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朋
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面向我國載人星際探測、空間站運營等需求而論證的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具備高安全、高可靠、模塊化、多任務(wù)、可重復使用等特點,可增加乘員人數(shù)和提高運貨能力。
5 月5 日18 時,長征五號B 運載火箭首發(fā)火箭發(fā)射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簡稱試驗船)送入太空。隨后,船箭分離,試驗船進入近地點近170 公里、遠地點近400 公里的橢圓軌道。試驗船獨立飛行期間,進行7 次自主軌控,逐步進入330 公里×8000 公里大橢圓軌道。制動前,北京中心根據(jù)著陸場風場預(yù)報,計算并注入返回控制參數(shù)。
5 月8 日上午11 時,飛船處于第31 圈,在南大西洋向8000 公里高的遠地點“爬升”著。
此時,我們到達搜索部隊集結(jié)點。
集結(jié)點東南方向,停著四架直升機。第一、二架是搜索機,第三、四架是通信機和指揮機,安裝有243 信標接收機、光學吊艙、超短波電臺、衛(wèi)通天線等。
集結(jié)點西南方向,排列著兩列特種車輛。前列有猛士越野車、“動中通”等,車上裝著243 信標接收機、超短波電臺、移動衛(wèi)通天線等。后列有特種車、吊車、拖運車、搶修車、救援車、牽引車等。
其中,有輛車極其特殊,長16 米,由兩節(jié)組成,前節(jié)像裝甲車,隨車吊機,寬履帶占車寬約76%;后節(jié)是拖車,可運貨物,前后用鉸接機構(gòu)連接,這就是“蟒式”拖吊車,4 米寬溝抬腳便邁,1.5 米臺階碾壓跨過,碗粗樹木撞倒通過,急彎蛇形滑過,見水過水,見沙漠拱沙漠。
▲ M-171E 直升機
中繼衛(wèi)星一直監(jiān)視著試驗船,任務(wù)測控站相繼捕獲跟蹤試驗船。試驗船調(diào)姿180 度,將船尾沖著運行前方,建立好返回制動姿態(tài)。
12 時后,試驗船飛至南美烏拉圭東部南大西洋上空。突然,飛船尾部噴出兩個巨大火焰,兩臺發(fā)動機同時點火,拼命阻擋著高速飛行的飛船。
制動點恰是軌道遠地點,從此處返回,就是讓飛船站在最高處朝下扎,有點像高山滑雪,從頂峰朝下俯沖,山頂越高,滑到山底的速度越快,快到接近從月球返回地球時的速度。
試驗船滑過非洲大陸中部,高度在下降,速度在增加。
測量數(shù)據(jù)傳至北京中心,計算預(yù)報落點,結(jié)果迅速傳至東風著陸場指揮部。
近13 時,著陸場指揮部命令4 架M-171E 直升機起飛,奔赴待命空域。
4 架直升機布在一個矩形框的4 個角上,形成一個“口袋”,口袋中心是預(yù)著陸點。此框位于東風發(fā)射場正東偏北,北邊是歷史古跡——“黑城”,東邊是巴丹吉林沙漠,南邊是硬戈壁,西邊是弱水河??騼?nèi)東南部是硬戈壁,占30%;而西北部是軟戈壁、沙疙瘩地、紅柳林地和半沼澤鹽堿地,占70%。前者路好走,直升機可降落,后者路難行,直升機不易降落。
運八- C 運輸機布在框的南側(cè)。
地面車輛,大小幾十輛,分成6個小組,分別布在框四周不同位置。
至此,空中、地面搜索力量布置完畢,等待著見識過太空的“游子”。
“發(fā)現(xiàn)目標!”
喀什站捕獲了還在國外上空的試驗船。2 分鐘后,和田站也發(fā)現(xiàn)了目標。1 分半后,新疆某雷達站也跟蹤上了目標。
試驗船在地球吸引下,越飛越快,越過紅海,穿過沙特阿拉伯,掠過波斯灣,跨過伊朗,向祖國靠近著。
試驗船降至約430 公里高度,俯仰調(diào)姿-90 度,服務(wù)艙沖天,返回艙對地,兩者分離。服務(wù)艙飄了出去,漸漸離開親人,戀戀不舍。返回艙建立配平攻角姿態(tài),跨進中國邊境,從喀什與和田中間俯沖進來,投入祖國懷抱。
“發(fā)現(xiàn)目標!”
“發(fā)現(xiàn)目標!”
