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四年級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告訴我們一定的道理,表現(xiàn)了王戎細致的觀察以及小年紀大智慧的人物特點。本文從解讀、品讀、誦讀這幾個方面分別分析了這篇小古文的文意、寫作手法、韻律之美,同時為古文教學實踐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王戎不取道旁李 文本解讀 教學建議
一、解讀,與故事初相識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出自《世說新語·雅量》?!妒勒f新語》的語言精練含蓄,簡短幾個字,就將人物形象生動刻畫出來,有躍然紙上之感。統(tǒng)編版教材所選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第八單元第25課。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有一條是了解故事情節(jié),感受人物形象。本課的選擇與單元學習目標緊緊貼合,為學生學習如何了解故事情節(jié),表現(xiàn)人物形象提供好的范本。
“王戎七歲,嘗與眾小兒游”——點明故事的起因?!墩f文解字》中將“游”解釋為“旌旗之流也”,此為其本義,后來,這個字又有了“從容地行走”這一義項。在本文中我們將其理解為“玩?!?。這句話是說王戎七歲時,曾經(jīng)和很多孩子一起玩耍。從“游”字我們可以想象孩子們從容玩耍的場景,或打鬧、或嬉戲,我們仿佛也能聽到這些孩童快樂的笑聲,看到他們歡快奔跑的場景。正是孩子們閑散快樂的“游”,才會發(fā)現(xiàn)“道邊李樹多子”這一現(xiàn)象,也為文章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做好鋪墊。
“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突然發(fā)現(xiàn)路邊李子樹果實累累,壓彎了樹枝,于是駐足停下,折枝嘗果。這里“折”讀“zhe”,二聲,意為彎曲。李子形如櫻桃,表皮呈紫色,味道鮮美。當孩子們游玩到又渴又累時,忽見枝頭紫瑩瑩的李子掛滿枝頭,一定垂涎欲滴了,于是孩子們便想摘下樹枝上的果子來吃。
“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競”原寫為“兢”,這是個會意字,本義為“爭競…‘角逐”“比賽”。在這里理解為“爭著,搶著”。這句話理解為“孩子們都爭著搶著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動?!边@兩句話,分別有一個明顯的對比。一邊是孩子們邊搶邊跑,此為動。孩子們想要吃到誘人的李子,這符合孩子天真單純的品性。與這群孩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故事的主人公王戎。他站在一旁不動,此為靜。人物行為上的動靜造成了強烈反差,引導讀者思考不動的緣由。此時,故事的情節(jié)也出現(xiàn)了變化和波折,讓我們一探“唯戎不動”的緣由吧!
“人問之,答日‘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路人看到反差極大的這一幕,一定心生好奇,于是產(chǎn)生了想問問這個孩童的想法。這里有兩個代詞,一個是人稱代詞“之”,另一個為近指代詞“此”。前一個代指王戎,后一個則指李子樹。故事讀到這里,讀者才恍然大悟,豁然開朗。七歲孩童的話可信嗎?路人也懷疑,于是便又有了下文的環(huán)節(jié),故事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推進發(fā)展,讀者也跟著文字信息一路讀下去,探究故事結局,李子是苦是甜,七歲小兒的話可信與否,嘗了才知道,一起往下看!
