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越 王麗 唐鴻鵠
摘? 要:教學和科研已成為高校的兩個重要職能,兩者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茖W研究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能為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帶來新的教學方式;教學不僅有助于老師進行科學研究、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還能拓寬科研新思路。
關鍵詞:教研融合此? 教學? 科研
教學是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通過教學來傳授知識;科研是在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研究的過程[1]。教學和科研是高校的兩個重要職能,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高校教師要清楚地了解教學與研究之間的關系,將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通過科研促進教學,在教學基礎上開展科學研究,并增強他們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2,3]。
當前關于教學和科研之間的關系主要有兩種觀點[4,5],一種觀點認為在高等教育中,教學相對于科研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科研上投入過多的精力導致教師的授課質量大打折扣[6]。另一種觀點認為,只進行教學而不深入的研究終究是紙上談兵,不能將理論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是膚淺的、不深刻的?,F(xiàn)如今,有關科學技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是國家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在這樣的發(fā)展要求下,高校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任務。除了將科學研究整合到教學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訓的聯(lián)系中,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意識到教學與科研不能相互矛盾或相互替代。
從原則上來講,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應該被視為雙向聯(lián)系,他們之間是相互支持、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7,8]。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適應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通過教研融合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力和全面的人才。開展教研融合既是適應新形式下部隊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是適應學員知識結構和心理特點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重要舉措,更是培養(yǎng)學員科研基本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質的重要途徑[9,10]。
1? 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
1.1 科研有助于學生進行科學思考
有科研經驗的老師對待某個問題提出的解決思路更有邏輯性、現(xiàn)實性,在授課的過程中能做到由深到淺再到深,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同時,能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性,更能在授課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對待科研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同時也會對科研產生濃厚的好奇之情。通過老師思考問題、闡述問題的方式,當遇到問題時會理性的思考,在老師的熏陶下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學生學習老師提供的科研成果,在上課過程中以教師的科研興趣為主導,通過信息傳遞讓學生了解科研過程。課程內容主要強調與科研結果相匹配的的知識以及應用過程,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不斷思考。
在授課過程中通過一些具體的科研例子,能幫助學生進行思考,并對所學知識得到更深一步的理解。例如講到萃取法、離子交換法、化學沉淀法和電沉積法等方法時,可以通過廢舊鋰離子電池浸出液中有價金屬的分離回收來進一步加強理解。根據(jù)浸出液中金屬元素的組分以及含量,找到它們之間物理和化學性質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針對不同組分選擇合適的方法。比如在一個含有高濃度的鎳、鈷、錳和鋰的浸出液中,基于元素梯度分離的方法將鎳和鈷分為一組,錳和鋰分為一組,再按組分離回收。
1.2 科研為教學帶來新的教學模式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已成為高等教育的當務之急[11]。科研不僅為教學帶來新的思維方式,還能在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方式的同時,帶來新的教學模式。例如將課程內容進行總結后,再分模塊、分專題進行教學,采用這種方式不僅能提高上課效率、上課效果以及節(jié)省上課時間;還能培養(yǎng)他們進行知識學習的規(guī)律性,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在上實驗課程的時候,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都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一邊聽一邊按照老師講的步驟進行操作。這種傳統(tǒng)的教與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動思考和積極主動性,忽略學習的重要性和過度強調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使用的教學方法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方面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合理的教學方式應該是學生是主體,而教師則起著主導作用。通過師生之間的啟發(fā)和互動討論來教授知識和訓練能力。這種方法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和熱情,從而達到素質教
