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芳
(佛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中心,廣東 佛山 528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脊柱外科多見性病癥,約有15%患者需要依靠手術恢復,其術后恢復狀況與圍術期護理干預息息相關。當前臨床健康教育模式較為表淺,再加上護理人員工作量大,致使患者圍術期護理流于形式,護理效果不佳。路徑式多途徑健康教育包含健康教育與臨床路徑兩方面內(nèi)容,對患者機能恢復有顯著作用[1]。本院對3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并接受手術者行路徑式多途徑健康教育,現(xiàn)作如下匯報。
擇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本院接收的64例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展開研究。以分別抽樣法分別命名為對照組(n=32)和實驗組(n=32),對照組男性人數(shù)17例,女性15例;年齡臨界值43歲、69歲,均齡(55.3±3.1)歲;實驗組男性人數(shù)18例,女性14例;年齡臨界值42歲、65歲,均齡(54.9±2.6)歲。對兩組臨床一般資料進行獨立樣本檢測比較,P>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以常規(guī)健康教育實施護理,包括飲食護理、體位教育等。實驗組行路徑式多途徑健康教育:①術前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腰椎間盤病發(fā)原理,同時宣講疾病誘發(fā)因素,如劇烈咳嗽及腹壓升高等;腰姿不合適,當腰部呈屈位狀時,若有旋轉(zhuǎn)式外力可加重髓核突出,從而引起腰椎間盤突出;因患者長時間受疾病折磨,加之對手術不理解,擔心手術風險,易產(chǎn)生焦躁等心理,鑒于此,護理人員需向其明確手術方法及流程,介紹術中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同時邀請成功治療患友進行現(xiàn)場說教,消除其不良心理,進行手術配合的提升。術前一周對床上大小便進行鍛煉,防止因術后體位不當造成障礙,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鍛煉和盆底肌功能及膀胱功能訓練。②術后健康宣教。術后2~4h給予患者軸線翻身、側臥時背部墊枕、麻醉過后指導患者早期主動運動,如多做深呼吸、多飲溫開水、踝泵運動及雙下肢直腿抬高運動;術后2天需戴腰椎外固定支具轉(zhuǎn)移訓練,協(xié)助床邊坐或站立,指導正確起臥方法,留置尿管時,鉗夾尿管定時開放,行盆底肌功能及膀胱功能訓練;術后1d,以問卷形式了解患者進食愛好,以實施飲食教育。建議粗細搭配,待病情穩(wěn)定后可適量給予谷類和魚肉等食物;腰間盤突出癥患者多有腰肌肌力降低等表現(xiàn),其中最為明顯的則是伸肌肌力降低,因此護理人員需在康復過程中加強腰背肌訓練,增強腰椎平穩(wěn)性,以降低復發(fā)性。一周后對腰肌功能展開訓練,首先可采用飛燕式鍛煉方式,具體操作,患者保持俯臥位,兩手背后,緊縮雙肩,抬高頭部,保持2min后放下,反復50次,于3d后轉(zhuǎn)換為五點式,以平臥位保持,使用頭部與雙肘及雙足五點支持,屈伸髖關節(jié),抬高臀部,堅持5s放下,反復進行50次,3~4次/d[2]。③出院健康宣教。囑患者臥硬板床,并佩戴硬腰圍,以此加強腰部力量,穩(wěn)定脊柱;盡可能減少脊柱運動,若需要彎腰,可采取下蹲及彎膝等方式。術后半年內(nèi)禁止腰部負重及開展劇烈運動,以免再次受損;腰背肌鍛煉至少維持半年。針對留置導管者需加強排尿活動,建議多飲水,防止便秘;因患者長時間臥床休養(yǎng),活動受限,容易發(fā)生痰液瘀滯進而誘發(fā)肺炎,因此需及時實施咳痰、排痰等。
①對比兩組并發(fā)癥。包括泌尿系統(tǒng)感染、肺炎及便秘等。
②對兩組自護能力達標情況實施比較。自護能力主要有臥床、翻身、如廁模擬等?;颊咭罁?jù)要求完成以上動作,經(jīng)醫(yī)生與理療師進行評分,以85分為基準,85分以上為達標。
以SPSS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采取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t實施檢驗。宣教效果用率表示,以x2實施驗證,組間對比能否在統(tǒng)計學范疇可參照P<0.05。
宣教后,實驗組總并發(fā)癥率3.13%(1/32),對照組21.88%(7/32),相對于對照組,實驗組總并發(fā)癥率顯著較少x2=5.1429,具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實驗組自護能力達標情況與對照組相改善效果更為明顯,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表1 兩組自護能力達標情況分析(n;%)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腰椎間盤突出癥正以逐年升高走向發(fā)展,部分患者需依靠手術進行脊柱功能的恢復,但也有少數(shù)患者因病情嚴重導致終生殘疾。腰椎間盤突出癥圍術期護理在機體功能恢復中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并發(fā)癥3.13%相比于對照組21.88%顯著下降,提示路徑式多渠道健康教育擁有臨床路徑護理的時效性,堅持人性化護理原則,對并發(fā)癥發(fā)生時機與時間采取防治性干預,如術前健康宣教,減輕患者不良心理影響,提升其疾病認知;術后2~4h協(xié)助患者翻身,盡早實施踝泵運動及雙下肢直腿抬高運動,并且積極開展飲食教育、出院健康宣教及康復功能訓練等,促進機體機能盡快恢復[3]。本次研究中,實驗組自護能力達標情況較對照組顯著改善P<0.05,證實路徑式多途徑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的診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腰椎間盤突出癥圍術期護理應用路徑式多途徑健康教育效果較為理想,能夠減少圍術期并發(fā)癥,促使患者自護能力提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