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娟 于振東 張艷平 張紅波
(1 丹東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丹東 118000;2 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肺癌是癌癥第一殺手,是嚴重影響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有數(shù)據顯示,非小細胞肺癌占肺癌的85%,5年生存率僅15%[1-2]。為深入探究有效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方法,本文通過對我院收治的56例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分組行常規(guī)化療治療及聯(lián)合免疫治療的研究,探討免疫治療聯(lián)合化療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6例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檢查均符合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標準[3],且已排除糖尿病、心臟病、其他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疾病、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等。將所有患者隨機均分成實驗組、對照組,各28例。其中,實驗組有18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年齡28~88歲,平均年齡(57.13±4.28)歲;對照組有17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年齡29~79歲,平均年齡(57.20±4.3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上相比,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已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研究對象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化療治療,即:化療前行苯海拉明、昂丹司瓊治療,以防不良反應發(fā)生。給予所有患者TP化療方案,首日靜脈滴注135 mg/m2紫杉醇+500 mL生理鹽水,1 h后行順鉑治療,靜脈滴注45 mg/m2順鉑+500 mL生理鹽水,共3 d。行紫杉醇治療12 h后,行口服8 mg地塞米松治療,期間行常規(guī)水化治療,共治療3周[4-5]。給予實驗組患者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的免疫治療,具體做法為:化療前1 d,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制備細胞,化療結束后行免疫療法,即:采集外周血后,行2000 r/min離心,共15 min,用磷酸鹽緩沖液沖洗離心后上清液2次,分離單核和細胞,以生理鹽水清洗,調整細胞濃度為1.5×107/mL,以無血清培養(yǎng)基重懸,并接種于孔板內。8 d后,收集成熟的DC-CIK細胞,經3周化療,回輸DC-CIK細胞,回輸前行苯海拉明抗不良反應治療,經4次回輸后開始下1個療程[6-7]。
1.3 觀察指標: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清腫瘤標志物情況、細胞免疫指標、體液免疫指標與患者近、遠期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等。
表1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對比(±s)
注:兩組對比,P<0.0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shù)據,用(±s)來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比較組間率,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CYFRA211、SCC-Ag、CEA、CA125水平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CYFRA211、SCC-Ag、CEA、CA125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患者CYFRA211、SCC-Ag、CEA、CA125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患者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指標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指標相比,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實驗組CD3、CD8、CD56/CD3、CD16/CD3、IgG、IgM、IgA濃度均高于治療前,且高于對照組;CD4/CD8低于治療前,且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CD4與治療前相比,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與對照組相比,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CD3、CD4、CD8、CD4/CD8、CD56/CD3、CD16/CD3與治療前相比,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IgG、IgM、IgA低于治療前,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指標對比(±s)
2.3 兩組患者近期、遠期療效對比:經治療,實驗組患者中2例完全緩解,15例部分緩解,10例穩(wěn)定,1例進展,治療總有效率為96.43%;對照組患者中1例完全緩解,14例部分緩解,10例穩(wěn)定,3例進展,治療總有效率為89.29%。兩組對比,實驗組患者近期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經1年隨訪,實驗組患者生存期為(9.56±0.88)個月,對照組患者生存期為(8.20±0.70)個月。兩組對比,實驗組患者生存期長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經治療,實驗組患者中17例發(fā)熱,5例高熱伴寒戰(zhàn),經對癥處理癥狀均已消除;共有14例骨髓抑制(50.0%),11例惡心嘔吐(39.29%),6例腹瀉(21.43%);對照組患者中22例骨髓抑制(78.57%),16例惡心嘔吐(57.14%),12例腹瀉(43.86%)。兩組對比,實驗組患者骨髓抑制、惡心嘔吐、腹瀉發(fā)生率均低比對照組低,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上,臨床采用化療時都會使患者出現(xiàn)免疫功能抑制情況,并導致免疫功能不斷降低[8]。因此,在給予癌癥患者化療同時行免疫治療更有利于患者預后,盡管給予患者單純化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消除部分腫瘤,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隨著化療藥物的作用時間越長,患者耐藥性就越強,越易損傷患者身體,反而無法起到有效的治療效果[9-10]。免疫治療能夠抑制腫瘤細胞增長,增強殺傷細胞活動,更利于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給予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療聯(lián)合化療治療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