育的目的。這種實驗教學課程可以將實驗目的當做任務發(fā)給學生,引導他們搜尋數(shù)據(jù),計劃設計,對實驗進行準備、實際操作、得出結果、分析結果以及研究如何改進實驗。這種通過科研來推動教學內容的更新與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越多,教學內容就越豐富,學生們的興趣也就越濃厚。
科研和教學是把培養(yǎng)人才當成共同使命,在人才培養(yǎng)上,科研是“源”,而教學是“流”,把科研與教學結合起來,實現(xiàn)協(xié)同育人,形成有效的教育力。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研究不同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積極性,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終目的是讓他們能做到舉一反三,解決各種問題。同
時還要研究各種教學方法,特別是針對于不同學生的教學方法,還有新的教學理念,最大程度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質量。
2? 科研是教學的隱形動力
2.1 教學有助于科研順利進行
教師可以通過講授某個學科來加深對學科的了解,從而促進該學科的研究進展。我們每個人在日常教學中都有這樣的感覺,教學實踐使我們更好地消化了基礎理論。即使以前學習過,一旦我們需要教給學生這些理論并確保他們理解和掌
握這些理論,我們就必定會更深入地進行思考。這種思維過程促進了我們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從而為我們的研究活動奠定了更好的理論基礎。然而現(xiàn)在有很多老師認為給學生備課、授課、改作業(yè)會占用科研的時間和精力,在上課的過程中投入太多,對科研的發(fā)展沒有好處。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通過教學使得老師對基礎理論知識進行儲備、消化和整合,更有助于學生的學習。為了能讓學生理解上課的內容,課前的精心準備顯得尤為重要。最起碼老師所掌握的知識要涉及到整個課程的方方面面,要比學生學習到的、想了解到的要多很多,這樣才能去教學生。所以教師應開闊視野,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并從更深層次進行分析,以期使教學更加有效,同時加強研究。這樣的教學過程有助于增強他們的理論知識,并產生更多的想法。它還可以幫助教師掌握基本理論,從而為研究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
2.2 教學過程激發(fā)科研新思路
在教師進行備課時,不僅要將書本中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還要查閱大量的與之相關的科研材料,這將促使教師對專業(yè)問題的深入思考,也不斷提高了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保持積極主動和開闊思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專業(yè)思考能力。同時,將研究問題引入教學中,以形成師生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靈感,發(fā)展他們的研究能力。讓學生及早了解學科前沿,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和能力,也使學生能接觸到學科前沿領域,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授之以漁”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優(yōu)秀的學生除了聆聽外,還將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此外,教師也不能忽視課堂中師生相互啟發(fā)的作用,學生的思維跳躍,在與他們交談過程中也能收獲到新的思路。在與學生交談時,教師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受到學生提出的看似不合理或不合常規(guī)的問題的啟發(fā),從而有進一步的思考和促進研究的發(fā)展。
3? 結語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在教育過程中教學和科研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光搞科研不搞教學,可能在專業(yè)領域里越走越窄;光搞教學不搞科研,提高不了真正的教書育人水平。科學研究是教學的源泉,有助于學生進行養(yǎng)成勤于科學思考的能力、能為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帶來新的教學方式;教學是科學研究的隱形動力,不僅有助于老師進行科學研究、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還能拓寬科研新思路。許多大學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許多科研工作,他們致力于思考和探索教學和科研之間的問題,并將最新的研究成果應用到課堂中去,有助于教室清楚地認識到教學和科研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努力實現(xiàn)教研相融合,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梁鑫.激勵體制下促進高職教師深度教研融合的探究[J].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9(16):452.
[2] 鄧廣濤,崔志恒,趙俊偉,等.改革實踐教學管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6):349-352.
[3] 周艷紅,韓瑞.論教研相長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以《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6):126-127.
[4] 劉子賢,齊煒,楊明.提高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教研融合”教學方式[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9(4):206-208.
[5] 于衍學.教研相長理論界說與探索[J].教育現(xiàn)代化,2014 (5):92-95.
[6] 梅欣麗,張麗偉.高??蒲谐晒u價機制的弊端及對策-以理工類學科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2(Z1):44-45.
[7] 王倫,汪國昌,柳炳祥,等.新形勢下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改革與創(chuàng)新[J].法制博覽,2015(31):265-266.
[8] 吳洪富.國內教學與科研關系研究的歷史脈絡[J].江蘇高教,2011(1):62-65.
[9] 沈秋紅,邵榮.我國研究生教育“產教研融合”人才培養(yǎng)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21):63-65.
[10] 陳華忠.再議教學與教研有機融合[J].教書育人,2016(32):51-53.
[11] 劉智運.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模式和實施要點[J].中國大學教學,201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