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展
文物光華
長安東漢畫像石墓出土器物。此墓為東漢至三國時期的古墓葬,俗稱“三女堆”,位于長安鎮(zhèn)海寧中學校園內。據《海寧州志稿》記載,相傳此處為三國時期孫權第三個女兒的墳墓。1973年5月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標志著海寧田野考古工作的正式開始。出土器物有灰陶男跪拜俑、女撫琴俑、案、缽、奩、樽、盤、盆、勺、耳杯、青瓷雙系罐、四系罐等。墓內還發(fā)現了珍貴的畫像石刻,總面積達22平方米,這是在長江以南,東南沿海地區(qū)首次發(fā)現。
硤石東山宋墓群出土器物。硤石東山宋墓群的發(fā)現是海寧考古史上值得驕傲的大事。1977年4月—1978年5月,在硤石東山西麓先后發(fā)現古墓葬19座,經過發(fā)掘整理和研究,推斷為北宋時期的墓葬群。這些墓葬大部分保存完整,各墓隨葬品少則5件,多的有近30件,共出土隨葬品200余件,其中瓷器最為珍貴。以景德鎮(zhèn)湖田窯青白瓷和越窯青瓷為主,青白瓷有溫碗、執(zhí)壺、杯、托、碟碗、瓶、罐、水盂、粉盒等,造型美觀,胎薄如紙,釉色勻潤,紋飾精美。青瓷有碗、杯、托、粉盒等,器身刻有弦紋、卷草葉紋、纏枝菊花等,線條流暢。此外還有銅鏡、石硯、銀器、錢幣等。這批墓葬群的發(fā)現,進一步證實了唐宋時期,海寧的經濟文化較為發(fā)達,物資交流十分廣泛,社會生活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袁花賈椿墓出土器物。1978年,在袁花鎮(zhèn)龍聯(lián)村發(fā)現元代墓葬一座,經搶救性發(fā)掘,出土隨葬品8件,有木梳、麻布、棉布、麻席、墓志銘石刻等。該墓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墓主賈椿去世時,正值江南天氣炎熱時節(jié),尸體極易腐爛,但出土時雖然距離下葬已有600余年,其遺體依然保存完好。隨葬品中一塊裹身的白色棉布,曾引起省內外專家的高度重視。中國出土的棉織品,明代以后較多,明代以前,除新疆外,其他地區(qū)比較罕見,這塊棉布說明在元代浙江各地已經普遍種植棉花。
良渚文化玉璧。此玉璧為新石器時代的器物,1989年8月出土于海寧周王廟鎮(zhèn)荷葉地遺址。直徑25厘米、內孔直徑5厘米、厚1.8厘米。
燈彩藝術
硤石燈彩館。海寧市博物館所設的燈彩陳列館,是全市唯一的以硤石燈彩為主題的展示場所,在展示制作工藝、歷史的同時,聚集了硤石燈彩的精品,有品字亭、聚寶盆、珠簾傘等。硤石燈彩歷史悠久、花紋精美,2006年6月,與海寧皮影一起名列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的硤石燈彩制作技藝由現代燈彩藝術大師孫惟君先生歸結為八大技法,分別是拗、扎、結、裱、畫、刻針、糊。其中用到的各種工具有竹刀、刻刀、針、臘盤、筆墨等。最能體現硤石燈彩制作特色的是以針刺、刀刻和繪畫相結合的燈片制作技藝,針刺又有不同的手法,如排針、勾針、破花針、亂針等。“拗”是指骨架的定型和部分飾品的制作;“扎”是指骨架的扎制過程;“結”是指燈須和網須等飾品的制作過程;“裱”主要是指燈片紙的制作;而“糊”是指最后的總裝過程,即燈片、綢布和飾品的粘貼;“繪”除了工筆繪畫還包含設計制圖等過程。有詩云:“等閑三夕看,消費一年忙?!币患玫某埵療舨示芬欢x不開八大制作技藝,而用八大技藝去制作一件精品力作則需用上數月至一年的時間,凝聚了手工藝人的心血。
珠簾傘燈?!爸楹焸銦簟笔浅埵療舨式艹龅拇碜鳎跃康尼槾坦に嚭透叱臅嬎囆g而聞名于世,具有高度的工藝價值、美學價值和收藏價值。“珠簾傘燈”一般以古典文學或民間故事為題材,一件作品往往是一個完整故事的縮影。“珠簾傘燈”也是歷屆硤石燈會必不可少的作品,它美麗、高雅,富有內涵,深受百姓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