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江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先生曾在《溯源話藝——談文人及書畫界與砂藝的集合》一文中這樣寫道:“到同治中業(yè)至光緒的數(shù)十年中……這個階段在文人與砂藝的結合史上繼續(xù)譜寫光彩的,要推梅調鼎與制壺家韻石的合作?!薄绊嵤本褪呛涡闹巯壬质?,別號“石林何氏”,號曼陀華館,清道光至同治年間的制壺名手,難得的是其還工書法篆刻。梅調鼎是書法大家,何心舟(韻石)是制壺高手,探討他們的合作,就要說到他們的玉成窯,玉成窯是由梅調鼎倡導并集任伯年、虛谷、徐三庚、周存伯等書畫、金石名家領銜,制壺名手何心舟、王東石等人合力創(chuàng)辦的文人紫砂窯口,其作品達到了文人紫砂的巔峰。
心舟石瓢是何心舟先生創(chuàng)制的經典壺形,與曼生石瓢和子冶石瓢不同,曼生石瓢是陳曼生設計,楊彭年制作,然后再由曼生銘刻;子冶石瓢是由瞿子冶設計、楊彭年制作,然后再由子冶銘刻。心舟石瓢卻是從設計、制作到書畫篆刻一氣呵成。顧景舟曾評價何心舟的作品“所有傳器,品式多樣,形制亦雅,最值得賞識的是壺上書法端秀,刀鐫利索;從鑒賞角度而言,制作技法雖不夠精致,造型結構卻別出心裁,一脫陳俗意趣。銘句、書法與壺身三者融合無間,堪稱‘曼生壺之后又一佳話?!边@是對何心舟先生集造型設計、壺藝制作、裝飾技法等多才多藝于一身的高度贊揚。
曼生在石瓢上銘文“不肥而堅,是以永年”,是對石瓢款型神韻的高度概括。而子冶石瓢將這句銘文的意蘊發(fā)揮到極致,壺身是清晰硬朗的三角形體,線條挺直。何心舟先生對石瓢的造型進行了一些改動,壺鈕不再是完全的三角形橋鈕,鈕中部稍顯平直,整體無銳利之處,卻不顯臃腫,多了份柔情,有飄逸、雅致之感,我們稱其為心舟石瓢。后來,陳光明先生創(chuàng)作了滿瓢,曲線柔和流暢,造型渾厚樸拙。顧景舟先生在此基礎上改良創(chuàng)制了景舟石瓢,景舟石瓢壺把上方與壺口平面多出了一個鈍角三角,加粗的壺嘴比滿瓢顯得更短。因而景舟石瓢在保留滿瓢飽滿穩(wěn)重的基礎上給人以一種蓄力的感覺。簡而言之,以第一視覺來略作區(qū)別就是子冶石瓢各個組成部分皆是硬朗的三角形,心舟石瓢特別是壺鈕做了較大的改變,視覺上較之圓潤些許,景舟石瓢是在滿瓢的基礎上改良,視覺上更加的圓潤飽滿。
本文所作“心舟石瓢”,是向何心舟先生的致敬之作,不是簡單的仿其形制,更是注入了作者自己的功力、理解、感情,有了自己的精、氣、神。這件致敬之作的成功,主要表現(xiàn)在泥料、造型、裝飾上。一、泥料。泥料的選擇是做壺的第一步,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步。泥料的色澤和質地,也是紫砂壺藝表現(xiàn)形式的一部分。這把“心舟石瓢”選擇了優(yōu)質的降坡泥,原礦因含段泥、紅泥、紫泥等諸多共生礦,練出來的紫砂泥中有較多的粗細顆粒,砂感豐富,樸實厚重,易于泡養(yǎng),有古韻古香,溫潤莊重之感,有古代留世作品的氣息和質感。二、造型。繼承了“心舟石瓢”的造型特點,壺體呈梯形,線條處理拿捏恰到好處,每個過度剛中有柔,張弛有度,有剛柔并濟之美。徐漢棠曾談及精品“石瓢”壺的特點,他認為應“造型簡練,古樸大方,端莊穩(wěn)重,剛韌有勁,敦實調和”,顯示出“神韻齊全,風度大氣,實用大方”。三、裝飾?!靶闹凼啊钡靡猿擅?,不僅因為其對子冶石瓢進行的造型創(chuàng)新,還有他的陶刻藝術。不管是古人還是現(xiàn)在,石瓢的裝飾主題,大多都為契合“不肥而堅,是以永年”的銘文,一般都會以竹或梅為題材,何心舟先生就以“竹”為題材裝飾心舟石瓢。這把致敬之作的陶刻技法最大程度了還原了心舟先生陶刻的特點,不拘泥于壺體的大小、字的橫豎形式,竹子伸展到蓋面上,詩文橫刻,畫面處理得當,加大空間感。竹,寧折不彎,是為正直;步步高升,是為奮進;外直中通,是為虛懷;素面朝天,是為內斂,其極具君子品性,是君子的象征。這把心舟石瓢配以詩文“水上脩篁碧玉枝,含煙浥露映漣漪。石床睡覺啼禽罷,正是清風到枕時?!痹娕c畫、裝飾與壺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總結,沉冥暗古,似若金鐵,致敬經典,傳承匠心。石瓢的經久不衰,離不開紫砂手藝人的代代傳承與突破創(chuàng)新。傳承是根基,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紫砂匠人當堅定匠人信念,牢記匠心使命,致力于紫砂壺藝的傳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