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優(yōu)撫醫(yī)院,山東 濱州 256610)
抑郁癥屬是一種精神心理科疾病,極易反復發(fā)作,不僅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痛苦,還會給其家庭乃至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1]。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工作的壓力也隨之上升,導致抑郁癥患者數量逐年上升[2],目前已成為了社會普遍問題,基于其帶來的眾多負面影響,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干預,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3]。目前治療抑郁癥主要通過藥物治療聯合心理治療,但大多的心理癥治療都是將患者集中于密閉式病房中,不僅使其脫離了社會環(huán)境,也不利于患者與他人溝通,導致患者不能及時回歸社會[4]。傳統(tǒng)護理因考慮患者心理特征不足,導致護理效果差,共情護理模式是一種以心理問題為主,通過識別情感給予反饋,幫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緒[5]。本研究就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36例抑郁癥患者,分組探討共情護理模式對抑郁癥患者情緒和生活質量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36例抑郁癥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悲觀、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根據不同護理分為兩組,對照組(n=68)接受常規(guī)護理,其中男30例,女38例;年齡25~68歲,平均(47.25±2.57)歲;病程0.4~7年,平均(3.24±0.57)年;教育程度:14例大專及以上,36例高中及中專,18例初中及以下;婚姻狀況:33例未婚,35例已婚;觀察組(n=68)接受共情護理,其中男31例,女37例;年齡25~68歲,平均(47.22±2.58)歲;病程0.4~7年,平均(3.25±0.55)年;教育程度:15例大專及以上,36例高中及中專,17例初中及以下;婚姻狀況:32例未婚,36例已婚;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CC-MD-3心境障礙性抑郁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均知情研究;③無嚴重軀體性疾病者;排除標準:①雙相情感障礙者;②藥物或酒精濫用者;③高度自殺傾向者。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對比(±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對比(±s)
表2 QLQC30評分對比(±s)
表2 QLQC30評分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抗抑郁藥物治療和行為管理、藥物護理、心理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再接受共情護理:
1.2.1 護理培訓:在知網、萬方等網站查找共情護理方面相關文獻,再參照循證護理相關知識,制定“抑郁癥患者共情護理操作技能手冊”,組織所有護理人員進行共情護理模式培訓,內容包括操作技巧、溝通理論、認知、人性關懷、相關理論等,培養(yǎng)護理人員理解他人和關心他人的性格,并將被動關懷轉變?yōu)樽杂X關懷[6]。培訓方式為操作技能演示和理論知識傳授相結合,有效綜合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培訓,并定期開展學習心得交流會和學習交流研討會,相互交流心得、經驗,并要求護理人員通過評測過后才能進行護理實施[7]。
1.2.2 護理實施:①溝通交流:認真傾聽患者的每一句話,觀察其心理狀況,不反駁患者言語,不進行價值判斷,可通過眼神示意、點頭等肢體語言進行回復,抓住重要內容,不斷提高對患者情緒的觀察,并體驗患者心理狀態(tài),根據其肢體信號、神清變化、表達方式等評估患者實際需求,以便給予相應的幫助。②換位思考:護理人員可通過與患者或其家屬進行換位思考的方法來看待他們的問題,設身處地的理解患者,體會到患者無奈和苦楚,并通過溝通交流等方式整理相關信息,再根據護理經驗、文獻資料等綜合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探索患者內心世界,以便進一步給予理解,感受到其深層次的情感需求。③共情體驗:通過詢問和語言交流等方式獲得的信息,引導患者進行思考,評價患者對外界事物和自我感覺的理解,再根據綜合評估和反饋的信息進行心理干預。通過詢問患者是否知道自己的矛盾情感、感到自己被他人理解等問題漸漸幫助其接受自身狀態(tài)[8]。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程度和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①抑郁程度: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價,1960年Hamilton編制,包含17、21、24個條目,分值30~80分,評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嚴重。②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問卷(QLQC30)評價,包括生活質量、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共6項指標,各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9]。③護理滿意度:采用年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評價,包括健康指導、環(huán)境護理、人文關懷、護理操作、護理服務共5項指標,總分0~100分,>60表示滿意,計算總護理滿意度[1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選用CS14.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計量資料以n(%)、均數±標準差表示,χ2、t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抑郁程度對比:護理前兩組患者HAMD評分分別為(29.06±3.11)、(29.05±3.10),對比無差異(t=0.0188,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分別為(15.22±0.92)、(18.25±1.30),護理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均明顯下降(t=35.1895、26.4935,P<0.05),觀察組改善更明顯(t=15.6887,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護理前兩組患者QLQC30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分別為(77.50±8.11)、(79.57±5.12)、(81.33±6.73)、(76.55±7.40)、(82.04±6.83)、(71.36±3.81),對照組分別為(72.22±7.61)、(75.25±5.21)、(75.25±6.53)、(71.26±5.27)、(73.22±6.23)、(68.22±3.16)。護理后兩組患者QLQC30評分均明顯提高,觀察組改善更明顯(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患者服務滿意度63(92.65%),對照組為46(67.65%),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差異明顯(χ2=19.6420,P<0.05)。見表3。
抑郁癥為21世界常見的社會問題,其產生的原因與信息化時代對人健康的消極作用有密切關系[11]。日益發(fā)展的社會給人們的心理和生活造成了強烈的沖擊,我國抑郁癥正是因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加、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際關系的疏遠等因素的出現而急劇增加[12]。抑郁癥患者主要表現為不愿學習、工作,不愿與外界接觸、反應遲鈍、思維遲緩、情緒悲觀等[13],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可出現注意力障礙、記憶力下降、體質量下降、睡眠障礙等情況,嚴重時將會產生自殺傾向,從心理影響發(fā)展到生理影響,也給其家庭乃至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因此積極有效治療十分必要[14]。共情為護理人員的基本素質,合理的運用共情不僅有利于提高護患溝通能力,建立并促進護患關系發(fā)展,還利于護理人員更好的了解患者真實感受,并給予合理幫助,提高護理服務質量[15]。
抑郁癥屬心理疾病,所以護理中需嚴格重視患者心理干預,掌握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給予正確的引導,以促進治療效果提高[16]。將共情護理模式運用到抑郁癥患者的護理中,可使護理人員傾聽到患者的心聲,理解其內心想法,患者的思維得到了引導,情感得到了宣泄,最終認可人格[17]。同時在共情護理模式下,可為患者后續(xù)的護理和治療提供有力的依據,也讓患者感到了護理人員的關懷,獲得精神上滿足,更加配合治療[18]。
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HAMD評分分別為(29.06±3.11)、(29.05±3.10),對比無差異(t=0.0188,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分別為(15.22±0.92)、(18.25±1.30),護理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均明顯下降(t=35.1895、26.4935,P<0.05),觀察組改善更明顯(t=15.6887,P<0.05)。兩組患者HAMD、QLQC30評分對比差異明顯(P<0.05),說明共情護理模式能有效調節(jié)患者心理情緒,逐漸患者其抑郁程度,對改善其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服務滿意度63例(92.65%),對照組為46例(67.65%),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差異明顯(χ2=19.6420,P<0.05)。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差異明顯,說明共情護理模式更能得到患者的認可,具有高質量、高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綜上所述,共情護理模式能夠顯著改善抑郁癥患者的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