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嬰幼兒居住空間設計研究的必要性進行簡要分析。以嬰幼兒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作為研究出發(fā)點,結(jié)合心理學、運動學等關于嬰幼兒成長的相關理論依據(jù),對嬰幼兒的居住行為特點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改變一般居住建筑套型設計的研究視角和設計理念,參照國內(nèi)外現(xiàn)有居住建筑設計理論、實踐的研究基礎,從嬰幼兒活動空間、廚衛(wèi)空間、儲物空間以及功能空間的組織四個方面,提出適宜嬰幼兒成長的居住空間設計策略。
關鍵詞:居住空間;住宅套型;居住行為;嬰幼兒
中圖分類號:TU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9138-( 2020)03- 03-0023-26
收稿日期:2019-12-28
對于幼兒類建筑的設計理論研究,我國起步滯后于眾多歐美發(fā)達國家,且大量的相關研究集中在幼兒集中活動的某些公共建筑,如:幼兒園、早教機構(gòu)等。嬰幼兒在這些公共建筑空間中所處的時間對比于居住空間而言顯得非常有限,但是,目前國內(nèi)住宅設計研究視角單一,對于嬰幼兒成長需求的研究局限于住宅套型中“兒童房”的設計研究。因此,在學術方面,針對嬰幼兒居住空間設計的研究對于我國居住建筑設計理論的完整性來說非常必要。而在社會學方面,兒童群體長久以來一直作為生物學事實被研究,在這種傳統(tǒng)的社會化理論影響下,兒童的自身需求經(jīng)常被人們忽視,社會往往按照成人意愿來安排兒童的行為,直到20世紀80年代,新童年社會學開始嶄露頭角,兒童才被作為意識主體被關注。我國3歲以下的嬰幼兒早期教養(yǎng)主要依靠家庭教養(yǎng)來完成,以嬰幼兒作為設計主體,從嬰幼兒視角出發(fā)研究適宜嬰幼兒成長的居住空間設計方法,對于“二胎”政策全面開放的當今社會中大量處于“育兒”階段的家庭有著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1嬰幼兒成長特點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語言、認知能力以及其情緒、社會交往、自我管理等方面成長的關鍵時期,對于孩子健康體格、人格的養(yǎng)成至關重要,影響一生。對嬰幼兒生理、心理特點的研究是探尋適宜嬰幼兒成長的居住空間設計策略的基礎。世界上關于嬰幼兒生理、心理的理論體系復雜,研究成果多,可作為本文研究分析的依據(jù)。
根據(jù)研究表明,嬰兒隨著月份的增長,其視力水平將由初生兒時期的極低狀態(tài)慢慢過渡到6個月時期具備立體感的狀態(tài)。著名的“視崖實驗”說明,絕大多數(shù)年齡在6個半月以上的嬰兒具有深度知覺,可以感受到深度(高度)的危險性。小月齡嬰兒在開口說話前(9個月-16個月)一段較長的準備時間對其語言發(fā)展非常重要,處于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模仿大人說話的語音、節(jié)奏、語調(diào),辨識母語的音素和規(guī)律,到3歲左右,大部分幼兒已能夠基本運用母語進行準確流暢的表達。而嬰幼兒的記憶力會隨著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不斷提高。
嬰幼兒動作發(fā)展與嬰幼兒心理、智力水平發(fā)展相輔相成。運動學認為“動作”是軀體的關節(jié)和肌肉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心理學則將“動作”視為信息加工的過程和結(jié)果,認為“動作”是心理功能的外在表現(xiàn)。如何通過居住空間設計提高嬰幼兒“動作”進行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2嬰幼兒居住行為特點
居住行為伴隨著人類社會住宅建筑的產(chǎn)生而出現(xiàn)。嬰幼兒的居住行為明顯區(qū)別于住宅其他使用者,他們既是家庭居住行為的主體,又與家庭其他成員的居住行為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2.1基礎居住行為
嬰幼兒睡眠時間、進食規(guī)律等基本生理居住行為與成年人有明顯不同。新生兒每天平均睡眠時間長達14-20小時,每2-4小時醒來吃奶,無晝夜節(jié)律,大便次數(shù)很多。嬰幼兒在6個月時平均每天睡眠時間為14小時,許多嬰兒夜間仍有吃奶需求,白天需要2-3次小睡,開始加入輔食喂養(yǎng),大便次數(shù)多。大部分嬰幼兒在1周歲時平均每天睡眠13小時左右,此時絕大多數(shù)的嬰幼兒可一覺睡到天明,白天清醒時間增長,有固定的2-3次小睡時間,從這時起,輔食開始慢慢轉(zhuǎn)變?yōu)橹魇常蟊愦螖?shù)一般為每天1-2次。2歲的孩子身體和運動能力發(fā)育速度減慢,但智力、社交和情感方面會產(chǎn)生極大的變化。這些基礎居住行為的操作者其實為嬰幼兒的撫養(yǎng)人,在居住空間設計上,應充分考慮撫養(yǎng)人的操作舒適度與方便性,對于嬰幼兒居住空間的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2高級居住行為
