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龍燈,獅子,我就想起:當我還是童年的時候,新年是怎樣的熱鬧和有趣。除了有新衣穿,有好東西吃,大人們都一改平時的嚴厲,變得特別的和顏悅色之外,最使孩子們高興的,是從正月初三到元宵節(jié)這一段時間,幾乎每天的白天都有耍獅子的,夜里有耍燈的,到我們鄉(xiāng)間,向那些祠堂或比較有錢的人家拜年,表演。這不但孩子們愛看,也是鄉(xiāng)間的人們一年僅有的娛樂。過了元宵節(jié),他們就又要忙起來了。
燈有馬燈、龍燈和船燈。最受人歡迎的自然是船燈。這是用各種彩色的花紙扎成的旱船,上面裝置了許多燈火,一個艄公在船頭,一個少年扮的艄婆在船尾,一邊搖船一邊唱,還有一個叫作“十班”的樂隊,吹簫拉琴的來配合。他們所唱的,自然不是什么高貴的名歌妙曲,但它樸素、詼諧,也間或帶點對于世態(tài)的嘲諷,在鄉(xiāng)下人聽來就覺得是蠻有味道了。
馬燈是屬于“中間”的一類,它沒有像船燈那樣受人歡迎,卻又比龍燈的號召力要大一點兒。龍燈也是用彩色的花紙扎成的,一個龍頭,一個龍尾,中間的身子照例是分為五節(jié)或七節(jié),用花布連接起來,就成了一條龍。耍法是由七人或九人各持一節(jié),作游龍飛舞之狀。這其實也很要一點兒本領(lǐng)的,因為每一節(jié)上面都點了火,一不小心,就會使紙扎的龍身化為灰燼,而且,動作必須整齊劃一,跟著龍頭走一條路,假如有誰想另走一條路線,就勢必使龍身扯成幾段。但它既無歌唱,又沒有什么特別的武藝,在鄉(xiāng)下人看來,總覺得不夠味道,除了愛熱鬧的孩子們之外,大人們是不大來看的,他們說:“有什么好看?那么舞幾下,和我們用鋤頭挖地差不多!”
這就大有瞧不起的意味了。耍龍燈所得的報酬也是特別少,那時照例是十幾個銅板就可以打發(fā)了。
耍獅子的是在白天來的。找一個廣場,在四周圍觀的人叢中,留出一片空地,就在那里表演起來。一陣鑼鼓敲過,出來一個戴著大紅臉面具的人和一個戴著猴子面具的人,大紅臉是滿面滑稽的笑容,猴子是一臉的俏皮相,他們輪流著戲弄那只獅子,打它,騎它,用好吃的東西逗它,卻又不讓它吃到……那獅子好像是十分的和善溫良,任他們擺布;然而,忽然間,它跳了起來,憤怒的向大紅臉和猴子追逐,那兩個欺軟怕硬的家伙,就驚惶地四處奔逃,走投無路了,最后只好跪在獅子面前,向它叩頭求饒。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他的一首《詠檻?yīng){》的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哈,你們能不能仍是這么大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