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全 朱瑩瑩
摘 要:兒童哲學是上世紀70年代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李普曼創(chuàng)立的一項以兒童為對象的哲學教育計劃,如今已成為發(fā)展至今約40年的新興學術領域。美國不少學校已經(jīng)開設兒童哲學課程,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域也進行了不少研究,一些任課教師也致力于將兒童哲學滲入他們自己的學科教學之中。筆者認為,兒童哲學課程相比于常規(guī)課程,有其鮮明的特點,本文將以一線教學實踐來談談如何營造寧靜的兒童哲學教室,培養(yǎng)學生的哲學思維。
關鍵詞:兒童哲學教室 ?關愛性思維
打破常規(guī)教學模式,還學生一個舒適自由的教室。
筆者曾經(jīng)帶過兩年的實驗班,有幸接觸了小班額的教學,也嘗試過各種各樣的課堂,營造一種舒適、溫馨的氛圍。例如在開啟《春天》主題的教學時,就跟學生一起到校園的小樹林里尋找春天的腳步,大家坐在鋪好的墊子上,頭頂是春日暖陽,周圍是如茵碧草。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教師請大家用一個詞語或是一句話描述春天,李天樂的“小樹長頭發(fā)了”,李心悅的“燕子飛回來了”,邢必果的“萬物生長”,都十分貼切;在說聽到的聲音時,孩子們想到了鳥叫聲,冰雪融化的聲音,還有孩子閉上眼睛感受風的聲音……在與孩子們的對話中,教師一點點記錄下學生對春天的感知。孩子們已經(jīng)猜到新的主題就是春天,于是教師把新書拿出來,先帶著大家看封面:兩個小朋友騎著自行車,背景是一片碧綠的草地,鋪滿了淡淡的野花。看完之后把新書發(fā)到了每個人的手上,這份期待和喜悅已經(jīng)被足足吊起。
誠然,我們目前多數(shù)還是大班額體制,這樣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改變表面形式,內(nèi)核還是一樣的。例如,我們可以對教室做出一個小小的改變,不局限于幾排幾座的模式化座位,給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采用小組圍坐式,或者是兒童能夠互相看到正面的圓桌式、U字型等等。
二、注重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營造溫暖、安全的教室。
傾聽的另一面其實是尊重,是關愛。注意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還可以通過一些小提示小舉動來實現(xiàn)。在學生發(fā)言時,其他同學同意還是反對都可以舉起相應顏色的小手掌、小牌子,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手勢來傳達。有位教師在學生發(fā)言前就告訴孩子們,如果等會的發(fā)言,你贊同,就用手指比個“√”,反對就比個小小的“×”,如果非常不贊成并且有充足的理由就用前臂比個大點的“×”,老師看到后會請動作幅度大的同學來發(fā)言。這樣的手勢約定給學生帶來了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傾聽的效率,多數(shù)同學在提示后變得更愿意去仔細聽發(fā)言內(nèi)容,作出判斷。這樣“相互傾聽”的課堂,大大減少了重復發(fā)言、無效發(fā)言的情況,也避免了學生的搶答,這樣的哲學課堂是理性的,因為它不強求同,也能存異。同時又充滿了關愛和尊重,學生在這樣寧靜的氛圍中,感受到的是安全和溫暖,兒童的哲思因而有了發(fā)展的土壤。
三、有效利用故事和活動,啟發(fā)兒童哲思,營造寧靜、具有生長性的教室。
記得之前聽過一節(jié)很有意思的思品課,說教味道很少,哲學味很濃。這節(jié)課的主題是“我的責任”,教師一開始不談責任,而是給學生出示了繪本《朱家故事》的封面,請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封面比較奇怪,奇怪在哪呢?一家人一個疊一個,疊在前面人的背上。奇怪的是最下面的那個人不是爸爸,而是媽媽!媽媽背著爸爸和兩個兒子。怎么回事?帶著大大的疑問,師生走入了故事,讀了一半,老師又問,現(xiàn)在看看封面,你還覺得奇怪嗎?孩子們明白了,出現(xiàn)封面這種情況是因為在朱家,所有的家務活都是媽媽一個人在做,非常辛苦。教師請學生觀察媽媽的表情,談談感受。大多數(shù)孩子都說媽媽很憂傷、不開心。可是也有孩子說媽媽是高興的,教師沒有忽視課堂上這“異樣”的聲音,而是追問,為什么覺得媽媽高興?回答的是一位女同學,她說因為媽媽看到家人幸福就滿足了。老師并沒有著急否定,而是點點頭,“很多媽媽都是這樣想的?!笨墒抢^續(xù)讀故事發(fā)現(xiàn),媽媽離家出走了。老師問,剛剛有同學說媽媽很高興,那這里的媽媽為什么離家出走呢?學生又開始討論,出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太累,可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讓爸爸和兒子明白有些事應該一起做……最后爸爸和兩個兒子終于有所改變,請求媽媽留下來并開始幫忙做家務。到這里,再問孩子們,什么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的?
教師在教學中巧妙利用圖畫書故事,讓家庭責任變得不那么空,給孩子們提供了交流的案例,再由此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深了學生對“責任”二字的體會。這樣的一節(jié)課結束,孩子們心里對責任有了自己的見解,同時對“幸福的家庭應該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也有了思考和啟發(fā)。這不就是兒童哲學課期望能夠達成的嗎?
回應孩子的提問,成人不應該覺得他們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應該時常體現(xiàn)出對他們的關愛和理解,有時甚至更應該關注他們的情緒,而忘記其中所蘊含的哲學和寓意。啟發(fā)兒童的哲學思維,問題的結果永遠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啟發(fā)思考,辯證地批判地去表達。營造這樣一個寧靜的教室,讓學生在舒適、溫暖、安全的氛圍下發(fā)展哲思。
參考文獻
[1]加雷斯·B·馬修斯:《哲學與兒童》《童年哲學》, 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版
[2]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3]佐藤學:《教師的挑戰(zhàn):寧靜的課堂革命》,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12年版
[4]瑪麗亞·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