人類在生命周期早期,語言能力極弱,只有運動能力的發(fā)展可以讓嬰幼兒擴大接觸范圍,增強其行為的主動性,直接影響其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對環(huán)境的探索技能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等。運動能力的發(fā)展可分為“大運動動作”和“精細動作”發(fā)展兩類,“大運動動作”主要包括:爬行、行走、跳躍、下蹲、起立等由嬰兒全身大肌肉群支撐的運動;“精細動作”主要指抓握、撕扯、翻書、使用道具等由嬰兒小肌肉群支撐的動作。6個月前的嬰兒主要大動作為抬頭、翻身、扶坐等,6-12個月大的嬰兒運動能力明顯增強,活動范圍增大。
在心理學角度上的“動力系統(tǒng)論”由美國心理學家Esther Thelen于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這種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嬰幼兒的動作發(fā)展是由其心理動機驅(qū)使產(chǎn)生的,動作技能的掌握源自于某種事物對其的吸引,即各種動作技能實際上是由目標引導的某種動作系統(tǒng),嬰幼兒所處環(huán)境對其會產(chǎn)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就“動力系統(tǒng)論”而言,嬰兒對外界的探索欲望與其動作發(fā)展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探索欲望將作為嬰兒強大的心理動機,驅(qū)動他們掌握各種動作技能。因此,在設計居住空間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引導嬰幼兒產(chǎn)生其動作發(fā)展心理動機的因素加入。
3適宜嬰幼兒成長的居住空間設計策略
居住行為與居住空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嬰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家庭居住行為主體之一,具有其特殊性,將嬰幼兒大動作發(fā)展情況對應其生理成長相應月份的量化數(shù)據(jù),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與實際調(diào)研的綜合研究,可以推斷出適應嬰幼兒成長的居住空間所應具備的條件。嬰幼兒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是其心理健康和動作發(fā)展,尤其是大動作發(fā)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眾多醫(yī)學、心理學、運動學、行為學的研究表明嬰幼兒的高質(zhì)量發(fā)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界的刺激,這種刺激可能源自許多方面: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接觸的聲音、常見的色彩、所處的空間等。從建筑學科出發(fā),站在嬰幼兒視角,可制定其居住空間設計策略。
3.1活動空間
嬰幼兒對于活動空間的需求源于其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嬰幼兒大多不愿意久置于具有明確限定性的較小空間,對于有韻律、色彩豐富的形體以及層次豐富的空間均表現(xiàn)出較強的好奇心,有利于建立嬰幼兒的歸屬感和對不同空間的識別能力。
嬰幼兒時期,尤其在0-1歲,大動作發(fā)育極其重要,其中爬行動作是嬰幼兒早期環(huán)境探索的必備要素,根據(jù)相關研究表明嬰兒的爬行能力極大影響著母嬰情緒互動行為,而嬰兒情緒又會直接作用于其行為上,對其未來的成長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嬰幼兒每天長時間所處的活動空間來說,首先應達到足夠的面積,以滿足嬰幼兒的一般室內(nèi)活動需求。在已有居住條件下,活動空間主要可考慮將客廳、起居室或者臥室等較大面積居住空間進行改造,在原空間形狀方正的條件下,可定制弧線家具置于其中,在視覺上形成空間的趣味層次感,且應充分考慮使用安全性,避免尖銳的棱角暴露在活動區(qū)域內(nèi)。在色彩上,可采用明快活潑的顏色進行墻體或家具的裝飾,利用豎向?qū)哟蔚纳恃b飾,建立不同于平面形式的富有趣味性的空間韻律感,用設計手段激發(fā)嬰幼兒的探索欲望,讓其大運動能力得到快速健康的發(fā)展。
嬰幼兒對于活動空間的使用,短則3-5年,長則上10年,具有使用時效性。因此,在滿足嬰幼兒使用需求的同時,還應充分考慮其可變性,以應對家庭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住戶對居住空間的不同需求。在空間尺寸及平面設置上,可以參照起居室、客廳或臥室的一般適用空間形式,亦或進行簡單地拆墻、移墻即可完成空間功能的置換。
3.2廚衛(wèi)空間
首先,小月齡嬰兒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其對于便溺空間的大量使用需求、對于洗浴功能的較大使用空間需求以及較長使用時間需求。為減少對于其他家庭成員的影響,尤其對于只有一個衛(wèi)生間的中小套型而言,將衛(wèi)生間面積進行適當擴充,同時將洗漱、便溺、洗浴三大功能完全分離顯得十分必要。
