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1938年,冼星海來到延安,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在延安期間,他在培養(yǎng)音樂人才的同時,創(chuàng)作了一批歌頌中華民族堅強不屈斗爭精神的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無疑是其中最突出、影響最廣泛的一部代表作。
1935年冼星海畢業(yè)回國,立即投入抗戰(zhàn)歌曲創(chuàng)作和救亡音樂活動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并為進步電影和話劇譜曲。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進行抗日文藝宣傳。同年10月,他轉移到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不久后,加入了周恩來、郭沫若等領導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在宣傳處參與主持抗戰(zhàn)音樂工作。
在武漢期間,冼星海為鼓舞士氣,宣揚民族精神,積極深入學校、農村、廠礦,輔導歌詠隊練唱。同時,他還以旺盛的創(chuàng)作激情譜寫了20多首抗戰(zhàn)歌曲,其中就有日后廣為傳唱的《保衛(wèi)盧溝橋》《游擊軍歌》《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后方去》等著名作品。
冼星海(資料圖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一封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全體師生發(fā)來的電報,邀請他前往魯藝擔任音樂系教授。冼星海早就了解到魯迅藝術學院是中國共產黨為培養(yǎng)抗戰(zhàn)文藝干部和文藝工作者而創(chuàng)辦的一所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于是立即決定接受邀請。10月,在周恩來的安排下,冼星海夫婦離開武漢,于當年年底到達延安。
1939年1月,冼星海出任延安魯藝音樂系主任兼教授,負責音樂理論、作曲的主要課程,還教授音樂史及指揮等。冼星海的生活非常忙碌且充實,既在魯藝授課,又在其他學校和教育機構兼課。晚上回到家,他就在窯洞油燈下備課,并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和研究。冼星海在延安魯藝言傳身教,培養(yǎng)出一批和他有著同樣激情和創(chuàng)作風格的優(yōu)秀音樂人才。如他的學生黃準,后來成長為新中國著名的音樂家,曾為《新兒女英雄傳》《女籃五號》《青春萬歲》《牧馬人》等數(shù)百部影視作品作曲,其中最著名的是《紅色娘子軍》。其間,冼星海發(fā)表了關于音樂的論文,對抗戰(zhàn)時期中國音樂發(fā)展的路徑、經驗及音樂大眾化、音樂表現(xiàn)手法的民族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除了教學和研究外,冼星海還將大量時間用于籌備晚會、教唱歌曲和指揮樂隊。當時,延安的機關、部隊和學校經常舉行大合唱,而指揮恰恰也是冼星海的專長之一(在法國留學時專門學過指揮),于是經常被請去擔任指揮。
在陜北特有的紅色文化的影響下,冼星海迅速獲得了創(chuàng)作時代最強音的靈感。到延安后不久,他即創(chuàng)作完成了《生產運動大合唱》這部作品。該作品以載歌載舞和戲劇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通過“春耕”“播種與參戰(zhàn)”“秋收突擊”和“豐收”4個場面,表現(xiàn)了抗日根據(jù)地軍民的生產勞動和抗戰(zhàn)生活,音樂具有民間風格,合唱粗獷質樸,其中的《二月里來》和《酸棗刺》兩個段落,常被作為獨唱和童聲合唱曲目并流傳至今。在此后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他運用獨唱、齊唱、領唱、輪唱、合唱和有說有唱等多種軍民喜聞樂見的演唱形式,創(chuàng)作出近百首反映抗戰(zhàn)和革命題材的音樂作品。冼星海還創(chuàng)作了《犧盟大合唱》等大型作品,以及《贊美新中國》《軍民進行曲》《黃河之戀》《三八婦女節(jié)歌》《梁紅玉》《打倒汪精衛(wèi)》等歌曲。這些作品一經發(fā)表,便被抗日軍民爭相傳唱,成為中國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冼星海也因此被譽為“人民音樂家”。
1939年9月,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周年,冼星海再接再厲,以飽滿的激情創(chuàng)作了《九一八大合唱》。該作品是一部敘事性的大合唱,采用交響性和回旋曲的形式結構,全曲以具有舞蹈特點的音樂主題和悠長深沉的副主題對比貫穿和反復出現(xiàn),其間插入許多不同特點的段落,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和誓死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其中的女聲獨唱與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運用了戲曲、說唱音樂中的板式變化手法,展示出豐富的戲劇性效果。
