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震琪
摘要:阮籍《達莊論》作為其重要思想著作有著重要的文學及史學價值。本文從阮籍的社會歷史定位、思想論述特點、哲學理論建構(gòu)、作品藝術(shù)力四個方面評論《達莊論》的創(chuàng)作。
關(guān)鍵詞:《達莊論》;阮籍
一、社會歷史的阮籍是夾縫中的阮籍
《達莊論》是阮籍重要的哲學思想作品,誕生于作者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中;對它的探討和評論應(yīng)該在社會歷史性的前提下進行。曹髦被殺,阮籍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的思想輸出并不是妥協(xié)和退讓的產(chǎn)物,應(yīng)該用整體的觀點來看待阮籍的選擇,“隱逸哲學”是“鎮(zhèn)痛劑”[1]。于是,一道社會歷史的、心理精神的夾縫形成了,也即這樣的夾縫一方面是歷史的選擇,一方面又是阮籍個人的選擇。處在相對過去和相對未來之間,因襲的黑暗在我們的身上,同時又具有新生的光明,這是社會歷史的夾縫。一方面為報國濟世的情懷信仰所指導,同時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難以自理,尋求出路;尋求一種全新的具備積極意義的精神內(nèi)核及解決方案,這是心理精神的夾縫。因“天下多故”而出世[2],一方面,夾縫本身是二元對立的,意味著現(xiàn)實的矛盾,意味著精神的困境;另一方面,夾縫由于其精神屬性帶有特定社會階級的普適性,即試圖有所作為的擁有知識的階級和人群,意味著普遍性的個人在二元對立色彩鮮明的歷史變故中需要做出選擇。同樣的,阮籍身處“竹林”而又為官入仕[3],也可以作為一個例子。
二、莊學論述的個體色彩
阮旨“遙深”[4],《達莊論》確是阮籍對莊子哲學思想的一次介紹,但更要看到在這樣的論述中所體現(xiàn)的阮籍自己的思想。阮籍“以莊周為模則”[5],文中“自然者無外……非殊物也”[6]段以“先生之口”對于世界陰陽天地,日月分風雷的“表相對而本同一”作出具體論述,是符合莊子思想精神的。“故曰……異者也”句開始,對莊學世界觀的闡發(fā)有了明顯的向個人的轉(zhuǎn)向。進一步,由個體的組成生息過渡到人生欲求的是非選擇,“凡耳目之嗜……恬于生而靜于死”句則是全文核心論述段落的高潮和標志。阮籍尤重自然人性的思想[7],莊學的逍遙與自然在宇宙構(gòu)建和身體塑造上的規(guī)律性見解在看待欲望名利、處理是非紛擾時一樣適用,尤其是斷身體、作禍亂,是違背逍遙之道的。所以不管是“沆瀣之人還是采薇之士,名利開,則忠信薄;是非著,厚情爍也”。綜上,第一,莊學逍遙的普適性淡化了,從方法論出發(fā)的追求是非中的自然最終落于家國君臣的關(guān)系之上;第二,莊學中用天道代人道的內(nèi)核未被重視,相反,社會綱常和等級道德的“自然”展示了阮籍自己的倫理觀點;第三,暗喻婉諷不一定就是阮籍“達莊”的目的,但一定在阮籍的論述中發(fā)揮重要影響,進而反作用于對莊學的提升和解釋。
三、功利色彩的解構(gòu)方案
個體化敘述莊學是現(xiàn)象,本質(zhì)是夾縫中的阮籍做出了嘗試。嗣宗“響逸而調(diào)遠”[8],“融合儒道”不足以概括阮籍的嘗試,甚至在本義層面就有違背。融合意味有儒有道,意味著在二元對立的前提下把儒道的矛盾,也即莊學自然和名利倫理的矛盾在時間上放在一起;即用二者各自矛盾以外的,不相沖突的成分對個人的選擇加以指導。阮籍的《達莊論》首先進行了一次矛盾內(nèi)核的消解。首先,阮籍解構(gòu)莊學“達”的服務(wù)對象;莊學之“達”達天、達道、達自然,從而實現(xiàn)自我與自然的平衡共生;矛盾在于個人之“不達”和自然宇宙之達的差距。阮籍《達莊論》表達了“天地生于自然,萬物生于天地。自然者無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內(nèi),故萬物生焉。當其無外,誰謂異乎?當其有內(nèi),誰謂殊乎?”