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社會中,水族箱造景逐漸普及,越來越多家庭及辦公場所開始使用水族箱裝點環(huán)境。其中海水觀賞生物色彩鮮艷、種類多樣,因而海水水族箱被更多人所選擇。本文主要介紹海水水族箱景觀的設計和搭建方法。
海水水族箱中觀賞生物一般有魚和珊瑚,每一種觀賞生物均有各自的生活習性,例如雀鯛科的黃尾藍魔魚(Chrysiptera parasema)性情兇猛,在自然海域中經(jīng)常棲息于礁石孔洞中,而同屬雀鯛科的小丑魚則可以與??采k麗多彩的珊瑚需要水流和光照。生物這些多樣的生活習性讓水族箱變得更加有趣。
礁石骨架以珊瑚礁石為基本原料,通過人工設計及搭建修飾而成,是海水水族箱景觀不可缺少的元素。礁石骨架在海水水族箱中有許多作用,例如礁石骨架可為水族箱的有益細菌提供著床點;可供珊瑚附著生長,呈現(xiàn)出五彩繽紛、隨水流飄動的美感;可作為生物的棲息場所,使生物更加適應水族箱的環(huán)境,提高生物的存活率,降低對野生生物的捕撈和珊瑚礁環(huán)境的破壞;可為人工繁殖海水觀賞魚和珊瑚提供條件。無論水族箱是否有觀賞生物,設計精美的礁石骨架本身就是海水水族箱的重要觀賞點。
按照水族箱里的生物種類,礁石骨架可分為FOT礁石骨架、SPS礁石骨架、LPS礁石骨架。
(1)FOT(Fish Only Tank)礁石骨架:此類礁石骨架主要為海水觀賞魚提供礁石環(huán)境,其特點是結合魚的生活習性,最大程度模擬自然海域環(huán)境,為觀賞魚提供棲息場所,也為溫和性魚類提供躲藏點,防止兇猛魚類的攻擊。
(2)LPS(Large Polyped Scleractinian Coral)礁石骨架:此類礁石骨架主要設計有表面平整的平臺,所用石頭呈片狀,為大水螅體硬珊瑚生長提供附著位置。
(3)SPS(Small Polyped Scleractinian Coral)礁石骨架:此類礁石骨架主要設計有高水位平臺,所用石頭具有嶙峋的表面結構,為小水螅體硬珊瑚提供生長位置。
礁石骨架的材料包括造景石、造景泥、造景膠。
(1)造景石:造景石是制作礁石骨架的基礎材料,包括活石、死石、法國培菌石。活石取自天然海域,具有完整微生物群落,對水族箱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建立和維持有著極大的幫助,是制作礁石骨架的理想石材。死石是活石經(jīng)陽光曝曬所得,一般全白或全灰色,其所帶生物均死亡,有藻類殘留的綠色痕跡。法國培菌造景石是以濾材級黏土手工制作而成,其親疏結構可使水流自由通過,創(chuàng)造好氧區(qū)和微氧區(qū),以培養(yǎng)大量有益微生物群落。
(2)造景泥:造景泥是用補漏水泥、色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用于粘連造景石。死石造景中,補漏水泥與黃色色粉比例是7∶1;活石造景中,補漏水泥與紅色色粉比例是12∶1。
醫(yī)保辦通過院務會、醫(yī)保專題會、醫(yī)保專管員例會、醫(yī)院信息系統(tǒng)等多種途徑和形式,對全院醫(yī)護人員進行醫(yī)保政策培訓,主要包括對醫(yī)生醫(yī)保限制性用藥合理使用和自費項目告知等內容的培訓,進行醫(yī)保知識問卷和競賽,提高全員政策知曉率。
使用辦法(以粘住兩塊大小約5厘米的死石為例):用50克造景泥兌水15~20毫升,攪拌至黏糊狀后涂在石頭連接處表面,靜置不動10分鐘,等其初步固化,即可連接下一處(注意沾上泥后不要移動石頭),將礁石骨架放置通風口處1~2天(活石要放海水缸里保持濕潤),造景泥完全固化后可放入水族箱中。
(3)造景膠:造景膠又名可塑土,是一種化工產(chǎn)品,呈不透明狀白色顆粒,對生物無傷害,用于粘連造景石,使用造景膠粘連石頭后,需要用造景泥將其遮蓋。
使用辦法(以粘住兩塊大小約5厘米的死石為例):將20克造景膠粒倒入100毫升容器中,加入100℃的水50毫升,待造景膠粒從白色不透明變成無色透明后,將其粘在兩塊石頭連接處,保持石頭不動,待其變成白色不透明堅硬的膠后可繼續(xù)粘連下一處,礁石骨架成形后用造景泥將連接處的白色膠掩蓋,使整個景觀變得自然。
礁石骨架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到觀賞生物的生活習性,還要注意人的審美觀念及美學原理。以下介紹幾個礁石骨架的設計技巧。
在設計礁石骨架時,應考慮觀賞生物的生活習性并做出相應的設計,例如氣泡珊瑚(Plerogyra sinuosa)需要強光,在設計礁石骨架時應該設計水位較高的平臺供其附著;雀鯛科魚類性格較兇猛,相互之間會打斗,應該設計一些小孔洞供較弱個體躲避攻擊等。
設計礁石骨架應遵循黃金分割法。黃金比例可使作品具有最佳的視覺美感。通常可將礁石骨架整體分為大小兩部分,大小兩部分之比以及缸體與較大部分之比均為1∶0.618。黃金螺旋是水族箱礁石骨架設計常用的構思(圖1),礁石骨架的焦點部分應放在黃金分割點上。
圖1 黃金螺旋示意
對比是個性設計表達的基礎,能從側面突出主要表達的焦點,產(chǎn)生不同的觀賞性。例如左邊的造景石低,右邊的造景石高,可形成左右對比,增加觀賞效果。通常景觀有一個主焦點,其余的部分都是為了襯托主焦點,且主焦點應在水族箱的黃金分割點上。例如視覺的重心在空白區(qū),那么其他的景物則是襯托空白的從屬。