位于甘肅的兩部雷達相繼捕獲跟蹤返回艙。歡迎隊伍在壯大。
▲ 運八-C 運輸機
▲ 三具主傘為返回艙減速
返回艙跨過塔克拉瑪干沙漠,在塔里木盆地東北角上空,急速下降至120 公里高度,鉆入大氣層。返回艙在高速下降,大氣在拼命阻擋,返回艙大底在與大氣激烈摩擦,產(chǎn)生巨大熱量,耐受的熱流比神舟飛船大兩到三倍,溫度接近3000 度。摩擦產(chǎn)生等離子體,瞬間甩向后方,像羽毛球的羽毛,形成一個“等離子鞘”屏障,把返回艙圍起來,內(nèi)電波射不出,外電波進不去,形成“黑障”。返回艙一旦進入黑障,S 波段應(yīng)答式跟蹤立刻失效。果然,喀什、和田信號隨之消失。
但3 個雷達站繼續(xù)跟蹤。原因是,雷達是靠反射信號跟蹤的,“等離子鞘”是很好的反射體。
返回艙采用“預(yù)測-校正”升力式控制,即“落點制導”,根據(jù)當下位置,不斷計算最佳返程路線,像開車,不管從哪出發(fā)回家,只要出發(fā)點在一定范圍內(nèi),都會把車開到自家車庫。
返回艙與神舟飛船的鐘型返回艙不同,采用倒錐型鈍頭體氣動外形,空氣升阻比更大。返回艙靠調(diào)姿變換升力方向,使返回艙智能地朝左、朝右飄,這樣,返回航程變長,過載變小,同時可以控制縱向和橫向誤差。返回艙如同一條“火龍”,“蛇行”在塔里木盆地東部上空,跨過車爾臣河,奔向羅布泊。這段艱難的歷程,南有阿爾金山脈、北有天山山脈當觀眾,共同目睹了這一壯烈場面,但返回艙經(jīng)受的高溫對兩側(cè)雪山卻沒有絲毫影響。
服務(wù)艙也隨之再入大氣層,與大氣劇烈摩擦,不久解體,消失殆盡,如同流星,拖著尾巴,燃燒著自己,照亮著前方的返回艙,照亮著兄弟回家的路。
約一分鐘,返回艙便從120 公里下降至50 公里高度,速度大幅降低,摩擦已不劇烈,等離子鞘消失,“黑障”結(jié)束,返回艙從羅布泊上空大氣層里鉆了出來,S 波段信號發(fā)射出來。
“發(fā)現(xiàn)目標!”
東風發(fā)射場S 站收到信號。北京中心計算預(yù)報落點。
直升機收到預(yù)報落點,我看了眼,“哎,這不就是瞄準點附近嗎?”
▲ 從空中俯視著陸現(xiàn)場
遼闊大地,平坦如鏡,一眼望去,看穿百里。戈壁不時升起一股小“龍卷風”,輕柔型的,扭動著身姿,螺旋上升,像在風中跳舞,更像在歡迎天外來客。
返回艙在約20 公里高度結(jié)束升力控制。
返回艙降落至海拔8 公里高度,回收程序啟動。
一聲巨響,一塊防熱艙蓋彈了出去,露出兩個圓筒。兩個圓筒射出兩具減速傘,風鉆進傘中,傘由細變粗,完全張滿。
“嘭”,一聲巨響,6 公里高度,艙體下部主傘艙蓋彈開,順勢拉出3 具主傘。主傘拉出后,主傘艙蓋和主傘之間的連接繩斷掉,減速傘帶著主傘艙蓋飄走了。
每具主傘開始時先處于“收口狀”,束縛繩束縛著主傘,以免風在短時間內(nèi)進入傘內(nèi)太多,把傘撐破。風阻漸漸增大,等風灌入到一定程度時,切傘器切斷束縛繩。
瞬間,風拼命朝傘肚里灌,傘徹底張開,三具傘加起來的面積比5 個籃球場還大半個。
傘衣紅白相間,形成多個同心圓,煞是醒目、漂亮。
3 個傘,各自在各自的象限,互不干擾,相互襯托。
大傘已張開,返回艙像一頭兇猛怪獸,被剽悍獵手用勒韁控制住了,下降速度驟降。
“咚”,一聲巨響,防熱大底分離,像是失控的飛碟,翻滾著,朝地面落去,燒黑一面,沒被燒一面,交替著展現(xiàn)給大傘觀看,似乎在說:我的作用已完,看你的了。
“歸零飛行!”指揮部發(fā)出命令。
早已盤旋已久的4 架直升機,立時飛嘯著奔向預(yù)報落點。
駕駛員頓時高度緊張,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前方,生怕漏掉了什么。
坐在后艙的搜索隊員,眼睛朝窗外掃描著,盼望著獲取一些蛛絲馬跡。
布在東北角的1 號搜索機離落點較近,機長馬林珍朝窗外巡視著,突然發(fā)現(xiàn)前方有一條直直的的白煙,像飛機“拉線”,便加大馬力,撲了過去。
云出現(xiàn),白煙不見了。
就在焦急之時,又猛然看到云層中閃出紅白傘,下面吊著一個小黑點。
“就是它!”機長駕駛著直升機,沖了過去。
拋大底后,返回艙底部露出6 個緩沖氣囊,充氣完后呈圓桶狀,均勻有序排成一圈,像個圓形大氣墊床。
布在西北角的通信機,也在搜索著。光學吊艙在操作手操控下,來回掃描著。
“看到了!”突然,他情不自禁地喊了一聲,我趕緊起身,只見屏幕上傘影在晃動。PAD 顯示,離艙30.51 公里。這么遠都抓到了,好樣的!
