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金鎰
摘要:隨著國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逐漸深入,農民的收入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國內的某些試點地區(qū)基于“三變”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如火如荼,逐漸形成頗具形態(tài)的集體資產管理新模式,并將“還權賦能”作為指導原則,形成的制度將產權明晰、流轉通暢。文章主要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進行簡要的分析與總結。
關鍵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民收入;影響
土地在世界范圍內皆屬于重要的資產,而對于農村的貧困居民而言,這是最為寶貴的資產。可是,一部分的發(fā)展中國家中農民的土地權利無法實現(xiàn)自由流轉以及轉讓,這是因為實際國情的不確定性因素以及國家法律的規(guī)制,進而致使土地自身市場價值極低。在國內,農村土地制度與農民的直接利益息息相關,與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關系密切,與國家的長治久安有著直接聯(lián)系,農村土地制度的關鍵點為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有必要對此進行必要的研究。
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由于農村集體資產產權不明晰以及權責不確定等問題,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基礎受到干擾,使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受到威脅,所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大勢所趨。
現(xiàn)階段,農村中的剩余勞動力日益轉移至非農業(yè)生產活動,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越來越低。土地承包權保持不變,而農民利用轉讓等形式,使土地的經營權流轉,這樣就使農村的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也促進農村土地適度規(guī)模經營。在農村,專業(yè)大戶以及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在實際農業(yè)經營中有著更大優(yōu)勢,對擴大土地經營規(guī)模有著更為強烈的實際需要。為推行新型經營主體的進步,一部分地方政府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市場正規(guī)化,同時落實農民土地股份合作若干項土地產權制度的創(chuàng)新,使農村土地與資本以及勞動力要素配置方式出現(xiàn)變化,農民收入提高。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保證農民屬于土地產權的主體,擁有土地使用權,要保證農民具備明確的土地產權。在明確產權的前提下,形成規(guī)范化的土地流轉市場,形成專業(yè)的流轉機制,使土地實現(xiàn)正常有序流轉。需要基于土地流轉,構建農業(yè)經營新主體,積極推動土地適度規(guī)模經營。在改革過程中,要保證農民的基本利益與福祉。要使農民擁有以土地使用產權入股的方式成立農民土地合作社的權利,將農民土地合作社當作主要的組織形式情況下,要保障農民承包經營權。保證農民土地合作社擁有土地使用產權證,并在此基礎上保證正規(guī)開展抵押融資活動,促進土地使用活力。
近幾年,我國經濟發(fā)展愈加穩(wěn)定,政府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也越來越重視,在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順利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文件中,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力度與落實決心進行表述,希望形成農村新的經濟體制,使農民的有關權利得到保護,使農村的經營制度越來越完善,使農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發(fā)展農業(yè)現(xiàn)代化,要持續(xù)貫徹落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創(chuàng)新改革,保證集體經濟的壯大,使農村居民擁有收益分配權利。
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高農戶財產性收入,這種情況下,農民經濟同社會身份分離,同時能夠確保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更加徹底。關于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可以使城鄉(xiāng)要素平等交換關系日益成熟,使農村集體經濟發(fā)展變得更加穩(wěn)定。關于股權監(jiān)管重要基準的明確,使成員利益分紅提升。在不斷落實改革過程中,要結合市場交易機制。關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使產權流轉與市場化交易更加規(guī)范能夠使農民收入提高,使農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改革能夠保證集體資產占有、使用、收益、分配關系更加清楚明確,可以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的發(fā)展質量,使農村居民的權利得到保障,維護農戶的正常利益,使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增加。農民屬于村集體成員,農村中的集體成員存在承包土地的權利,而且能夠擁有獲得政府扶貧資金的權利,改革有必要對農民的切身利益進行考量,需要保證其權利的充分授予。
改革使產權明晰,這樣能夠使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得到認可與保護,并保障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收益權,通過對集體經濟股份合作模式的進一步落實與推廣,使農民更加清楚自身所有權,使農民投入改革的主動性得到激發(fā),并結合市場運營機制,使農村生產要素具有活力,使農村更加繁榮穩(wěn)定,農民收入增加。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機制
