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鳳
周三講語文公開課,是初中名篇——莫懷戚的《散步》。這是一篇雋永、飽含濃濃親情的散文,學習這篇經(jīng)典散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語言感悟中體味濃濃親情,培養(yǎng)尊老愛幼的優(yōu)良品質(zhì)。
所以我設計了三個學習目標:1.朗讀課文,感知親情;2.品讀課文,感悟親情;3.拓展延伸,擁抱親情。這節(jié)課就在《我愛我的家》歌曲中,慢慢拉開了序幕。
首先美文要美讀,學生讀過文章幾遍后我設計另外兩個小環(huán)節(jié):擴展對話,訓練學生的論辯能力。文中共有兩處需要對話訓練的地方。
第二段:“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小時候我很聽她的話一樣?!?/p>
在此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扮演“母親”和“兒子”,“兒子”去說服“母親”出來散步。學生很積極,馬上倆倆組織語言,共同感受說服語言的魅力。見課堂氣氛很活躍,我想第二處對話很會很容易進行的。孰料接下去的環(huán)節(jié)卻讓我的臉色“刷”的變了。
這段是這樣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p>
我問:思考一下文中的“我”是如何說服兒子的?倆人一組扮演一下。(五分鐘后,看學生已準備好了,我請了一組試演)
生1(撒嬌):爸爸,我想走小路。
生2:(和氣地):不,孩子,聽奶奶的,走大路。
生1:(帶哭腔):不,我就是走小路,有意思。不……
生2:(不耐煩了,恐嚇道):再走小路我把你給賣了!
哄堂大笑?。∥翌D時氣了:不知道有這么多老師在聽課的?竟敢存心搗亂,簡直是在胡說。真想訓斥他看他還敢搗亂不。但我看看他那雙無辜的帶有內(nèi)疚感的眼神我打消了訓他的念頭,于是我想:不妨聽聽他的意見。
于是我問:你爸爸平時是這樣對你的嗎?
生2(不好意思,小聲說):老師,不是。
看他真知道錯了,我引導:是啊,把你賣了,這是家庭語言暴力,相信你在家你爸爸不是這樣對你吧?文中的“我”會不會也這樣對待年幼的兒子呢?
生2:不是。
我繼續(xù)引導:那文中“我”是怎樣的一位爸爸?
生2:孝順,比如背起他母親。
我心里一喜,沒想到有意外的收獲:還有能?其他學生能補充嗎?(我將問題拋向?qū)W生)
很快的,“我”的形象凸顯出來。
再次回到問題,我繼續(xù)問:你再想一下,“我”怎樣才能讓“兒子”乖乖走大路?
生2(想想):給他個封號。
我問:什么封號?
生2:尊老愛幼的封號。
沒想到,他真有了自己的見解。
我又問道:精神鼓勵很重要,再想一下有沒有可以讓一家人既不拆散又可以滿足“母親”和“兒子”的辦法?
(故作停頓片刻,吊人胃口,該生也陷入沉思)
生2:有啊,那就是,去的時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順,滿足母親的愿望。回來的時候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滿足兒子的要求,魚和熊掌皆可兼得。
(我真感到高興,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
生3:我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去的時候大家先走小路,回來的時候再一起來大路。
我:很好的辦法,但那還不是一樣嗎?
(我故意問道)
生2:不。因為去的時候大家都懷著愉快的心情去欣賞小路的風景,所以先走小路;回來的時候走累了,考慮到照顧年邁的母親,因此再走大路,這樣才比較安全。
我:想得還真周到。我相信你在家里也是一個懂事、孝順父母的兒子。
我:你們的想法真是好,從剛才的對話中可以知道,你們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很好?。±蠋熛矚g善于思考的學生!
受到表揚,學生2滿臉興奮地坐下了。我也如釋重負繼續(xù)將課文進行下去。
課后,這個教學“事故”受到了聽課老師的高度評價,美美地贊賞語言令我反復琢磨這個教學片段。學生的那一句:“把你賣了”。引起了我的重視,并抓住這個契機激發(fā)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作為教師的我,在這堂課中收起了老師的威嚴,放下了老師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其實,在教學中認真傾聽學生的“不遜之言”,充分抓住剛剛萌發(fā)的創(chuàng)新火花,既會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又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思維火花。
其實:緩緩行,細細賞,教學之路的理想光芒,一路找尋、處處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