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成書于晚唐時期(9~10世紀)的由阿拉伯人寫的《中國印度見聞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印度人使用牙枝,他們?nèi)绮挥醚乐λ⒀篮筒幌茨槪遣怀燥埖?。中國人沒有這一習慣……在中國刷牙是不禮貌的,中國人飯后漱口?!?/p>
與印度、阿拉伯相比而言,中國古代更為流行的潔牙方式是揩齒。在敦煌壁畫中有不少反映揩牙的畫面。五代以前中國人揩齒這種方式都不常見,可能漱口相比而言會多一些。揩齒也應(yīng)該是受佛教生活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潔清口腔的生活方式。
歷史上宋代是最強調(diào)刷牙的了,在這一時期的許多醫(yī)書中均對刷牙與牙齒保健做過全面詳細的說明。
宋代佛門子弟的日常起居中也很重視洗漱、揩牙,如《禪院清規(guī)》中規(guī)定早晨起來盥洗漱口“使用齒藥時,右手點一次揩左邊,左手點一次揩右邊。不得兩手再蘸。恐有牙宣口氣過人”。不過社會生活層面,民間百姓恐怕就沒有如此多的講究了。
莫說揩齒如此復(fù)雜,就連簡單的漱口能做到的人也不算太多。日常漱口所用的水,多是白水,條件稍好者用些茶水、姜湯漱口也算不錯了。青鹽也是一種使用較多的潔牙劑,常常配合漱口使用?!都t樓夢》中大觀園內(nèi)的公子、小姐們在漱口之前都會先用青鹽把牙齒擦一遍。這種青鹽含雜質(zhì)較多,不能食用但卻可作為潔牙的試劑。作為擦牙的青鹽,常被做成棱柱形狀,方便使用。
揩齒除了手指之外,古人還會用到揩齒布,我國大約在晚唐時候就有揩齒布了。
19世紀末,與其他洋貨一起,牙粉、牙膏也進入中國,并開始在城市流行開來。這時期主要的使用者是學(xué)生、公務(wù)人員、社會名流等。
無論是牙膏、還是牙粉均是舶來品,起初從國外進口,所費甚巨。魯迅牙齒不好,所以他十分重視牙齒的保健。在他的日記中有不少記錄買牙粉、牙膏的花費。
(據(jù)《作家導(dǎo)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