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婷
【摘 要】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和認知現(xiàn)象,隱喻在日常語言中被頻繁使用,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隱喻的方式不盡相同。本文以身體部位“心”和“手”為例,利用認知語言學理論,結合實例將漢德兩種語言進行了對比研究,分析了在兩種語言中對同一身體部位隱喻的對應性及差異,同時也對產生差異的原因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隱喻;人體部位;心;手
中圖分類號:H33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224-01
隱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使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①一書中,美國語言學家萊考夫和約翰遜指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文學修辭手段,更根植于我們的思維,是人們對待客觀世界的認知方式,了解世界的必經之路。而身體的部位作為人類最開始接觸、感受世界的工具和媒介,常常被用來表達或組織一些抽象、陌生的事物及現(xiàn)象。因此,本文將簡單列舉一些德漢語中關于“身體部位”隱喻的例子并分析其異同點。
一、德漢語身體部位隱喻的相同點
(一)以“心”作為隱喻為例
“心”是人身體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古人云:“心之官則思?!?。在漢語文化中,“心”是掌控思維和情感的器官。因此“心”在漢語中除本義外還有表達情感、思維、智力的意思。在德語中“心”的意思和用法也和漢語有相似之處:
1.喻指中央位置,后引申出“重要”的釋義,如德語中的“im Herzen eines Landes (一個國家的中心)”和漢語中“江心”“圓心”。這個隱喻用法的出現(xiàn)是因為心臟位于人體的中間位置,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而引申義的出現(xiàn)則是因為人們認識到心臟對于生命的重要性,于是有了如“das Herzstück der Charta(憲法的核心)”“jemandem am Herzen liegen(某物很重要)”的表達。
2.喻指情感、喜好,如“das Herz brechen(心碎)”。這個詞是以重要的器官受到打擊來喻指在情感上受到的傷害;類似用法還有表示同樣難過的“jemandem blutet das Herz(心在流血)”,表示十分熱愛某事物的“sein Herz für etwas entdecken(發(fā)現(xiàn)自己心儀某物)”等,漢語中則有“心如刀割”“萬箭穿心”這樣的說法。
3.喻指性格、態(tài)度②,如“sich ein junges Herz bewahren(保持年輕心態(tài))”。人體的器官隨著人們歲數(shù)的增長也在不斷老化,這里的“Herz”指的不是心臟,而是我們的處世態(tài)度,漢語中相同用法的還有“童心未泯”等。
(二)以“手”作為隱喻為例
“手”是人身體上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人們在生活中有80%以上的活動都需要依靠手來完成?!笆帧笨梢哉f是我們開展各類活動、接觸社會的工具,在德漢兩種語言里有許多關于“手”的意思相近的隱喻表達:
1.喻指能力或具有某種能力的人,如“jemandes rechte Hand”指的是某人的得力助手。因為手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大部分事情所需的器官,因此手具備著被人類支配做某些事的能力。相同用法的還有德語中表示笨手笨腳的“zwei linke H?nde haben”和漢語中的“新手”“高手”等詞。
2.喻指占有,如表示一個人很大方的“eine offene Hand haben”。手有抓取、給予物品的功能,在日常生活的交易中,人們需要把錢拿給商家以換取貨物。如果一個人把錢握得很緊,那么可以說這個人很小氣,也就是德語中的“die Hand auf die Tasche halten”;如果一個人花錢沒有節(jié)制,用漢語來說他就是“大手大腳”。
3.喻指權力,如在德語中表示鐵腕政治的“Politik der starken Hand”。在德國歷史法律用語中“手”和“權力”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而漢語中“手”也經常和權力打上等號,如用來表示權勢極大的“一手遮天”,用來向有權有勢之人請求寬恕的“高抬貴手”等。
二、德漢語“身體部位”隱喻的差異
盡管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中的人在身體構造方面大體相似,但是由于不同的地理、歷史原因,不同國家的文化定然是存在差異的,也就是說德漢兩語中對于“身體部位”的隱喻不會是一對一完全對應的,兩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隱喻。以“心”“手”這兩個喻體為例,同樣的喻體在不同文化中也有其獨特的喻義。
在德語中“Herz”還有“勇氣”的意思,如“nicht das Herz haben, etw. zu tun(沒有勇氣做某事)”,而在漢語里則沒有以“心”直接比喻“勇氣”的用法。中國文化中,心與大腦一樣也可以作為思考的器官,因此在漢語中有很多都用心來比喻智力以及思維,如心細、心眼多等。
又如前文提到,“Hand(手)”有占有錢財?shù)囊馑迹窃跐h語中這樣的占有也被廣泛運用在人身上,如在《西游記》中,孫悟空被壓在如來的五指山下,人們就說他逃不出如來的手掌心,即孫悟空被如來控制住了。而這個說法也是在《西游記》玄幻背景下的產物,且《西游記》又是在中國文化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所以“逃出手心”這個說法在中國如此普遍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結語
德漢兩語中關于“身體部位”的隱喻不勝枚舉,本文僅列舉了一些常見例子。通過對德漢文化中“身體部位”隱喻的對比和分析,我們不僅對隱喻的了解會更深一層,而且對于學習德語、德國文化,進行跨文化交流也有很大的幫助。
注釋:
①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②Norbert Richard Wolf.& Heinrich Hettrich. Metaphorische Konzepte in somatischen Phraseologismen des Deutschen und Albanischen: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t Würzburg Institut für deutsche Philologie.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論隱喻產生的認知、心理和語言原因[J].外語學刊,2000(2):23.
[2]宋玉閣. 從“手”的概念隱喻看中西文化認知的異同[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4):156.
[3]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Norbert Richard Wolf.& Heinrich Hettrich. Metaphorische Konzepte in somatischen Phraseologismen des Deutschen und Albanischen. [M] 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t Würzburg Institut für deutsche Philologie,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