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會嬌 邊雷
【摘要】心主血脈,心主神明。失眠屬心神病變,病位主要在心,病機不外乎虛實兩方面,治療當以調理營衛(wèi)陰陽為主。本文以心為切入點,探索心與失眠的關系,以期對失眠的治療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失眠;心;陰陽
【中圖分類號】R25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5..02
失眠是指患者的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足導致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常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睡眠維持障礙、早醒、記憶力及注意力下降等。據(jù)研究顯示,成人符合失眠癥的診斷標準者在10%~15%[1],且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失眠不僅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還會產生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
失眠病因多樣,外界環(huán)境如噪音、光線等消除干擾則失眠可愈;軀體疾病如頸椎病、腰椎病、咳嗽等需求本溯源治療原發(fā)病癥;而原發(fā)性失眠,則需根據(jù)患者自身體質結合辨證施治中藥、針灸、推拿、耳針等都有很好的療效。對于長期失眠而導致的抑郁、焦慮患者,則需適當心理疏導,防微杜漸。
1 祖國醫(yī)學對失眠的認識
祖國醫(yī)學將失眠癥列屬不寐范疇[2],早在《黃帝內經》就有“不得臥”、“目不瞑”,失眠病名首見于《外臺秘要》。在病因病機上,《靈樞·大惑論》曰:“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指出陽不入陰為發(fā)病之根本。
在治療上,《內經》十三方之半夏秫米湯為古今治失眠第一方,《靈樞·邪客》曰:“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敝委焺t“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起效立竿見影,所用方劑便為半夏秫米湯:“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fā)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毙Ч梢姟按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庇纱丝芍?,失眠的主要病因是營衛(wèi)陰陽失和,故治療應調和營衛(wèi),交通陰陽為主。
此方歷久彌新,經后世醫(yī)家靈活加減運用,日趨成熟。《外臺秘要》半夏茯苓湯,主治“瘥復虛煩不得眠”;《備急千金要方》瀉熱半夏千里流水湯主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溫病條辨》半夏湯主治“溫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徹夜不寐”等等,后世醫(yī)家以《黃帝內經》為基礎,對此不斷繼承和發(fā)揚,使其方劑組成、辨治病癥得到傳承和豐富,諸多優(yōu)秀醫(yī)家在各自臨證實踐中將其反復驗證,使其理法方藥得以流傳于后世。
1.1? 肝火擾心
《景岳全書·郁證》“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因此,七情所傷,為致病內因,直接傷及臟腑,情志失調皆可影響到心神。肝郁日久,入里化熱,肝火擾心,而致失眠。
1.2? 痰熱擾心
《素問·逆調論篇》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對此病機,《醫(yī)燈續(xù)焰》卷十八(補遺)解釋為“痰飲停中,煩惑不合目者”??梢?,食飲內停,久而化熱,亦可發(fā)為失眠。
1.3? 心脾兩虛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心脾虛則血虛,《景岳全書·不寐》“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彼紤]、勞倦傷及心脾,致氣虛精陷,發(fā)為怔忡、驚悸、不寐等。
1.4? 心腎不交
腎水虧虛,不能上濟于心,心火熾盛,不能下交于腎。心腎不交,導致陰陽不調,也會發(fā)為失眠。
1.5? 心膽氣虛
心虛則神不內守,膽虛則少陽之氣失于升發(fā),決斷無權,氣機失和,痰濁內生,神明則亂,故易驚,易亂,不寐?!度蚍健分袦啬憸?,主要治療膽虛寒證,癥見“眩厥足痿,指不能搖,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虛勞煩擾,因驚膽懾,奔氣在胸,喘滿浮腫,不睡”。
2 現(xiàn)代醫(yī)學對失眠的認識
中國睡眠研究會2017年公布的《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推薦使用的西藥主要包括苯二氮卓類、非苯二氮卓類、褪黑素受體激動劑、鎮(zhèn)靜性質的抗抑郁劑,現(xiàn)在臨床上已被廣泛接受。但其帶來的副作用如戒斷反應、依賴性等亦不容忽視[3]。中醫(yī)治療具有綠色、環(huán)保、無副作用等優(yōu)勢,在失眠的治療上更易被人們接受。
3 從心論治失眠的理論依據(jù)
3.1? 心主神明
《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薄端貑枴ば魑鍤馄芬嘤校骸拔迮K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倍缄U述了心主神明,而《景岳全書·卷十八·不寐》記載:“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可見心神與睡眠的關系密不可分。
3.2? 心主血脈
由《素問·五臟生成篇》:“諸血者,皆屬于心”及《素問·痿論》:“心主身之血脈”可知心與血脈密切相關,《景岳全書·不寐》“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薄渡蚴献鹕鷷げ幻隆贰绑@恐傷神,心虛不安。”心血不足則心神不安而不寐,治療中要十分重視心在睡眠中的關鍵地位。這與中醫(yī)內科學中辨治不寐“辯證首分虛實”,虛證多數(shù)陰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實證為邪熱擾心,神不守舍理論不謀而合,故人之寤寐,由心神主控,以氣血陰陽為基礎。
3.3? 小結
總而言之,不論從辨證上還是治療上,對失眠的診治都離不開心的重要地位,精神調攝和睡眠衛(wèi)生都具有積極的預防意義。《丹溪心法·驚悸怔忡》所講“所謂扶虛,不過調養(yǎng)心血,和平心氣已”,其目的就是恢復人體的陰陽氣血的生理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4 討 論
隨著生活、工作、學習壓力的增加,失眠已然成為當代社會的熱點問題,而隨之帶來的抑郁、焦慮等相關問題也不容忽視。中醫(yī)認為失眠為情志所傷、病后、體虛、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調等引起的臟腑機能紊亂,氣血陰陽失調,進而導致陽不入陰,發(fā)為本病。本文從心論治失眠,以求調控心神,調和陰陽。
參考文獻
[1] ROTH T,COULOUVRAT C,HAJAK G,et al.Prevalence and perceived health associated with insomnia based on DSM-IV-TR,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tenth revision;and 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second edition criteria:results from the America Insomnia Survey[J].Biol Psychiatry,2011,69(6):592-600.
[2] 周仲英.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46.
[3] 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課題心理疾患防治研究與示范項目研究課題組,汪衛(wèi)東,李? ?濤,閆? ?雪,呂學玉.基于個體化的失眠癥中醫(yī)臨床實踐指南[J].世界睡眠醫(yī)學雜志,2016,3(02):6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