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寬燕
【摘 要】 為了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教師有必要通過活動形式向學生講解數學知識,給學生提供數學課內和課外活動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課堂活動自主探索數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動性。數學課堂以活動主題,采取形式各異的表現方法,讓活動成為數學課堂的風景線。
【關鍵詞】 數學;學生;活動
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素材,通過學生參與活動,拓寬學生思維空間。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善于觀察、親自動手,主動思考、謹慎推理,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具有更強的抽象思維和深度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因此,教師需要通過活動教學,讓學生內在驅動力得到激發(fā),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一、寓教于樂——提高課堂效率
目前小學數學教材形式單一,題型固定,很難讓學生感興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讓數學課堂豐富多彩,富有樂趣,教師將“快樂教學”加入數學課堂,它以課本為基礎,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讓學生之間相互配合,互相溝通交流,通過快樂教育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內容,加深知識記憶,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教學《圖形周長計算》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周長的概念,教師帶學生去學校操場,讓學生排成一隊沿著操場跑道跑了一圈,并問學生:你們知道剛才跑步這一圈是多少米嗎?學生開始討論,有的說應該有200米,有的說應該有150米……學生積極地思考討論。教師又說:操場長是80米,寬是40米,那么,你們跑了多少米?通過教師進一步講解,長方形周長就是80+40=120(米),120×2=240(米),教師帶著學生將操場改成長40米的正方形,引導學生思考并得出結論: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這個活動不限定學生人數,活動形式隨意化,不限定場地。學生通過親自參與能深刻地理解周長概念,也能積極主動地把課內知識與活動融合在一起,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開放教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社會發(fā)展越來越迅速,這就要求課堂具有開放、創(chuàng)新性和信息化的特征,培養(yǎng)適合時代發(fā)展的全方面人才。當前,小學生獲取信息很多通過傳統(tǒng)渠道,知識面相對狹窄。為了讓學生知識面擴大,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好地融入未來社會,教師在課堂設計中將社會活動加入數學課堂中,既提高了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連加連減》一課中,學生很容易在加減時出現混亂,如果單純地讓學生在課堂中根據公式計算非常枯燥、單調,于是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yè),周末和家長一起去購物場所,結賬時要求學生自己計算。有的學生去了超市購買學習用品,有的去菜市場,還有的去文具店……鉛筆1元,作業(yè)本5元,橡皮2元,合計8元,給營業(yè)員10元,要找回2元。有的學生拿著100元,購買籃球55元,文具10元,鋼筆12元,還剩下23元。學生分別采購物品,這次活動更加真切地體現了連加連減,把單純的數字計算變成了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深刻地理解了數學概念,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在學習小學數學時,知識要源于課本,還要高于課本,鼓勵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將生活和數學相結合,提倡有創(chuàng)意性的社會活動,不斷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三、互動交流——創(chuàng)造和諧情境
小學生容易對數學知識非常獨特的邏輯性和科學性產生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和學生積極互動交流,讓學生主動舉手發(fā)言、踴躍回答問題,這樣能體驗到師生互動的樂趣,享受師生合作成功的喜悅之情。教師在課堂上主動創(chuàng)造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認真思考問題,不斷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例如,在《長方形面積》一課中,為了讓學生區(qū)分周長和面積,教師帶學生到學校花園,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在學校長12米、寬6米的花園設計種植花草樹木的方案,教師讓學生把這個花園分成兩部分,分別種花和草,如何才能設計最完美的方案?學生分組積極踴躍地進行設計,不斷更新思路,互相討論交流,將單調的面積計算變成了方案設計。在整個互動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互相合作,設計出了很多種方案,通過這種課程活動,學生不僅學到了面積計算知識,還豐富了其他方面的知識。
通過互動交流學生深度理解面積概念,這種活動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情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動手能力,在學習的同時體驗了成功的喜悅之情。
四、融入生活——體驗課堂樂趣
數學是一切學科學習的基礎,學好數學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數學知識和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新課標要求將生活融入教學中,學好數學也會更好地服務生活,教師在準備素材應與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參與有意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讓數學學習充滿樂趣,也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體驗到生活的樂趣。
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課中,教師設計了一個“找朋友”的游戲:全班50名同學,老師讓同學們分成3組,每組16人,有2個同學沒找到朋友,再將每組16人分成3組,又有1位同學沒找到朋友,每組16人分成2組,每組8人不多余……同學們在不停地“找朋友”,分組時為什么有時沒有多余,有時多1,有時多2呢?學生開始激烈地議論,學生很快發(fā)現,如果被除數能被除盡,就都能“找到朋友”,反之則“找不到朋友”,學生從玩游戲中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對“余數”有了初步認識。通過課堂游戲,學生在游戲中理解、在討論中悟理、在思考后理解并掌握知識,體驗到了數學的樂趣。
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游戲形式體驗學習樂趣,能夠加深學生記憶,加深理解,融入游戲的課堂,學生更容易理解,更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數學課堂本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教師應結合新課改的要求,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便于學生接受。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特征,將活動融進數學課堂,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寓教于樂,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鄭月芬.基于提升核心素養(yǎng)水平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9(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