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河南新鄉(xiāng) 453000)
腦梗死作為神經內科常見腦血管疾病,多伴有頭暈、眼花、肢體麻木、偏癱等多種神經功能缺損癥狀。腦梗死后偏癱是腦梗死常見后遺癥及主要致殘因素,臨床以半身不遂、意識模糊、運動障礙等為主要表現(xiàn),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不利于預后康復,因此在積極治療疾病的同時,從心理、生理、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給予患者護理干預十分必要[1]。護理程序是指護理人員運用系統(tǒng)化措施實施連續(xù)性、計劃性、全面整體護理的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護理模式,以滿足患者身心需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為目標[2]。本研究探討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在腦梗死后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86例腦梗死后偏癱患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 43~64歲,平均(52 23±2 81)歲;偏癱部位左側16例,右側23例,雙側4例。觀察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42~63歲,平均(50 42±4 03)歲;偏癱部位左側15例,右側24例,雙側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偏癱部位等一般資料均衡可比(均P>0 05)?;颊呒凹覍僮栽竻⑴c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選取標準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確認符合《第五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簡介》[3]中擬定的腦梗死后偏癱相關診斷標準,且經頭顱MRI、CT等檢查確診。排除標準:椎基底動脈腦卒中、昏迷及伴有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
1.3 護理方法
1.3.1對照組 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依照規(guī)定進行病情監(jiān)測、康復訓練、病房管理等。
1.3.2觀察組 接受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護理程序主要包括評估、診斷、計劃、實施及評價5部分,對其進行整體護理干預。(1)評估。收集患者職業(yè)、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成員、疾病治療及現(xiàn)階段所處狀況、精神及情緒狀態(tài)、飲食愛好等相關信息。(2)診斷。通過望、叩、觸、嗅、聽等方法及臨床相關檢查報告,找出患者現(xiàn)存潛在可能的健康問題,如生活作息習慣不好、無法堅持康復鍛煉、情緒低落悲觀等。(3)計劃。以輕、重、緩、急為原則,有計劃、有目的展開護理工作,首先從患者用藥、康復運動、精神情緒等方面進行干預,其次從飲食、日常娛樂、戶外活動等方面干預。(4)實施。若患者用藥依從性差,應詳細講解疾病原因、危害及嚴重程度,并說明按時按量用藥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對于能按要求進行康復運動者,應給予鼓勵表揚,對于無法堅持鍛煉或思想上不重視者,應給予健康教育,使其意識到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從思想、行動上重視康復鍛煉;對情緒低落、悲觀消極者,采用鼓勵、轉移、家屬陪伴等方式解決。在以上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后,從飲食、增加戶外活動等方面進一步增強患者抵抗能力,促使疾病恢復。(5)評價。護理工作實施一階段后,通過組織護理查房、護理會診等方法,找出并解決護理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護理質量不斷提高。
1.4 觀察指標(1)生活質量:采用健康狀況調查量表(the 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SF-36)[4]從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總體健康等方面評估兩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2)負面情緒: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 sion scale,SDS)、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估患者干預前后負面情緒,最高100分,最低0分,分值越高,抑郁、焦慮情緒越嚴重。(3)護理滿意度:干預后采用醫(y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患者護理滿意度,包括護理態(tài)度、護理效率、護理責任心、護理質量等方面,得分范圍為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 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SF-36、SAS、SDS評分及護理滿意度評分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干預前后各項評分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間各項評分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 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生活質量干預后,兩組SF-36各項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均P<0 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 P<0 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 P<0 05;SF-36—健康狀況調查量表。
組別 例數(shù) 生理功能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 總體健康對照組43干預前 50.78±5.38 56.76±5.37 61.84±4.96 53.24±4.62干預后 61.62±5.34a 64.45±5.76a 71.27±5.42a 63.40±5.78a觀察組 43干預前 50.53±5.24 55.22±5.34 60.27±5.15 52.72±4.33干預后 69.54±5.06ab 76.78±6.67ab 79.66±6.45ab 73.65±6.47ab
2.2 負面情緒干預后,兩組SAS、SDS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0 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 P<0 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 P<0 05;SDS—抑郁自評量表;SAS—焦慮自評量表。
組別 例數(shù) SDS評分SA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3 62.83±5.93 46.21±5.45a 62.16±5.84 45.35±5.21干預前 干預后a觀察組 43 61.17±6.24 39.45±4.73ab 63.87±6.14 38.14±4.64ab
2.3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1 48±6 92)分,高于對照組的(82 41±5 8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 568,P<0 001)。
腦梗死主要由血管壁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液成分改變等因素引起,且與缺乏體育鍛煉、飲食不當、吸煙、過度精神緊張、壓抑等因素相關。近些年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加劇,腦梗死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多數(shù)患者得以幸存,其中65%~82%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5]。腦梗死后偏癱需要較長時間的恢復期,因此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就顯得十分必要。
整體護理以護理程序為框架,可確保護理干預有計劃、持續(xù)、無縫隙的實施,同時可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護理[6]。本研究將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應用于腦梗死后偏癱患者,通過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等步驟對患者實施護理。有目的、有計劃、系統(tǒng)性地收集患者相關信息,可為護理診斷和計劃提供依據(jù);護理診斷可從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等方面反映患者現(xiàn)有潛在可能的健康問題;護理計劃的制定可依據(jù)健康問題的緊迫性及重要性排出護理主次,確定護理重點;通過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心理疏導、康復鍛煉等方式實施護理,可增強患者自我護理意識,確保護理工作的連續(xù)性及完整性;評價可將患者的健康現(xiàn)狀與預期目標進行對比,促使預期目標實現(xiàn),確保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及SF-36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將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應用于腦梗死后偏癱,可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高,提示將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應用于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可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實施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