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成興建此壩?,F(xiàn)在文件設想是一回事。興建過程中將要遇到一些現(xiàn)在想不到的困難問題,那又是一回事。那時,要準備修改設計。”這是1970年毛澤東同志在武漢軍區(qū)和湖北省委、省政府關于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請示上的批示。我參觀宜昌市黨史館時看到這份批示,感觸頗深。
這一段大白話直截了當?shù)乇砻髁藨B(tài)度、提出了看法。這種樸實無華的文風,跟我在福建古田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看到的《蘇維埃政府工作報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以及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看到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個決議》《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個綱領》等文獻一脈相承。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先驅(qū)中,思想家、文學家薈萃云集,但回過頭來看共產(chǎn)黨人的開篇奠基之作,遣詞造句都極為平實,通俗易懂,注重回應人民群眾的關注關切。毛澤東同志縱有“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瑰麗想象,但公文簽批上卻如同拉家常一樣平白。文如其人,文風體現(xiàn)作風,通過老一輩革命家的文風,可以看到他們說實話、重實干、求實效的工作作風。
這段話看似簡單直白,沒有高屋建瓴地談意義,沒有熱情洋溢地鼓勵,也沒有批轉(zhuǎn)督辦,卻抓準了主要矛盾:基本態(tài)度是贊成興建此壩,但提出了現(xiàn)在是一回事、將來又是一回事的前景判斷??此平o熱情高漲的建設者們澆了一盆冷水。但毛澤東同志的態(tài)度無疑是明確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技術能力儲備的不足與史無前例的大壩建設標準,是光憑熱情難以克服的矛盾。他預判“興建過程中將要遇到一些現(xiàn)在想不到的困難問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葛洲壩于1970年開始籌建,1988年建成運行,前后經(jīng)歷18個年頭。建設葛洲壩水利樞紐的艱辛探索,為后來的三峽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梢栽O想,如果毛澤東同志一開始就肯定最初設計,會不會造成不切實際的盲從?會不會束縛建設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當時可能性是很大的。人民領袖看問題看到本質(zhì),比常人看得遠,看到主要矛盾,推動解決主要矛盾,其他困難和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對如何修大壩,領袖的批示體現(xiàn)了辯證思維。他沒有簡單地說對或不對,“一回事”和“那又是一回事”,一分為二地提出了不同設想。任何工程前期準備得再細致,中途也會發(fā)展變化,機械照搬和教條主義是建不起大壩的。只有堅持實事求是,見山開山、遇水搭橋,才能開辟出一條前進道路。中國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也都是在迂回曲折中探索和完善的。正是基于豐富的革命實踐經(jīng)驗,毛澤東同志這段批示說得很具體,也很寬泛,沒有條條框框,沒有糾結于一枝一葉、一事一例,實質(zhì)上就是鼓勵大膽干、放手干、結合實際干。寥寥幾句,細細揣摩,尤有余韻。批示里體現(xiàn)的立場、作風和觀點,在今天依然散發(fā)著真理的光芒,值得我們學習和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