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利,賈晶晶,何成麗,艾榮昌
(江蘇省鹽城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精神科,江蘇 鹽城 224003)
精神分裂癥,為一組病因不明確的重性精神病,發(fā)病后會累及到患者的感知覺、思維、情感,以及行為等方面,所以常見感知覺障礙、思維障礙、行為障礙、情感障礙和認知功能障礙等表現(xiàn)[1]。由于該疾病患者性格、思維、心理情緒等,與正常人有一定的差異,若想獲得患者的配合、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均存在一定困難。針對于此,本文將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評價全程護理措施、一般護理措施的臨床應用效果。
將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抽取的8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遵循入院先后順序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均為(n=44)。觀察組男性(n=24)、女性(n=20);年齡區(qū)間36~65歲,平均年齡(50.5±3.3)歲;病程區(qū)間2~5年,平均病程(3.5±1.4)年。對照組男性(n=25)、女性(n=19);年齡區(qū)間38~64歲,平均年齡(51.4±3.4)歲;病程區(qū)間2~6年,平均病程(4.1±1.5)年。兩組病例臨床相關資料對比并無較大差異,但存在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①通過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和診斷標準[2];②患者、患者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②無法配合醫(yī)護人員開展臨床工作。
1.2.1 對照組施行一般護理,組織患者及其家屬參與到健康宣教活動中,講解疾病及治療、護理相關內(nèi)容。
1.2.2 觀察組施行全程護理,健康教育,為患者、患者家屬講解精神分裂癥、生活習慣、用藥、相關注意事宜等方面內(nèi)容,幫助其正確看待精神分裂癥,并對臨床治療、護理干預有基本的了解。
心理護理干預,入院后評估患者的病情,關注患者的心態(tài)變化,通過溝通給予患者心理安慰、支持、理解、疏導等,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以此緩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
康復護理干預,鼓勵患者參與到文娛活動中,比如:下棋、健身操、太極拳等,旨在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然后,應教會患者深呼吸方法、全身肌肉放松方法,使其保持身心放松的狀態(tài)。
1.3.1 對兩組精神分裂癥病例的護理滿意度、服藥依從性加以評判。
1.3.2 采取醫(yī)院方面編制的護理滿意度量表,對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情況進行評判。十分滿意、滿意相加的總和*100%,可以計算出患者護理滿意度。
1.3.3 服藥依從性的判定標準:護理后患者可嚴格遵醫(yī)用藥、積極配合治療,為完全依從。護理后患者可部分遵醫(yī)用藥、治療,偶爾存在不配合治療的情況,為部分依從。護理后沒有達到上述標準,為不依從。前2者總和*100%,能夠計算患者服藥依從性。
本文中的臨床數(shù)據(jù)信息,均輸入于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5.0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兩組護理滿意度、服藥依從性比較,均實行率%的形式代表、x2檢驗。如果統(tǒng)計結果顯示為P<0.05,能夠說明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對照組在護理滿意度方面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對照組在服藥依從性方面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服藥依從性的分析[n=44(%)]
精神分裂癥為發(fā)病原因不完全明確的重性精神病,臨床方面常見思維障礙、感知覺障礙、行為障礙等癥狀。這一疾病具有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的特點,病例受到心理情緒、性格、思維等因素影響,無法很好的配合治療[3]。故而,本次研究在精神分類癥患者護理中施行了全程護理措施,護理效果較好。通過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康復護理,進行全程護理干預,在取得患者信任后,和患者構建和諧的關系,了解患者的臨床需求[4]。在此之后,組織患者、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主要為其普及疾病、治療、護理方面的知識,促使患者及其家屬正確看待精神分裂癥,掌握治療方法、護理方法,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心理護理的實施,可以關注到患者的心態(tài)變化,采取鼓勵性語言、安慰性語言溝通,使患者正視自身生命價值,轉變心理狀態(tài);康復護理能促使患者積極投入到文娛活動中,目的為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加速患者康復的進程。
綜上,全程護理于精神分類癥患者護理中應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