“取之,信然”——從文言語法來看,這句話中又一次出現(xiàn)稱謂的省略和一個代詞,可理解為“(人)取之,信然”。代詞“之”代指李子,“然”指“認為……是對的。”故事的結局是人們認同了王戎的看法。故事到此結束,但是讀者仍然意猶未盡,讀者不禁要想,后來人們是怎樣評價王戎的呢?故事最后進行了留白,為讀者留下想象空間。
二、品讀,與故事再相知
學習文言文,僅僅解讀文字表層意思還不夠,還要深入到文字的內(nèi)里,感悟人物品質、體悟文章寫法、浸潤傳統(tǒng)文化?!锻跞植蝗〉琅岳睢愤@篇課文為第八單元首篇課文,本單元設立了三個目標:了解故事情節(jié),感受人物形象;簡要復述課文,注意順序和詳略;寫一件事,能寫出自己的感受。圍繞目標,對于這篇小古文的理解,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品讀。首先品讀人物品質及特點,其次著重從寫法上來考慮。我們除感受王戎聰明,觀察力強的性格特點外,還可以關注小古文的寫法。我們可以向古人學寫法。這篇小古文,有詳有略,還有留白以供人們思考。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時,可以通過高質量的提問以及有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引導學生關注古文在表現(xiàn)人物性格上的巧妙寫法。好的文章不一定要華美的辭藻,更重要的是詳略和細節(jié)的安排。
首先,寫好人物,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選擇一處典型事例即可。《王戎不取道旁李》將幼年時王戎不嘗路邊李的事說明白了,說清楚了,人物早慧的性格特點自然顯現(xiàn)了出來。其次,寫人物,要懂得運用對比映襯的手法。在這篇小古文中,王戎與眾小孩形成鮮明對比。眾小孩你搶我奪,王戎靜立不動。兩大差別,映襯凸顯人物的聰明睿智。最后,通過故事反映人物性格特點的文章要注意情節(jié)的波折。好的故事不是什么都說,而是要有留白。這個故事為讀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想象事后眾小兒和大人們對王戎的評價等。文字的留白助益故事的藝術性和可讀性。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如圖所示,在故事情節(jié)的緩緩推進中,可見人物性格的顯現(xiàn)。
三、誦讀,感知故事內(nèi)涵美
古人讀書有法,大聲朗讀是較佳的方法。古人寫文無須標點,讀者讀來別有味道。文言古文,要注意讀出味道來。我們發(fā)現(xiàn)在統(tǒng)編版教材《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課文中,一些難讀的字音編者已將拼音標注其中,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讀準字音,讀通文言句子已不是大的問題,那么這幾行簡簡單單的字又有什么可讀性呢?通過研讀教材,我發(fā)現(xiàn),在這篇文言小古文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讀準節(jié)奏,初感韻律之美
古文原本沒有標點,為了符合現(xiàn)代人的書面語規(guī)范,人們根據(jù)其意思為文言斷句,為其加上標點符號。在誦讀時,要注意節(jié)奏和停頓。文章停頓可這樣劃分: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日:“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比≈湃?。
在這部分的朗讀中,教師可先請學生試著讀一讀,試著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畫出停頓部分,再與同桌交流讀,讀后展示,然后大家一起討論最佳的停頓方法,最后全班齊讀,注意讀出文言文的韻味來。
2.讀好對話,再感人物之美
人物的對話需是有問有答,原文中省略了人們問話的內(nèi)容,詳細描寫了王戎的回話。在朗讀時,我們可以發(fā)揮合理的想象,對人們的問話部分加上合適的提示語,補全問話內(nèi)容。同時,我們也可以考慮為王戎的答話加上提示語??筛臑椋喝藵M腹狐疑問日:“小兒何以見得?”戎笑答日:“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蓖ㄟ^這樣的添加,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王戎的聰明才智,同時感受古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
3.讀出情感,深化自主感悟
再讀時,要注意加入自己對人物的理解。王戎幼時聰明睿智,孩子們對這樣一個人自然是充滿了敬佩和喜愛之情。讀時,要加上自己對人物的理解,自己對故事的喜愛之情去誦讀。誦讀不僅是讀給自己聽,還可以讀給同桌聽。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孩子們對王戎這一人物的認識和理解也可以是多樣,你可以說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可以說他是一個老成的孩子,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善于觀察的人,通過學生的自主理解,去感悟人物身上發(fā)光的特點,加上自己的感情,不斷深化自己的理解,將自己的理解大聲誦讀出來,讀著讀著,孩子們便愛上了王戎,了解了王戎,也開始反觀自己,是否也可以如同王戎一樣,做一個善于觀察和思考的孩子呢?在誦讀中,學生的情感被熏陶了,領悟也提升了。
【參考文獻】
[1]林曉曉.一傾蓋如故,與君初相識——小古文《司馬光》教學建議[J]課外語文,2019(18).
[2]陸小紅.打造小學古文高效課堂策略探究U].讀與寫,2018(7).
[3]朱煜.小學古文教學流程與策略初探[J].語文教學通訊,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