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剛
(中交四航局珠海工程有限公司)
鉆孔灌注樁以其施工簡單、實用性強、成本適中等特點被廣泛地應用于橋梁及其他工程領域。但由于鉆孔灌注樁屬于隱蔽工程,施工時受原材料及混凝土、施工工藝和地質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施工過程中稍有不慎或措施控制不當,鉆孔灌注樁就會產生質量問題或事故,小到坍孔松散、縮頸,大到斷樁[1]。尤其是斷樁事故,不僅嚴重影響工期,對整個工程質量也將產生不利影響。在灌注樁施工中,應對每一環(huán)節(jié)嚴格要求,并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避免發(fā)生斷樁。斷樁后應盡可能及時設法補救,不宜輕易廢棄,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本文結合多年的橋梁鉆孔灌注樁施工經驗,從灌注樁斷樁產生原因、常用灌注樁斷樁處理方法、成樁中缺陷樁處理方法及斷樁預防措施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可供同行參考。
所謂斷樁是指鉆孔灌注樁在灌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孔內周圍土體或泥漿進入混凝土中,將澆筑的混凝土隔成上下兩段,從而造成混凝土夾層或截面積受損,最終樁身出現明顯缺陷,使成樁結構承載力無法滿足。斷樁原因也可總結為以下幾類情況[2]。
⑴澆筑的混凝土坍落度偏小,或由于原材料骨料級配不合格、導管直徑或材料不滿足要求,在澆筑施工中混凝土堵塞導管,隨著時間的增加混凝土流動性減小,盲目采取提起導管處理,從而出現斷樁。
⑵混凝土運輸過程中或現場等待時間較長使混凝土在罐車內發(fā)生離析,混凝土灌注前未采取二次攪拌處理,灌注時骨料集中在一起下放,并卡在導管內,盲目拔出導管進行清理,引起斷樁。
⑶在冬季施工時,氣溫過低導致水泥結塊或集料含水量較大而凍結成塊,混凝土拌制時間過短,結塊未解散,從而導致灌注時結塊卡在導管內,造成斷樁。
⑷混凝土灌注過程中孔內土體發(fā)生坍塌,現場使用吸泥機處理不當,混凝土中仍夾雜泥漿,最終造成斷樁。
⑸終孔驗收時,孔深量測讀數有誤,導致導管計算長度不夠,使底口與孔底距離過大,灌注混凝土時首批混凝土未能充滿底部,導致封底失敗,形成斷樁。
⑹灌注混凝土過程中對導管埋深量測和計算錯誤,盲目提拔導管,將導管提拔過量,使導管底口拔出混凝土面,形成斷樁。
⑺灌注混凝土前,未對導管進行水密性試驗,導致接口密閉性不足,使泥漿水進入導管,在混凝土內形成混合夾層,造成斷樁。
⑻灌注過程中,猛提猛插導管,使導管拔出到最小埋置深度,上層積累的浮漿、泥土與導管內連續(xù)下落的混凝土相融合,導致混凝土夾層造成斷樁。
⑼灌注混凝土時,突發(fā)機械損壞、區(qū)域性停電、原材料不足等情況,中斷時間較長造成混凝土不能連續(xù)灌注,再次灌注時混凝土已初凝,導管無法提起,形成斷樁。
⑴首次封底失敗或灌注混凝土不多時發(fā)生斷樁后,可迅速將鋼筋籠提出至孔外,然后調整樁機原位沖擊,達至設計底標高時清孔,然后再次下放鋼筋籠,并重新灌注混凝土。如果提不出鋼筋籠,可聯系潛水工從混凝土頂面割斷鋼筋籠,用吊車提出,加大泥漿比重將殘留鋼筋混凝土沖碎,沖擊過程中用磁鐵吸出鋼筋斷頭,混凝土碎渣由泥漿懸浮清除,到設計高程后重新安放鋼筋籠灌注混凝土。
⑵若灌注時堵管嚴重,且灌注混凝土時間較短時,可提拔并清理導管,使用測繩量測出已灌混凝土高度,重新計算封底方量及導管漏斗容積,再次將導管插入至前次混凝土頂面以上10cm 處保持懸停,加隔水球或閥門法準備二次封底灌注。二次封底灌注時,當漏斗內混凝土開始下降至計算封底方量位置時,將導管快速壓入前次混凝土內,隨后繼續(xù)澆筑,直至導管埋深再次到達2m~6m,混凝土灌注至頂面時應將浮漿全部頂出,即完成濕接樁。
⑶若斷樁位置距離地面深度小于15m 時,可將比樁徑略大的完整鋼管護筒沉入至斷樁位置以下0.5m 處,清除泥漿及摻雜泥漿的混凝土后,將新舊混凝土接縫處進行鑿毛處理,清除鋼筋上浮漿,然后以鋼管為模板澆筑混凝土[2]。
⑷若因坍孔、導管無法拔出等造成多處斷樁而無法處理時,直接回填片石后原位沖擊成孔再次灌注。若澆筑完成后發(fā)現斷樁,可采取補樁方案,方案需通過計算,并上報審核通過后方可施工。
⑸灌注樁設計有兩米素混凝土樁,灌注前或灌注過程中鋼筋籠固定不牢靠掉入孔底,可以繼續(xù)灌注至鋼筋籠頂,然后開挖鑿出頂層混凝土,校正鋼筋籠并接長至設計高程,安裝模板澆筑,脫模后回填夯實。