其次,3歲以下嬰幼兒脾胃發(fā)育尚未健全,對于備餐衛(wèi)生條件要求高,需單獨制作其飲食,對于備餐電器也有一定的使用需求。根據(jù)以上特點,應將廚房的操作臺面最大化,功能分區(qū)精細化,可將嬰幼兒備餐區(qū)延伸出原先的廚房區(qū)域,與餐廳結(jié)合。在未來無需單獨為嬰幼兒備餐時,可將其轉(zhuǎn)變?yōu)樵绮蛷N房或吧臺,靈活性較強。
3.3儲物空間
居住建筑中收納空間的研究由來已久,在各國中,日本住宅中收納空間對于空間巧妙的利用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對于處于“育兒”期間的家庭居住空間設計來說,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一個家庭在嬰幼兒成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收納空間,首先,靈活性可以為這些收納空間提供更大的可能,對于不常用物品的儲物空間,可采用移動儲物柜墻,在需要取出物品時推開儲物柜,形成臨時儲物空間,不用時則將儲物柜墻合并,將其空間最大程度進行壓縮,從而擴充其他功能空間的面積。其次,對于儲物空間的設置除在平面層次設計外,還可在縱向?qū)哟芜M行設計,打破現(xiàn)今套型的設計在縱向?qū)哟慰紤]不充分,導致空間的利用度不高的僵局。最后,儲物空間的設置應分類明確,將儲藏空間根據(jù)其功能、特性、使用者的不同進行分門別類,并為其量身打造合適的儲藏空間,比如:不常用物品的儲藏空間可置于高處,常用物品如嬰兒紙尿褲等生活用品,可置于方便取拿的高度區(qū)域。
3.4功能空間組織
對住宅套型設計的研究,國內(nèi)外可查閱的資料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絕大多數(shù)功能空間組織遵循的設計原則為:動靜分區(qū)、主次分區(qū)、干濕分區(qū)、潔污分區(qū)等,這些設計原則的確是以居住行為主體一住戶作為出發(fā)點,但往往站在成年人視角,忽略了嬰幼兒作為住戶主體之一的存在,亦沒有充分考慮居住空間設計對于嬰幼兒生理、心理成長的有益作用。
從嬰幼兒角度出發(fā),套型功能空間的組織既要滿足全體家庭住戶最基本的居住需求,也應照顧到嬰幼兒成長的需要,同時兼顧未來空間變化的靈活性,這就需要在參照住宅套型設計一般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勇于突破一些設計常規(guī)。鑒于在“育兒”階段家庭住戶的基本居住生活大多圍繞教養(yǎng)嬰幼兒進行,需在平面功能組織上改變傳統(tǒng)以看電視為主要家庭休閑模式的“廳堂中心”制平面布局。尤其在中小套型受到面積限制的前提下,應大膽將“客廳”或者“起居室”的功能轉(zhuǎn)移至臥室,將家庭的活動中心設置為大面積“活動室”,而其他的功能空間都應考慮與“活動室”的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
在空間組織上可采用的手法很多。首先,可利用可移動家具或隔墻,大膽嘗試將某些功能完全不同的空間進行時效性合并,比如:將嬰幼兒房置于與活動室相鄰的位置,兩個功能空間之間采用可變隔墻進行分隔,在白天推開隔墻將嬰幼兒臥室與活動室合并,在晚上拉上隔墻將兩個空間分隔。其次,在縱向空間組織上,應充分考慮利用高處無法使用的空間,同時分析各功能使用的時間及頻率,將不同時間段使用的空間疊加至一個空間內(nèi),利用豎向可移動家具的設置,將整個住宅套型的空間實用率提高到最大,比如:餐廳中設置可變餐桌,僅在全家用餐時使用,平時隱形于墻內(nèi),餐廳空間則可作為嬰幼兒活動用房的擴大空間使用。
4結(jié)語
優(yōu)化嬰幼兒居住空間環(huán)境的設計策略研究,對于整個社會而言具有非?,F(xiàn)實的意義。嬰幼兒群體在生理、心理方面均具有其特殊性,然而作為居住套型的使用主體之一,這種特殊性卻經(jīng)常被忽視。在“二胎”政策全面實施的當代,“育兒”家庭居住模式出現(xiàn),如何從嬰幼兒生理、心理特點出發(fā),站在家庭生命周期演變的基礎上,打破常規(guī)居住空間設計理念,是具有中國特色居住空間設計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王友緣.新童年社會學研究興起的背景及其進展.學前教育研究.2011.05
2.席小莉 袁愛玲.兒童作為研究者的興起與發(fā)展.學前教育研究.2013.04
3.孫艷艷.0-3歲兒童早期發(fā)展家庭政策與公共服務探索.社會科學.2015.10
4.蔡迎旗 謝娜.武漢市0-3歲嬰幼兒家庭教養(yǎng)現(xiàn)狀及改進建議.學前教育研究.2017.12
5.[美]斯蒂文·謝爾弗(編)陳銘宇等(譯).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6.滿晶 馮志堅.在強化動機的條件下動作分得的訓練對幼兒生活自理技能的作用.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1992.05
7.張斌 祝曉鋒 陳屹峰等.限制與突圍:學校幼兒園設計四人談,建筑學報.2016_63(4)
8.魏天罡 肖凱奇.淺談日式收納文化的形成源流與設計運用.藝術工作.2019.08
作者簡介:李冠群,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建筑學院講師,工程師。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項目編號:JAT19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