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赟
(無錫市惠山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影像科 江蘇 無錫 214174)
在臨床常規(guī)檢查當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與胰腺癌患者的影像學檢查較為相似,鑒別困難,出現(xiàn)誤診的概率較高,不能夠落實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的原則,延誤患者的病情。因此,在對患者進行當中,有效的區(qū)分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與胰腺癌為患者后期的治療發(fā)揮著重大的意義。此次研究實驗中選擇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胰腺癌以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50 例,分析CT 臨床價值和診斷效果。
此次研究選取我院經(jīng)手術證實為胰腺癌以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各25 例,分別置入對照組和觀察組,共計50 例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時間為2017 年1 月—2019 年12月。在觀察組25 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當中,其中男女性患者的比例為13:12,平均年齡為(48.33±6.23)歲。在對照組25 例胰腺癌患者當中,其中男女性患者的比例為14:11,平均年齡為(49.34±6.62)歲。其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診斷標準符合日本胰腺病學會診斷標準,胰腺癌患者經(jīng)組織病理學或者穿刺活檢確診,兩組患者均簽署同意書,此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1]。
所有進行CT 掃描檢查的患者均選用飛利浦Ingenuity 64 排CT,行CT 檢查與動態(tài)增強掃描。主要對患者進行平掃、胰腺期、肝臟期以及動脈期掃描。在掃描期間調整管電壓:120kV;管電流:180 ~220mAs;層間距:3mm;層厚:3mm,螺距在1.0。掃描范圍從膈頂?shù)侥I下極,其中掃胰腺期為40s、肝臟期為75s 左右,動脈期為20s[2]。
在檢查前,首先要控制患者的飲水量(清水)在800~1000ml,直至完全充盈胃部及十二指腸。對患者肘部注射對比劑碘佛醇300,注射量根據(jù)患者體重后進行調整,注射速度控制在2.5 ~3.0ml/s[3]。
對比記錄患者的CT結果,分析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數(shù)據(jù)。
此次研究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n,%)表示,數(shù)據(jù)處理時選用統(tǒng)計學軟件包SPSS18.0,檢驗結果以P值表示,P<0.05,則表示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CT 掃描結果顯示,胰腺癌患者當中局灶性密度減低、彌漫性強化減低、被膜樣邊緣、胰管截斷、腎臟受累的概率分別為25(100.0%)、0(0.0%)、15(60.0%)。18(72.0%)、0(0.0%)。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當中局灶性密度減低、彌漫性強化減低、被膜樣邊緣、胰管截斷、腎臟受累的概率分別為15(60.0%)、19(76.0%)、3(12.0%)、3(12.0%)、6(24.0%)。對比兩組數(shù)據(jù),χ2值分別為12.5000;30.6452;12.5000;18.4729;6.8182,P值分別為0.0004;0.0000;0.0004;0.0000;0.0090,P<0.05。
經(jīng)掃描結果顯示,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與胰腺癌患者掃描時密度以及心態(tài)比較,P<0.05,詳見表1。
表1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與胰腺癌CT 影像學特點[n(%)]
對于胰腺癌患者而言,治療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臨床死亡率較高,因此,早期鑒別診斷胰腺癌與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為患者的治療以及預后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本研究當中,通過CT 掃描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胰腺癌患者與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在局灶性密度減低、彌漫性強化減低、被膜樣邊緣、胰管截斷、腎臟受累方面進行比較,P<0.05。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經(jīng)CT 掃描時密度及形態(tài),P<0.05。主要是由于胰腺癌與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病理學以及生物學之間存有的差異,兩組患者血供情況不同,于動脈期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處于低密度,在門脈期會稍有等密度以及高密度的趨勢;于胰腺癌患者,血供缺乏,因而動脈期與門脈期相對處于低密度[4-5]。
綜上所述,通過CT 影像診斷在胰腺癌與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當中應用,能夠提升患者診斷準確率,為患者早期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正確的指導方向,對提高患者病情診斷準確性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