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菏澤市以鄉(xiāng)村振興、漁業(yè)提質增效和漁民增收為總抓手,充分利用黃河故道豐富水利資源,示范引領沿岸漁民大力發(fā)展河蟹生態(tài)養(yǎng)殖,走出了一條減量增收、綠色發(fā)展之路,現(xiàn)將我市河蟹主要養(yǎng)殖技術總結如下。
1.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10~30畝、水深1.2~1.5米、坡比1∶2.5。池塘用水引自黃河故道,水質清新無污染。沿池塘內側距池埂2米處開挖回形溝,溝寬3米、深0.6米,讓池底深淺有序,便于水草生長和河蟹棲息。進排水渠道分開設置,進出水口要用60目聚乙烯網袋扎緊封牢。池埂四周搭設鈣塑板或雙層塑料膜防逃。池塘按0.2千瓦/畝配備底增氧設備。
2.池塘修整與清塘 在上一養(yǎng)殖周期成蟹出塘后排干池水,清整池塘,修補滲漏,保留淤泥10厘米,冰凍曝曬池底。翌年在栽植水草10天前注水10厘米,用生石灰100千克/畝清野除雜。
3.設置暫養(yǎng)區(qū) 在回形溝深水區(qū)用圍網設置扣蟹暫養(yǎng)區(qū),待河蟹蛻殼兩次、輪葉黑藻長至30厘米后再撤除圍網。
4.種草投螺 采取多品種混合栽植,輪葉黑藻為主干水草,伊樂藻為低溫過渡水草,苦草為補充水草。水溫5℃以上在暫養(yǎng)區(qū)注水15厘米,采用切莖扦插方式栽植伊樂藻,4月在中央灘區(qū)播種苦草、栽植輪葉黑藻。水草沿增氧管條形分布,覆蓋率占池塘面積的2/3。為抑制青苔滋生、培育優(yōu)良藻相、促進水草生長,種草前每畝施腐熟有機糞肥150千克。前期根據(jù)水質肥瘦、水草長勢,結合河蟹蛻殼補鈣,及時追施復合肥或磷酸二氫鈣,畝施量2~3千克。夏季水草容易瘋長,要杜絕肥料施入,及時進行刈割,對過高、過密水草“打頭”“開路”,并清除漂浮的水草。3月下旬投放經消毒的活螺螄200千克/畝,7月再補投150千克/畝,為河蟹持續(xù)提供鮮活餌料,并改善底質。
1.蟹種投放 蟹種為來自長江水系優(yōu)良親本繁育的1齡扣蟹,要規(guī)格齊、活力強、附肢全、無病無傷、無老頭蟹。投放時間為3月中下旬,規(guī)格100~140只/千克,密度600只/畝。投放前將蟹種浸入池塘片刻再提出擱置,反復2~3次,進行緩苗處理,讓鰓絲充分吸收水分,消除溫差,再讓其爬入暫養(yǎng)區(qū)。另外搭配0.2~0.3千克/尾鰱鳙魚20尾,以降低水體肥度,控制浮游生物。6月中旬畝投放5~8厘米的鱖魚10尾,以清除繁生的野雜魚。蟹種和魚種投放前均要用高錳酸鉀或食鹽溶液藥浴。
2.飼料投喂 飼料要求“前后精、中間青”。前期主要投喂動物餌料和扣蟹專用配合料,6-8月為防河蟹過早性成熟,主要投喂植物性飼料和粗蛋白質30%的配合料;9月后為促進膏黃肥滿,提高河蟹品質,以動物餌料和粗蛋白質36%以上的成蟹育肥料為主。遵循“四定、四看”投喂原則,每天投喂兩次,以傍晚為主。水草夾斷得多、天氣晴好、透明度高多投,第二天有剩料、陰雨天、蛻殼期要少投,水質差、河蟹上岸上草要停喂。動物餌料要新鮮無腐爛,并切成小塊,玉米、小麥要熟化。
3.水質、底質管理 河蟹營底棲爬行生活,要求池塘底質好、溶氧豐富、透明度高。前期以注水為主,從3月投放蟹種,水深0.6米開始,隨水溫升高逐漸加深水位,盛夏期達最高水位。中后期以換水為主,每5~7天更換新水20厘米左右。前期為抑制青苔滋生,水質適當肥些,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中后期隨著河蟹蛻殼長大,透明度要逐漸增大到50厘米。每15天(高溫期7天)潑灑光合細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優(yōu)化水質,保持優(yōu)良菌相。根據(jù)蟹底板發(fā)黑情況,每20天(中后期10天)施用底改顆粒分解絡合池底有害物質;每15天用生石灰10千克/畝調節(jié)酸堿度,使pH在7.5~8.5。河蟹生長關鍵期每天22時至次日7時開啟增氧機,連綿陰雨全天開機,確保水體溶氧不低于5毫克/升。
6-9月,定期用聚維酮碘消毒水體。5月和9月用硫酸鋅粉兌水潑灑殺滅纖毛蟲。每15天在飼料中添加復合多維制劑、免疫多糖、益生菌等,連用3~5天,增強河蟹免疫力。發(fā)現(xiàn)病蟹應及時診斷,抓緊治療。
9月下旬開始捕獲,到11月中旬止,平均雄蟹170克/只,雌蟹130克/只。平均畝投入4900元,畝收入9065元,畝利潤4165元,投入與產出比 1∶1.85,具體見表1。
表1 畝投入與產出情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