的觀點,萬物生于自然,而自然內(nèi)外殊異對立,把“道”和“人”結(jié)合在了一起;把“達”之對象的矛盾用認識的方法消解了;認識的主觀性使得原本對“達”的認識缺少明確的依據(jù)從而個體的“達”包含在了自然的“達”中。另外,這種“解構(gòu)”本身存在問題。阮籍的嘗試不是徹底的解構(gòu),因為阮籍還是肯定了莊學的逍遙和自然,肯定了個體可以通過對自我的提升和精神層面的道德規(guī)范來實現(xiàn)理想的逍遙及協(xié)同自然的和諧。所以,阮籍的解構(gòu)更像是一種具有功利色彩的嘗試,即這種解構(gòu)是有邊界的。個體在認識自然的可能中是帶著目的出發(fā)的,這種目的不僅是道德的,也是自然的;那么平衡了人道差距和現(xiàn)實差距的嘗試就可以理解為阮籍的一個工具。阮籍操作這個工具的目的并不完全是為了達到莊學的逍遙,也并非是單純的實現(xiàn)儒家觀點中濟世濟民的入仕目標,更不是用莊學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目的;因為剛剛論證,阮籍達莊的過程中沒有儒道矛盾的阻攔。一種個體認識自然的可能性把“融合”、“兼有”、“共生”的儒道關(guān)系轉(zhuǎn)換成了一種超越,即一種對可以認識的規(guī)律的探索和掌握。這一點可以同樣運用于阮籍《大人先生傳》中,“倚瑤廂而一顧兮,哀下土之憔悴。分是非以為行兮,又何足與比類?霓旌飄兮云旗藹,樂游兮出天外?!边@種帶有功利色彩的對于工具的操作實際上反映出了認識視角的拔高,也即對于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解構(gòu)成立要求對自身的循環(huán)解構(gòu),我們看得到阮籍結(jié)構(gòu)的邊界;認識“達”的可能性解決莊學中的“二律背反”。阮籍的解構(gòu)是偽解構(gòu),是一種方法,是一種夾縫中的選擇,是一種功利性的超越。阮籍是積極的。
四、空間的預留和接收對象的再創(chuàng)作
《達莊論》有莊學的哲思,更有玄學的藝術(shù)。阮籍的抒情有獨白而無傾訴[9],浪漫主義的哲理論述通過鋪陳的想象、玄幻的意象、疊組聯(lián)章的詳盡“逍遙”圖景刻畫暢快流淌,表達寄托個人情懷的同時向接受客體輻射強烈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根本來自于阮籍在“一次創(chuàng)作中”預留的“空間”。包括絢麗的描述創(chuàng)造廣闊審美空間、對話引導中的爭辯塑造恬靜的思考空間、道德天理交合下鑄造的客體對應(yīng)空間。從而接受客體可以進行充分的“再創(chuàng)作”。阮籍《詠懷》“可以陶性靈、發(fā)幽思”[10]、“極為高古”[11]也是這個原因。
參考文獻:
[1]王曉毅·阮籍達莊論與漢魏之際莊學《史學月刊》2004
[2]房玄齡等《晉書·阮籍傳》P1108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3]陳壽《三國志·魏書》注引《魏氏春秋》P451中華書局1999
[4]劉勰《文心雕龍》P4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陳壽《三國志·魏書》P450中華書局1999
[6]以下原文均引用自《阮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許抗生·關(guān)于玄學哲學基本特征的再研討《中國哲學史》2000
[8]劉勰《文心雕龍》P28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9]葛曉音·論漢魏五言的古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10]鐘嶸《詩品》P1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1]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P155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