由于在政治上積極追求進步,表現(xiàn)突出,經組織批準,冼星海于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延安魯藝任教時期是冼星海音樂創(chuàng)作的巔峰期,提到冼星海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就不能不提到《黃河大合唱》。1939年3月,冼星海去看望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了《黃河吟》。武漢淪陷后,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進入?yún)瘟荷娇谷崭鶕?jù)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1939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后,便創(chuàng)作了朗誦詩《黃河吟》。這組詩以黃河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征為貫穿形象,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氣節(jié)和不屈服的斗爭精神。在藝術上,全詩構思完整,布局講究,同時,由于詩人從中國傳統(tǒng)詩詞表現(xiàn)手法上吸收借鑒,組詩節(jié)奏明快,語言凝練。冼星海聽后頓時產生共鳴,表示要為演劇隊創(chuàng)作《黃河大合唱》?;丶液?,他樂思如潮,奮筆疾書,經過六晝夜的不眠不休,完成了著名的《黃河大合唱》譜曲創(chuàng)作。半個月之內,他又連續(xù)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除“黃河怨”“黃河頌”兩章修改過幾次之外,其他部分都是一氣呵成?!饵S河大合唱》將民間說唱音樂與戰(zhàn)斗性的群眾歌曲音調完美結合在一起,將西方音樂和中國民族精神、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相融合,兼具交響性和廣泛群眾性的特色,富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中國氣派和時代特征。這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巨作,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風雨如磐的歲月里橫空出世。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影響最大的一部大型聲樂套曲,成為冼星海音樂的最經典之作。這部作品分為“黃河頌”“保衛(wèi)黃河”等8個樂章,采用了齊唱、輪唱的演唱形式,兩年后又將其修訂為五線譜與管弦樂伴奏。全曲氣勢磅礴,將時代精神、民族氣魄與大眾藝術形式緊密結合,歌頌了中國人民的斗爭精神,展現(xiàn)了抗日戰(zhàn)爭的壯麗畫面。冼星海在《創(chuàng)作札記》中寫道:“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p>
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陜北公學禮堂首次公演。當時樂隊只有3把小提琴、20多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用煤油桶制成,打擊樂器用臉盆代替,加上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搖晃,以合成不同的音響效果。這支頗為“原始”的樂隊演奏樂曲,烘托著站立臺上的40多位熱血青年放聲高唱:“河西山岡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了。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里游擊健兒逞英豪……”公演獲得巨大成功。
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的晚會上,《黃河大合唱》演出,由冼星海擔任樂隊指揮。他一改往常的西裝打扮,身穿八路軍灰布軍裝和草鞋,打著綁腿,扎著寬皮帶,以革命戰(zhàn)士的形象出現(xiàn)在舞臺。隨著《黃河大合唱》樂聲響起,在場觀眾無不精神振奮、熱血奔涌。演出結束時,臺下的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首長起立并報以熱烈掌聲。
7月8日,周恩來從重慶回到延安,觀看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他激動地給冼星海題詞:“為抗戰(zhàn)發(fā)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郭沫若寫道:“《黃河大合唱》是抗戰(zhàn)中所產生的最成功的一個新型歌曲。音節(jié)的雄壯而多變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詞句,就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的心魄?!?/p>
《黃河大合唱》誕生不久,就作為愛國救亡的精神號角,被廣大中華兒女廣為傳唱,并于1939年下半年傳遍中國,飛向世界。這部音樂作品曾在紐約、倫敦、莫斯科演出,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冼星海的名字也因這首歌曲而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