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賓
中西科技交流源遠流長。自西漢的“絲綢之路”始,中國的器物、技術傳入國外,西方物品也流入中國。宋元之際,中國的“四大發(fā)明”等重要科技知識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在這種相互交流過程中更多的是充當了傳播者的角色,這當然跟古代中國輝煌的科技與文化成就有關。然而,明清以降,中國的科技發(fā)展停滯不前,西方在經歷了“文藝復興”、科學革命等一系列變革之后,科技發(fā)展迅猛,逐漸形成了近現(xiàn)代科學體系,使得中國在科技方面遠遠落后于西方。自此,科技交流的天平傾向了西方,即開始了“西學東漸”。明清之際的科技交流形式主要是由西方傳教士到中國翻譯西書傳播科學知識,到了近現(xiàn)代,傳播又有了新的形式,科技期刊、留學生成了傳播新學的重要媒介,在中西近代科技交流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格致匯編》(The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是中國近代第一本科學期刊(圖1)。清光緒二年正月(1876年2月)創(chuàng)刊于上海,由英國人傅蘭雅(John Fryer,1839~1928)和中國科學家徐壽(1818~1884)編輯,1892年停刊,前后歷時16年,實際上出版了七年,共60冊,是一個以介紹科技知識為主要內容的通俗雜志?!陡裰聟R編》發(fā)行范圍頗廣。除了包括香港、臺灣在內國內70個多城市有代售點外,還遠銷新加坡和日本等地。《格致匯編》印刷精美,每期發(fā)行量至少3 000冊以上[1],并多次增補重印?!陡裰聟R編》主要刊登翻譯的文章,內容涉及各個學科,圖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得讀者喜愛,所以傳播甚廣,影響深遠。《格致匯編》雜志總共出版文章267篇,其中醫(yī)藥衛(wèi)生類文章39篇,占14.6%,比例僅次于工程技術類文章(23.2%)[2],是雜志最重要的版塊內容之一。主編傅蘭雅十分重視醫(yī)藥衛(wèi)生知識的傳播,在雜志發(fā)表相當數量該類文章,其中《化學衛(wèi)生論》是近代中國最早的生化和營養(yǎng)科學著作,其內容涉及人類生命活動各方面,對當時中國學術界產生過顯著影響,是中國近代生物化學和近代營養(yǎng)學濫觴[3]。徐壽、徐建寅父子也在雜志上撰寫發(fā)表過醫(yī)藥衛(wèi)生類文章?!陡裰聟R編》醫(yī)學類文章多取自英美著作和學術期刊,知識較為新穎前言。在傳播西方醫(yī)藥衛(wèi)生知識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圖1 《格致匯編》封面
舒高第(1844—1919),中國近代留學先驅之一。清末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翻譯員,著名科技翻譯家。1859年赴美國學習,先后在美國三所大學學習14年之久,最終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yī)學院畢業(yè)并獲得醫(yī)學博士,他是近代第一位在美國取得醫(yī)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舒高第畢業(yè)論文題目是肺結核(Phthisis),但他也長于耳科和眼科,曾經被西人譽為“東方最好的耳科和眼科醫(yī)生”。學習期間曾在美國的醫(yī)院實習過,學成之后,回到上海,最初從事診所醫(yī)療工作,幾年之后轉而從事教學與翻譯工作,但經常到教會醫(yī)院業(yè)余行醫(yī)[4]。舒高第在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工作長達34年,是翻譯館任職時間最長的翻譯人員。他共翻譯書籍23部,其中醫(yī)學是其主要翻譯門類。出版有《臨陣傷科捷要》《內科理法》《婦科》《產科》《西藥新書》《眼科》等書。他的這些醫(yī)學譯著傳播較廣,為近代西醫(yī)在中國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格致匯編》雜志文章可考的作者55人,其中西士23人,中國學者25人,舒高第為雜志的核心作者之一[2],他在雜志發(fā)文4篇,全為醫(yī)學類文章。分別是:《論脈》(1876年)、《論舌》(1877年)、《論脈》續(xù)(1877年)、《論呼吸氣》(1877年)。舒高第是《格致匯編》主編傅蘭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同事,他在雜志上發(fā)表這些醫(yī)學文章可能是受到傅蘭雅的邀請而作。這4篇文章都是在雜志創(chuàng)刊后的前兩年發(fā)表(1876、1877年),顯示出舒高第對《格致匯編》的支持。