協(xié)調是指各景物之間形成了矛盾的統(tǒng)一體,也就是在景物的差異中強調統(tǒng)一的一面,即使用造景石時,造景石大小、形狀可以不一樣,但質地、顏色需相同;又或者搭建礁石骨架時,不可出現(xiàn)臃腫情況,應選擇恰當?shù)脑炀笆?,考慮整體的協(xié)調。礁石骨架應有層次感,不是簡單的、由前至后逐漸升高的、階梯式的層次??紤]到重力影響,越到上面的造景石規(guī)格應越小。
留白作為中國畫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在傳統(tǒng)的繪畫語境里,不僅是繪畫的技巧與方法的體現(xiàn),同時也表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的態(tài)度,從而賦予畫面一種意境,令觀賞者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在礁石骨架設計中加入留白可以制造一種雖無卻有萬般景象的錯覺,與黃金比例相結合,可以營造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引導觀賞者無限的遐想空間,填補這股空白,增強景觀的美感。
在長×寬×高為70厘米×40厘米×40厘米的水族箱中,以藍綠光鰓雀鯛為例設計礁石骨架景觀。
藍綠光鰓雀鯛(Chromis viridis)俗稱青魔魚、藍綠雀鯛,屬鱸形目、雀鯛科(圖2)。藍綠光鰓雀鯛雜食性,以浮游動物及藻類為主,棲息于10~12米深的海域,特別是有軸孔珊瑚(Acropora spp)的地方。幼魚常躲于珊瑚叢中,成魚則在珊瑚礁較高處游動,在水族箱中一般需要結伴成群飼養(yǎng)。
圖2 藍綠光鰓雀鯛
在制作礁石骨架之前,先設計礁石骨架草圖。根據(jù)水族箱的大小并結合造景的技巧來設計礁石骨架的尺寸,遵循骨架與水族箱四周的距離在5~10厘米的原則,礁石骨架與水族箱底面應有2~3厘米的間隙,使水族箱底部水流通透,不易積累糞便等雜物。此次礁石骨架設計成3個部分,總長約60厘米,左邊部分長30厘米,中間部分長10厘米,右邊部分長20厘米。在左邊區(qū)域設計一個斜向上的飄延平臺,左邊部分與中間部分有一個留白區(qū)域為該骨架的焦點,根據(jù)藍綠光鰓雀鯛的生活習性特點,在礁石骨架設計一些孔洞供其棲息,此外設計大小不一的平臺供珊瑚附著。骨架最高點與水族箱最高點的距離不得小于10厘米,最終確定該景的長、寬、高分別為60厘米、30厘米、30厘米,骨架設計如圖3。
圖3 礁石骨架設計
本次使用的造景石為死石,使用造景泥粘連死石。死石的選擇應該遵循造型、顏色、紋路相近原則。準備錘子、一字錐、打磨機、不同長度木條若干、尺子等工具。
(1)首先在空地上用粉筆標記出魚缸長和寬,分別為70厘米和40厘米,按照設計圖的模板和實際的魚缸大小選擇合適的造景石。
(2)將死石進行打磨,打造出符合要求的死石,接著按照設計圖造型進行礁石骨架搭建。死石之間的連接處需要由上往下打孔,用自動式扎線帶穿過孔洞并扎緊,然后用木條支撐造景石以穩(wěn)定形狀。
(3)用50克造景泥加水15~20毫升至黏糊狀后粘連每一處死石連接處,粘住后應靜置不動10分鐘,等初步固化后,可粘連下一處,每粘一次泥過后需要將手洗干凈。
(4)先進行礁石骨架大概線條搭建,用穩(wěn)固且較大的造景石作為底座來支撐整個骨架,底座需要加上“腳”即用小石頭將其架起來,方便底部水流通透,防止水不循環(huán)致水體變質而導致生物死亡。接著是平臺搭建,平臺需要平面狀且薄的死石,平臺與平臺之間不能相互遮擋,上下不能擋住光線,這不僅能體現(xiàn)礁石骨架的層次感,還可以放置更多珊瑚,增加水族箱觀賞性。
礁石骨架搭建完成之后用清水沖去灰塵,接著放入淡水中浸泡1周,再放入水族箱中開始養(yǎng)水(圖4)。
圖4 礁石骨架成景
用硝酸測試儀測量水族箱中的硝酸鹽、亞硝酸鹽,當水中的硝酸鹽、亞硝酸鹽()小于10毫克/升時,放入藍綠光鰓雀鯛和一些觀賞珊瑚(圖5)。
圖5 海水水族箱成景
數(shù)據(jù)顯示,國內水族館近5年增加的數(shù)量超過以往總和,至2019年國內水族館總數(shù)已經(jīng)超過400家,其飼養(yǎng)的水生保護動物品種和數(shù)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行業(yè)迅猛發(fā)展的同時,水族館展示的同質化,普遍重經(jīng)營、輕教育和輕保護的現(xiàn)狀急需改善。行業(yè)現(xiàn)狀與國外的先進管理理念、保護理念和科研技術尚存較大差距。海水觀賞性野生動物的人工飼養(yǎng)、海水水族箱礁石骨架設計不僅應滿足人們對美學的要求,也應符合生物品種的生活習性。本文主要歸納總結如何制作礁石骨架,以平衡人工飼養(yǎng)海洋生物和人類觀感的美學要求,為大眾提供技術支持,以提高觀賞生物的存活率,降低捕撈量,減少人類對海水環(huán)境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