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涵蓋家庭經營性收入與財產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現(xiàn)階段改革中,轉移性收入的影響不大。在針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機制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其的確能夠使農民收入增加。
關于財產性收入,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使農村不同的生產要素得到盤活,保證農村三資確權到個體,使農戶的基本權益得到保障,在實際生產生活中,大部分農村集體將集體土地等自然資源性資產若干可經營性資產的使用權,基于規(guī)范的協(xié)議進行投資,并入股合作社以及集體種養(yǎng)殖企業(yè)若干類型的集體經濟新型組織,并留有相應的股份權利,使集體資產的利用效率提升,同時保證農民收入水平提高,進而保證農民收入結構的優(yōu)化,保證了農民的切實福祉。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逐漸出現(xiàn)與完善,農戶能利用自身的土地以及房產等進行入股,并保證自身的利益不削弱,通過入股集體經濟以及合作社等主體,取得一定保底收入與分紅,一些鄉(xiāng)鎮(zhèn)村集體將土地等資源作為資本投資,保證農民取得一定的投資效益,并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分配,使村民的利益得到保障,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增加。
關于工資性收入,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農民把土地作為資產,這樣就能夠入股合作社。在實現(xiàn)土地流轉之后,農民不僅掙脫傳統(tǒng)的土地禁錮,得到了一定的租金收入以及工資性收入。使農村的勞動力轉移,因為合作社以及相關企業(yè)的入駐,使農村地區(qū)的就業(yè)機會增加,減少了農民外出務工的成本,能在當?shù)鼐蜆I(yè),這種環(huán)境下能夠吸引很多的農民就業(yè),使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增加。
關于經營性收入,因為改革的深入實行,農村有著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農民能夠在集體經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經營餐廳以及便利店等,使農民家庭收入增加,使農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農村有著天然的風景優(yōu)勢,可以形成旅游度假村,這樣農民能夠經營小吃街等,取得景區(qū)之內零售店的經營權,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而且一些農民在農村旅游景區(qū)之中居住,并未將房屋等相關資產投資入股,這種情況下,農民能夠經營家庭農家樂使農民的經營性收入水平提升。
三、政策建議
通過上文簡要分析,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一定的了解,證實改革能夠使農民收入提高,在此有必要提出分析之后的政策建議。要保證改革時政府主導逐漸變?yōu)閰⑴c式的改革模式,這樣能夠使農民權益得到全面的保障,深入改革的目標就是保證農村的發(fā)展,推動農村的進步,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需要地方政府同農民合作,使其作用充分發(fā)揮,保證使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主動參與改革,明確改革的優(yōu)勢作用,支持改革。利用賦權于民,深入貫徹農戶在改革時的關鍵地位,改革的過程中注重對農民相關方面的培訓,使農民能夠在改革中主動抓住機會,參與改革,使農民的生產潛力提升,使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全面保障。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證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長久進步,需要抓住改革時機,并對產權關系進行明確,對農村集體經濟新主體進行合理建設,使農村經濟發(fā)展符合市場規(guī)律,政府需要出臺相關優(yōu)惠政策,使農民的參與感更加強烈,可以將鄉(xiāng)鎮(zhèn)集體作為單位,對資源進行整合,使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與市場接洽。
四、結語
通過土地產權體系的調整,產權制度權能的完善,對農村土地資源配置的優(yōu)化,使農民收入水平提高。為保證改革的質量,要對集體資產所有權的最終歸屬進行科學的詳盡明確,要及時對集體資產產權主體缺位的情況進行處理,形成專業(yè)的股份經濟合作社,使農民的權利得到維護,使其關于集體資產的控制權不削弱,保證農戶財產性收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胡小全,胡黔,李泓庭,韓建瓊,楊光華,曾娜娜.關于城郊結合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探索——以遵義市紅花崗區(qū)為例[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8(23).
[2]郭曉鳴,虞洪,周小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主要問題與對策選擇[J].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2017(04).
[3]農業(yè)部經管司課題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幾個重要問題的地方實踐[N].中國經濟時報,2016-03-18.
[4]張文律.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三分三改”的溫州樣本[J].農村經濟,2015(06).
[5]廖少蘭,毛必田,楊高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yè),2015(09).
[6]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研究”課題組,張曉山.關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幾個理論與政策問題[J].中國農村經濟,2015(02).
[7]農業(yè)部經管司課題組,黃延信.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農村經營管理,2015(01).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抓喜秀龍鎮(zhèn)農技農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