若能運用新鮮、典型,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素材自然是好,但若是在考場中,只能想到教材、經典、熟識人或事時,不妨在“顏值”上下功夫,大膽運用修辭這瓶“魔水”,也能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