⑴若斷樁位置處于距地面15m 以內,且樁位地質條件良好時,可采取人工開挖至斷樁位置,將問題處混凝土清除,露出良好的混凝土并對新舊混凝土連接處進行鑿毛處理,將鋼筋上的浮漿清除干凈后,對于支撐樁(嵌巖樁),支模澆筑混凝土,拆模后及時回填并夯實;對于摩擦樁,以設計樁徑為基準,每50cm 為一節(jié)逐節(jié)加大模板直徑10cm,以提高樁身與回填土之間的摩阻力,拆模后及時回填并夯實。
⑵在檢測過程中如出現三類或四類樁時,首先要通過檢測資料準確判定出現問題的部位及深度,分辨問題類型和產生問題的原因,再討論制定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案,人工掏芯處理就是一種較為合理的方法;一般直徑1.5m 以上(含1.5m)的樁,預處理深度不超過15m 的位置,均可處理。不同工況下的灌注樁掏芯處理見圖1。
灌注樁掏心方法簡述如下:
①準備工作:施工前對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底,明確安全控制、質量控制措施和責任,設備方面配備5m3空壓機、風鎬、風鉆、上下絞車等。
②通過放樣確定原樁中心點,劃出人工開鑿輪廓線,直徑控制在1m 以內。
③對于直徑1.8m 以上的樁,開挖前可先沿劃出的輪廓線鑿5cm 深的槽,作為預裂線,對于直徑1.8m 以下的樁,可直接采用人工風鎬破除開挖至有缺陷的部位,清除夾層或不合格的混凝土。
④孔內掏出的混凝土渣料清除干凈后,清洗孔底和孔壁,用同標號的普通混凝土澆筑。
實踐證明,用掏芯方法處理斷樁速度快,其樁基鋼筋、聲測管及部分混凝土仍可使用。費用比較經濟合理,且質量也能保證。
混凝土拌制前,需檢查水泥是否結塊;細集料選取級配較好的中砂;若在冬季施工還需考慮細集料防水和過篩措施,以免因細集料結冰成塊造成堵管?;炷涟柚七^程中,坍落度應控制在180mm~220mm范圍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采用粉煤灰混凝土,保證拌和物應有良好的和易性。在混凝土運輸和灌注過程中,混凝土罐車要處于慢速攪拌狀態(tài),避免混凝土產生離析和泌水。
圖1 不同工況下灌注樁掏芯處理圖
⑴制作樁基鋼筋籠時,采用機械連接方式,使鋼筋籠整體平順。若采用搭接焊法,注意將接頭焊縫面與加強筋箍圈點焊,保證接頭不在鋼筋籠內形成錯臺,以防鋼筋籠接頭掛鉤導管。
⑵施工前首先確定導管的直徑,選擇材料較好的導管,導管可根據樁徑和石料的最大粒徑確定,使用前對導管進行編號,并做好水密性和接頭抗拉試驗,防止施工中導管密閉性不足。導管直徑選擇見表1 所示。
表1 導管直徑選擇[3]
水密性試驗時,導管的內部水壓應不小于孔內水深1.3 倍的壓力,Pmax可按式⑴計算[4]。
式⑴中,
Pmax——導管壁可能承受的最大內壓力(kPa);
γc——混凝土容重?。?4kN/m3);
hcmax——導管內混凝土柱最大高度,按導管全長或預計的最大高度計;
γw——孔內水或泥漿容重(kN/m3);
hw——孔內水或泥漿深度(m)。
導管水密性試驗見圖2 和圖3 所示。
⑶施工現場可設置兩條運輸便道,從而保證混凝土運送不間斷連續(xù)灌注。
⑷混凝土灌注前,應先檢查其流動性和坍落度等,如不符合要求,應有試驗人員配合進行拌和調配,若仍不符合要求時,作退回處理。
⑴下導管時,導管底部距孔底應為30cm~40cm。首批灌注混凝土方量應提前計算,灌注時確保首批混凝土方量足夠后方可進行灌注,且首次灌注必須滿足混凝土埋置導管深度(≥1m)和充分填滿孔底的需要。
⑵首批混凝土灌注后,應持續(xù)不間斷的進行混凝土灌注。在灌注過程中,導管需嚴格控制埋置深度在2cm~6m 范圍內,并量測灌注深度計算導管埋深,從而適時提拔導管,使其埋置合理。
綜上所述,鉆孔灌注樁斷樁的預防是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從原材料及混凝土質量控制、混凝土灌注前控制及混凝土灌注中控制等方面入手,嚴格控制好每一步驟,方能保證鉆孔灌注樁的質量。
圖2 導管水密性試驗示意圖
圖3 導管水密性試驗
鉆孔灌注樁斷樁原因一般較復雜,處理之前首先要探明孔內情況,分析斷樁原因,以便有針對性地采取處理措施。處理灌注樁斷樁的措施很多,施工中應根據資源配置、安全便捷及地層情況等進行綜合考慮,合理選擇,不能隨意套取。施工過程中應對每一環(huán)節(jié)嚴格要求,對各種影響因素都必須詳細考慮,高度重視,有效且嚴格控制鉆孔灌注樁的施工質量,做到“事前預防到位、事中控制有效、事后處理規(guī)范”,避免發(fā)生斷樁事故的發(fā)生,以利于工程的順利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