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電影《費城故事》時,關注點主要在其中與法律有關的劇情上,比如律師在庭審前的準備工作、法庭上交叉詢問時律師的詢問技巧等,對影片中有關艾滋病的信息基本上無感。不過,最近讀完蘭迪·希爾茨的《世紀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一書后,《費城故事》影片中那些以往未曾注意過的情節(jié),如艾滋病患者的癥狀,尤其是周圍人對疫病患者避之唯恐不及的態(tài)度,卻一下子變得清晰鮮活,具有了特別的意義。
比如,當老板與湯姆·漢克斯飾演的艾滋病患者安迪握手時,注意到他額頭上的紫色斑點。也正因此,一幫法律界的“大佬”們,才以構(gòu)陷的方式解雇了安迪,而這個學名叫“卡西波肉瘤”的斑點,即是艾滋病的病灶。隨著劇情的深入,安迪變得越來越瘦,也越來越虛弱,竟至在法庭上暈倒。安迪入院后,醫(yī)生告誡其家屬,安迪已經(jīng)有一只眼睛失明。處于彌留之際的安迪,呼吸功能衰竭,而與這些癥狀相關的“瘦身病”“肺囊蟲肺炎”等,都符合艾滋病暴發(fā)之初醫(yī)學界對該類病人的認知。
影片中,由于艾滋病本身的傳染性及不可治愈性,使得人們談艾色變,恐慌情緒四處蔓延。安迪在醫(yī)院里打電話,當其他患者看到他脖子后面的紫斑時,眼神中流露出來的是一種警惕和嫌惡。安迪尋求另一位律師的幫助,當他說到自己是因為艾滋病被解雇時,律師開始不安地看與安迪握過的手,緊張地注視著安迪坐過的椅子,以及安迪放過帽子的地方。在法庭質(zhì)證階段,律師直指安迪的老板,認為他之所以解雇安迪,并非突然發(fā)現(xiàn)安迪不能勝任工作,而是擔心被傳染。當時,這種對無藥可救且極具傳染性的不治之癥的恐慌,屬于多數(shù)人自然和正常的反應。
不過,人們在對待由于不同原因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攜帶者的態(tài)度上,也表現(xiàn)出一種細微的但能讓人感受得到的差別。
在法庭上,安迪的一位女同事作證,老板知道她患有艾滋病。在看著她的時候,雖然也是一種異樣的眼神,但并沒有解雇她,因為她是在生產(chǎn)時因輸血而感染的,遭逢這種不幸會引起人們的同情。而安迪是一名同性戀,在普通人眼里,他就是怪物,對于這類艾滋病患者,人們認為他們是咎由自取,他們應該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羞恥。
《世紀的哭泣》一書中,記錄了一名宗教激進主義牧師進行有關艾滋病話題的電視辯論前引述的《圣經(jīng)》的一段話:“如果你違反道德原則、健康法則和衛(wèi)生法規(guī),你就會自食其果。你不能不敬上帝,然后還指望逃脫懲罰。”這段話頗能代表社會大眾對同性戀艾滋病患者的看法和態(tài)度?;蛟S正因為這樣,艾滋病這場當時在美國已經(jīng)流行的疫情,既得不到媒體的關注,也未引起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
影片中,安迪在法庭上坦承他可能是在1984年或1985年感染的,當時這種疫病在美國已經(jīng)蔓延了五年左右的時間,但絕大多數(shù)人不以為意,從州政府到聯(lián)邦政府對此幾乎無所作為。正如《世紀的哭泣》一書所說,“艾滋病危險剛剛降臨時,所有機構(gòu)——醫(yī)療、公共衛(wèi)生、聯(lián)邦及私人科研機構(gòu)、大眾傳媒,以及同性戀團體的領袖——都沒有采取應有的措施。艾滋病在美國流行的第一個五年,是一個全民皆輸?shù)木置?,其背后是無謂的死亡?!?/p>
就在人們認為“正經(jīng)人”不可能得這種病的時候,1985年夏天,爆出了好萊塢影星洛克·哈德森罹患艾滋病去世的消息。美國人的注意力終于集中到這個致命的威脅上,最終促使政府將由艾滋病引發(fā)的公共健康問題視為“頭等大事”。哈德森的離世警醒了許多人,人們逐漸認識到,當疫情來臨時,誰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人與人之間唯有真誠地合作,才可能戰(zhàn)勝疾病這個人類共同的敵人。
《世紀的哭泣》書中寫道,“有了現(xiàn)代化的道路和飛機,地球上沒有哪個地方會遙不可及;也沒有哪種疾病會像從前那樣,找不到散播到地球各個角落的途徑,只能在某個遙遠的人群中流連幾個世紀不為人知?!比祟惿鐣l(fā)展至今,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緊密的命運共同體,預防疾病既需要人們保持適當?shù)摹吧缃痪嚯x”,又要在心靈與科學上敞開合作的大門。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打贏與疫病的戰(zhàn)爭。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