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姣姣
在中國的陶瓷藝術史上,宜興紫砂可謂是其中靚麗的一朵奇葩。從明代正德年間紫砂壺誕生以來,走過了幾百年的歷史。在漫長的中華文明之中并不是歷史悠久的存在,然而宜興的紫砂藝人具有著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賦予了紫砂藝術無與倫比的魅力。從紫砂的創(chuàng)造者供春開始,代代相傳,薪火不斷,傳即時大彬,開創(chuàng)了紫砂藝術的巔峰時期,到后來的徐有泉、邵大亨、陳鳴遠、陳曼生等,都有經(jīng)典器型流傳于世。邵氏更是清代紫砂的執(zhí)牛耳者,大亨仿古、大亨掇只都是紫砂器型之中流傳甚廣的作品,對于后來的紫砂泰斗、布衣壺宗顧景舟有著深刻的影響。顧老在我們如今的紫砂藝人心目中,可謂是楷模和典范,其作品具有形態(tài)古樸典雅,造型雄健嚴謹,線條流暢和諧,大雅而深意無窮,散發(fā)濃郁的東方藝術特色,并且非常的實用稱手,各部位比例協(xié)調勻稱,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也是我們提倡生活藝術化理念的有力佐證。
我的這件紫砂作品《雙圈壺》,就是摹古顧老經(jīng)典的雙圈造型而來。作為紫砂壺的傳統(tǒng)壺形之一,最早的“雙圈壺”可追溯到清代的乾隆年間,在近代紫砂歷史上,顧老所制的“雙圈壺”可謂是最為經(jīng)典和影響力巨大。所謂“雙圈”,顧名思義就是帶有兩個圈形造型的紫砂壺,我的這件作品就是力求還原經(jīng)典,從而去探尋顧老紫砂藝術的精湛工藝和精神世界,也是向顧老致敬之意。此壺壺身設計就是提個簡單的柱形直筒形態(tài),用簡單的線條勾勒而成,簡潔之中呈現(xiàn)出挺拔姿態(tài),平底端莊穩(wěn)重,沉穩(wěn)有力,也非常的實用。三彎流壺嘴捏形精確、修長雋永,出水利索又便于控制,折形方把寬大樸質,呈耳形設計,端握特別舒適,壺嘴和壺把都是細長舒展,一張一弛之間和諧融洽,與身筒間距合適,空間感極強,給人以完美的視覺審美。壺肩的處理也是圓筒狀,上面的平嵌蓋嚴絲合縫,通轉流暢,氣密性非常好,過橋式蓋鈕設計表現(xiàn)了濃濃的江南水鄉(xiāng)神韻,把宜興的地域特點畫龍點睛的表現(xiàn)出來,再套以雙環(huán),上面細細的螺旋紋理一絲不茍,細致入微,充滿了韻律感,在喝茶品茗的時候,可以轉動把玩。從整體上來看此《雙圈壺》,其造型特征和氣韻表達可圈可點,工藝運用一氣呵成,在質樸大氣之中帶有靈動之感,讓人體會到其中一派悠然的散淡之意,和禪茶悟道時的心境可謂是相得益彰,不謀而合,讓人觀之回味無窮。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對稱的審美觀念和成雙的祝福之情總是相伴而來,所以對于中國工藝美術的發(fā)展也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同時,“好事成雙”的民間俗成也深深的嵌入我們的腦海之中。從說文解字的方面來看,“雙”字的本意就是兩只鳥,雙宿雙飛,充滿了喜悅和陪伴的溫暖之感。后來又引申出來許許多多的解讀,但是最原始的內涵情感一直沒變,“圈”本來也有團圓、圓滿之意。我的這件紫砂作品《雙圈壺》于是承襲經(jīng)典器型之規(guī)制,在紫砂工藝的運用方面精益求精,在比例的協(xié)調方面再三推敲,在氣韻的塑造方面一氣呵成。特別是雙圈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在喝茶過程中的把玩舒適,其實有著雙重的含義。雙圈環(huán)繞,珠圓玉滾,其聲沙沙作響,寓意好事成雙、雙壁輝映。同時也希望我創(chuàng)作此壺之情和愛壺之人能夠心有靈犀,雙雙滿意,這樣就能夠兩全齊美,充分展示出此壺的工藝之美和豐富內涵。
結語:在幾百年的紫砂歷史中,過去的宜興紫砂藝人們把中國傳統(tǒng)藝術都蘊含在紫砂的造型和內涵之中,現(xiàn)在的紫砂藝人則把現(xiàn)代化工業(yè)浪潮帶來的逆城市化的審美和情趣用紫砂藝術表現(xiàn)出來,深得壺友的喜愛和青睞?!半p圈壺”還有一段歷史,講的是紫砂泰斗顧景舟和國畫大師劉海粟惺惺相惜,用紫砂“雙圈壺”傳遞相互的敬仰和情誼,也可謂是雙壁合并,交相輝映,于是“雙圈壺”又多了一段傳奇的往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紫砂傳統(tǒng)器型的魅力之所在,也可以預測到紫砂的未來必將更加的欣欣向榮,演繹出更多的故事和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