舒高第在《格致匯編》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論脈》。該文主要論述如何識讀脈搏及脈搏的意義,討論了與脈搏相關的各種因素。比如年紀、性情、作息、運動與否、心思、寒暑、空氣壓力、疾病等。個體不同時期,幼年到壯年,壯年到老年的脈搏差別及男女脈搏差別。尤其詳細列舉從出生到3個月的嬰兒脈搏的最大值、最小值與平均值。并論述發(fā)病時脈搏可能異常,比如羊癲瘋病人可能每分鐘只有十幾次的脈搏,有的病脈搏超過兩百?!墩撁}》(續(xù))則進一步闡述脈搏與心血及心跳的關系,闡明脈搏診斷的科學原理。
這里的“脈”完全是西醫(yī)概念上的脈診,與中醫(yī)的“脈診”是截然不同的。19世紀70年代,西醫(yī)在中國還遠遠沒有普及,這些醫(yī)學知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舒高第1877年發(fā)表的《論舌》一文,該文先是論述舌頭的功能。然后討論舌頭外形、色澤、干濕等各種情況變化所對應的身體或疾病,是一篇教人如何根據舌頭進行診斷疾病的文章。也是西醫(yī)重要內容之一。
《論呼吸氣》是舒高第在《格致匯編》的最后一篇文章(圖2),也是最長的一文。全文約2 000字。該文描述了氣管與肺的構造,論述了呼吸的原理、作用。文章最大特點是包含大量詳細的科學數據。比如每分鐘呼吸次數,呼吸氣體的體積,對于不同個體,比如壯年男子、婦女兒童等單位時間內所需呼吸的空氣體積等數據都極為詳盡,是一篇典型的科學論文。文章介紹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以及呼吸之后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并認識到不同個體,不同身體狀況下,呼出的二氧化碳的比例變化。還指出肺中呼出氣體中水氣的含量。指出了呼吸是二氧化碳氣體和氧氣的交換。論述了人體呼吸次數的算法。并對西方聽診法進行了細致的描述,不同呼吸聲所對應的病癥。文章中一些科學名詞術語的運用與傳播值得重視,比如“炭養(yǎng)(二)氣”(CO2)、“養(yǎng)氣”(O2)都是中國最早的名詞科學術語。對中國近現(xiàn)代化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圖2 舒高第《論呼吸氣》首頁
上述文章都是譯文,《論舌》《論呼吸氣》兩文都注明了是“自西國內科書譯出”?!墩撁}》《論脈》(續(xù))雖然未注明文章出處,但注明了“舒高第口譯”,說明也是譯文。舒高第自小在美國學習,中文寫作水平可能不是很高,他在江南制造局翻譯館任口譯人員,他在《格致匯編》上發(fā)表的4篇文章中,3篇是口譯(筆譯者未署名,不詳)。中國近代科技翻譯多采取口譯加筆譯的方式,這實際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主要是因為口譯者中文書寫水平還不夠好。這種翻譯方式明顯存在不足,即筆譯人員與口譯者之間容易出現(xiàn)理解偏差,可能導致譯文偏離原文。但舒高第作為一位擁有醫(yī)學博士學位的翻譯家,他的專業(yè)知識可以彌補翻譯方面的不足。比如有學者認為《論呼吸氣》一文對“聞癥筒”聽法的精妙之處描寫非常傳神[5]。之所以如此,因為舒高第是呼吸方面的專家,其本人的醫(yī)學學位論文題目就是肺結核。
舒高第是我國第一個在美國取得醫(yī)學博士學位的人,回國之后致力于科學翻譯,主要是醫(yī)學翻譯工作。他在《格致匯編》上發(fā)表的醫(yī)學文章雖然只有4篇,但都是當時西方先進的醫(yī)學知識,《格致匯編》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科學期刊,其流播甚廣,因此,舒高第的醫(yī)學文章對于普及西方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理念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