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鋼琴
摘?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2版)》指出:“教材是實現(xiàn)教學重要材料和載體”“教師應結合實際教學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边@就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依托,對教材進行調(diào)整、刪減、補充、替換,從而實現(xiàn)教材的靈活、創(chuàng)造、個性化組合,整合優(yōu)化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
關鍵詞:小學英語;整合策略
引言
由于我們一直使用的外研版教材,我就以此教材為例,談一談小學英語教材的整合策略。
一、調(diào)整順序,讓教材“順”起來
外研版小學英語教材體系各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聯(lián)系,整套教材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在具體的教學中,教材原有的編排有的地方顯得不太合理,甚至會影響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完全適應教學活動,更不能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教師應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在不影響語言知識銜接的情況下,根據(jù)教學需要對教材內(nèi)容的授課順序進行調(diào)整,使教材更好地適應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理解水平。
1.單元內(nèi)重組:在單元教學中,我習慣將二單元活動四Listen and say. Then sing and do the actions.提前,在每節(jié)新授課課前用flash的方式將歌曲重復播放,教師示范演唱給學生聽,讓學生對歌曲中的詞匯、句子從陌生到熟悉,再理解體會,我個人覺得對單元的整體教學有較理想的促進作用。
2.單元間重組:三年級下冊Module 1教學中,因為大小寫字母在三年級上冊已經(jīng)教學完畢的情況下,我將“Whats your favourite …?”句型進行了有效拓展,甚至將unit 2 教學內(nèi)容整合到unit 1 的教學中,效果非常好,沒有給學生帶來難度。因此,我們不妨大膽嘗試這個辦法,實踐證明方法可行有效。
3. 跨冊重組:字母教學是從三年級下冊才正式納入教材內(nèi)容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字母的認讀和書寫在小學生英語教學中特別重要,而且,先教學字母會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學科的學習不光是認讀、表演、還要書寫”,于是,我從三年級上冊開始,將字母教學納入課堂,讓學生在學習26個字母的同時,就基本掌握這些字母相對應的日常發(fā)音規(guī)律。并隨年級的提升,加入字母組合的語音教學,從而讓學生學會通過讀音記憶單詞。三年級下冊Module 7,unit2 單詞“warm,hot,sunny,cool,windy,cold,rain,snow,”教學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特意將四年級下冊Module 4,unit2“圖標”呈現(xiàn)出來,在游戲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看圖標描述今天的天氣,教學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二、拓展資源,讓教材“寬”起來
小學英語的教材內(nèi)容往往圍繞主題展開,但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能有效服務于教學目標的課程資源不可能完全收入教材。教材編寫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彈性和伸縮性,教師可以在遵循教材內(nèi)容完整性的原則和教材內(nèi)容系統(tǒng)化的基礎上,補充更合適的課程資源,以使教材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1. 動手體驗:新課程標準注重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性,小學生大都喜歡動手體驗,根據(jù)學生的愛好和特長,調(diào)動學生動手的積極性,充分挖掘?qū)W生自身的學習資源。例如,三年級上冊Module4教學中,課前準備時,我要求同學們使用紅黃藍綠黑這幾種顏色畫一幅畫,鞏固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使用自己的畫進行說話練習,“Its a bird/desk/chair.”“Its green/blue/yellow.”學生非常感興趣,教學效果很好。Module 6 Unit1 Happy birthday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為自己的好朋友準備一張生日卡片,并在卡片上寫上“Happy birthday to you!”。第二天上課時,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制作的生日賀卡贈給好友,在這些卡片上都用漂亮的英文表達了美好的祝福。學生在活動中不但收獲了英語知識,還提高了動手能力,重要的是體驗到了學習英語的快樂。
2. 角色扮演:將教材中提供的很多內(nèi)容可以改編成小活動、課本劇,豐富擴充主題的內(nèi)容,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學習語言,感受文化,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體會英語的真實交際運用。例如,四年級上冊Module4,Unit 2 How much is it? 活動1角色扮演時,教材提供的情境雖然有點小幽默,但是對話內(nèi)容有些枯燥,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運用。有學生就提出:“太貴了”怎么說呀?于是我將 “It's too expensive”板書出來,讓學生讀一讀,雖然不做要求,但也會給學生一點印象。活動2分組表演活動中,我嘗試著將對話內(nèi)容進行了擴充,讓學生扮演超市導購員,同學們購物需求是不同,同時傳授生活中的常用語“I like it. I dont like this cap. I want this bag. Ill take this T-shirt. Heres the money.”等句子。這樣的角色扮演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很感興趣。
三、改頭換面,讓教材“活”起來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教材資源的選擇使用往往存在兩難:一方面,課本材料有很強的典型性,不用可惜;另一方面,課本材料又有一定的局限性,用之無味。對教材中的課程資源改頭換面,注重材料的新穎性、實用性,是走出這種兩難境地的最佳方法。
1.適量刪減教材內(nèi)容和活動。教材編寫往往具有時代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教材內(nèi)容顯得滯后,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現(xiàn)狀,對學生來說,顯得陌生而又遙遠,并且不利于實際教學。教師在保持教材內(nèi)容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的基礎上,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教材的內(nèi)容作適量的刪減,而不必把教材中所有的版塊都教完,也沒有必要把所有的任務都做完,比如:簡化零散的Say and guess,Do and say,對于一些與學生年齡特點不符,過分幼稚的活動可以做一定的取舍。
2.合理替換教材內(nèi)容和活動。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教材中的課程資源會有一些內(nèi)容和活動不適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實際教學中也會遇到教學內(nèi)容和活動與不相吻合的情況。教師要根據(jù)教學需要,對教材中不太合適的內(nèi)容和活動進行替換,以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例如,三年級下冊Mdule9 Unit1,本課講述六一兒童節(jié)這天,孩子們各自的禮品,涉及的主要詞匯是“sweater,bed,about,animal,sport,dress,coat,T-shirt”以及要學習使用“Have you got…? Yes,I have. / No,I havent. Ive got a …”句型。在完成活動4.Practise的時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遭遇了這樣的尷尬:“Have you got…?”女生可以回答Yes,I have. 但如果問的是男生,那便是多此一舉。于是,我將dress進行了替換或增加trousers,shirt,shoes.因此,我個人認為合理替換教材內(nèi)容和活動是可行的
《義務教育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了小學英語教學教材使用的基本理念——既要合理利用已有的課程資源,更要積極開發(fā)新的課程資源。教師對教材的具體運用沒有必要遵循固定不變的格式,只要我們根據(jù)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從而靈活地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和課堂教學方式,或增刪,或整合,或調(diào)整,拓寬課程的內(nèi)涵和外延,就一定能激發(fā)學生學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