4 架直升機在撲向一個點,通信機距離最遠,西南角指揮機25 公里,東北角1 號機16.8 公里,東南角2 號機14.2 公里。
就在直升機“歸零”飛行時,乘傘下降的返回艙卻意外“發(fā)現(xiàn)”:正下方有輛車,旁邊有倆小矮人,一個對天拍照,一個護著天線。奇怪,他們怎么出現(xiàn)在這里?難道事先知道“我”從這降落?
原來,有領(lǐng)導大膽推測,越是中心,越是砸不著,決定派輛越野車,帶著攝像機和便攜式衛(wèi)通站,提前埋伏在瞄準點,希望“撞大運”。沒想到,就是這種“異想天開”,留下了一段珍貴的鏡頭,成就了一段難以忘懷的歷史。
鏡頭中,返回艙在3 個傘中間來回慢晃,大傘漸降,返回艙漸大,眼看就落在拍攝者頭頂時,一陣風,大傘飄向東側(cè),滑出100 多米,在一塊低洼地,降落了。
6 個氣囊瞬間起作用,壓扁,軟著陸,短時間后,撒氣,癟了下去。艙順勢下沉,但沒挨著地,原來大氣囊里還有小氣囊,撐住了。返回艙穩(wěn)穩(wěn)坐在祖國大地之上。
時間定格在13:49。
▲ 空中直升機駕駛員和作者(中間)
一落地,傘繩松弛下來,3 具大傘也軟了下來,順風飄向東方,傘繩再次拉緊時,切傘器切斷了傘繩。大傘順風吹出600 多米,依序倒了下去,第三具傘躺倒后又被風再次吹起,最后看了一眼返回艙,確知其安全時,才依依不舍地躺了下去。
返回艙243MHz、406MHz 信標機天線彈出,發(fā)射信號。閃光燈在閃爍著。
四周直升機循的飛了過來。
落地后6 分鐘,通信機飛到現(xiàn)場上空。6 分鐘,30 公里,體現(xiàn)駕駛員迫切心情。
此時,1 號和2 號搜索機已到,圍著返回艙在盤旋。
但見1 號機選擇在返回艙南側(cè)降至40 米高,懸停,一名隊員順韁索降,落地后發(fā)現(xiàn)地表較硬。機長決定不再索降,直接落地。說時遲,那時快,機頭沖著風頭,落了下去。2 號機在返回艙北側(cè)降落。只見地面塵土紛紛卷起,升入天空,被風一吹,飄向東方,直升機離地越近,塵埃越濃,遠處一看,兩個塵埃隧道,看不清直升機,看不見返回艙,塵埃飄遠漸淡處,能隱約看見躺在地面的大傘。
場面極其壯觀。
平時這種地貌,直升機不降;但實戰(zhàn),陸航駕駛員作風硬朗!
指揮機過來,降落,下人。
搜索隊員跑著沖向返回艙。
到達現(xiàn)場,艙體結(jié)構(gòu)完好無損!
測量落點,“哇塞,這么準!”。誤差公里級。
地面搜索車隊,從四面八方涌了過來。
空中搜索隊員和地面分隊會合,五院科研人員和基地搜索人員共同處置返回艙。
所有人員站在返回艙前照相,為新一代飛船返回艙回收任務(wù)取得圓滿成功留念。
大家歡呼,大家跳躍,大家相互擁抱。
有人眼圈紅了。
有人哭了。
本文攝影:王朋 宋金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