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楠楠, 岳玉琛, 沈永濤, 馮奕鈺, 封 偉,2
(1. 天津大學(xué)材料科學(xué)與工程學(xué)院,天津 300072;2. 天津化學(xué)化工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天津 300072)
為了拓寬石墨烯在電子器件、鋰離子電池和催化等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1-7],研究人員必須精確地調(diào)節(jié)它的電子結(jié)構(gòu)和性質(zhì),即實現(xiàn)石墨烯的化學(xué)摻雜。目前,石墨烯的化學(xué)摻雜可以通過表面吸附或替位摻雜兩種方式實現(xiàn)[8-14]。表面吸附法存在摻雜水平低、表面摻雜劑與石墨烯相互作用較弱、外部刺激會嚴重影響摻雜效果的穩(wěn)定性等不足[15-19]。相比而言,替位摻雜的摻雜效果通常更穩(wěn)定、更具優(yōu)勢[20-23]。
對石墨烯進行氮摻雜是一種常見的替位摻雜方式。在氮摻雜石墨烯(NG)研究領(lǐng)域[18],常用化學(xué)氣相沉積(CVD)法制備摻雜石墨烯薄膜。該方法制得的薄膜具有單層性能好、尺寸大、成本低、可重復(fù)性強、易于后續(xù)微電子加工等優(yōu)點,有望用于工業(yè)集成化生產(chǎn)。目前采用CVD 法制備NG 的研究很多,但仍存在氮摻雜濃度、摻雜類型難以控制的不足。氮摻雜濃度、摻雜類型會影響材料的性能。一般情況下,石墨氮有利于導(dǎo)電,而吡啶氮和吡咯氮則有利于氧化還原反應(yīng)[24-25]。然而,同一材料內(nèi)通常會存在多種氮摻雜類型。目前能真正有效地選擇性控制合成含有特定鍵合方式NG 薄膜的研究尚不完善。中科院化學(xué)所的劉云圻課題組[26]通過CVD 法,將氣態(tài)碳源通入生長體系內(nèi),并通過調(diào)控相關(guān)實驗參數(shù),獲得了以石墨氮為主的少層氮摻雜石墨烯薄膜。電子科技大學(xué)的李言榮課題組[27]通過控制制備條件,采用固體碳源制備了氮摻雜石墨烯薄膜,該薄膜氮摻雜濃度(以氮原子的質(zhì)量分數(shù)(wN)表示)為5.6%,其石墨氮最大含量(質(zhì)量分數(shù))為40%。
針對上述現(xiàn)狀,本研究通過采用固體源與氣體源相結(jié)合的方式制備了NG 薄膜,探討了不同制備條件(包括生長時間、催化劑溫度和三聚氰胺用量等)對NG 薄膜性能的影響,最終提高了氮摻雜的均勻性,并得到一種調(diào)控氮摻雜類型的科學(xué)方法,掌握了高質(zhì)量、單層NG 的制備工藝。重點測試了薄膜的微觀形貌、成鍵方式、摻雜均勻性等。最后,探討了NG 薄膜在增強羅丹明B(RhB)分子拉曼散射效應(yīng)方向的應(yīng)用。
銅箔(Cu):純度≥99.99%,厚度約25μm,合肥科晶材料技術(shù)有限公司;硅片(SiO2/Si),SiO2厚度約300 nm,合肥科晶材料技術(shù)有限公司;硫酸(H2SO4)、雙氧水(H2O2)、丙酮(ACTN):分析純,天津市元立化工有限公司;三聚氰胺(MEL):純度≥99.99%,北京百靈威科技有限公司;RhB:分析純,天津市大茂化學(xué)試劑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Mn=9.96×105,純度≥99.99 %,西格瑪奧利奇貿(mào)易有限公司;冰醋酸(GAA):分析純,天津市科密歐化學(xué)試劑有限公司;甲烷(CH4)、氬氣(Ar)、氫氣(H2):純度≥99.999%,天津市東祥特種氣體有限責(zé)任公司。
超景深三維顯微鏡(中國基恩士有限公司VHX-2000C 型):采用500 倍、1 000 倍鏡頭拍攝;原子力顯微鏡(AFM):德國布魯克科學(xué)儀器有限公司Dimension ICON-PT 型;激光顯微拉曼光譜儀(美國熱電公司DXR Microscope 型):采用532 nm 激光波長,1 μm 步進進行測試;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日本電子株式會社JEM-2100F 型;X 射線光電子能譜(XPS):美國Perkin Elmzr 公司PHI1600 型。
1.3.1 NG 薄膜的制備 銅箔清洗過程:將拋光過的銅箔分別置于200 mL 醋酸水溶液(醋酸與水的體積比為1∶1)、蒸餾水、乙醇中,超聲清洗10 min。
NG 薄膜制備過程:將三聚氰胺置于管式爐第一溫區(qū),將銅箔置于管式爐第二溫區(qū),通入氫氣、氬氣,反復(fù)抽放氣,洗凈管式爐。將第二溫區(qū)升至1 030 ℃,對銅箔進行常壓退火處理,以除去銅箔表面的氧化物。然后緩慢將第一溫區(qū)的溫度升至三聚氰胺揮發(fā)溫度,通入氬氣、甲烷、氫氣。一段時間后將銅基底快速降至室溫,即可得到NG 薄膜。
實驗過程中,通過控制制備溫度、生長時間、三聚氰胺用量等變量,探究該材料的生長機理。
1.3.2 NG 的轉(zhuǎn)移 首先在80 ℃的水浴條件下配制PMMA 質(zhì)量濃度為40 mg/mL 的PMMA-苯甲醚溶液,將上述溶液滴至NG 薄膜表面。采用勻膠機,以500 r/s 的速率旋涂15 s,3 000 r/s 的速率旋涂60 s,得到PMMA/NG/Cu 薄膜。最后,將上述樣品于150 ℃烘烤10 min,使PMMA/NG/Gu 薄膜固化。
通過鼓泡法,將PMMA/NG 薄膜與銅箔分離。采用20 mg/mL 的氫氧化鈉水溶液作為電解液,金屬鉑作為陽極,涂有PMMA 的NG/銅箔作為陰極,將外加電壓設(shè)置為?5 V,利用電化學(xué)反應(yīng)使銅箔表面產(chǎn)生氣體將PMMA/NG 薄膜剝離銅箔表面。將PMMA/NG 薄膜置于去離子水中多次清洗備用。
將轉(zhuǎn)移后的PMMA/NG 薄膜置于硅片表面晾干,于120 ℃烘烤15 min,將樣品置于丙酮中浸泡10 min 去除PMMA 薄膜及雜質(zhì),晾干后即可得到轉(zhuǎn)移到硅片表面的NG 薄膜。
采用雙溫區(qū)滑軌爐制備NG 薄膜的生長示意圖如圖1 所示。本實驗以三聚氰胺為碳源、氮源,以CH4為補充碳源,Ar 與H2作為載氣,將加熱到一定揮發(fā)溫度的三聚氰胺帶到催化劑(銅箔)表面進行反應(yīng)。
圖 1 NG 薄膜的制備過程示意圖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reparation progress of NG films
為了研究生長時間對NG 形貌的影響,設(shè)定以下實驗條件:三聚氰胺的用量為0.04 g,三聚氰胺的蒸發(fā)溫度為350 ℃,反應(yīng)過程中甲烷流量為1 mL/min,氫氣流量為20 mL/min,氬氣流量為1 000 mL/min,反應(yīng)溫度為1 010 ℃。設(shè)定反應(yīng)時間分別為17 min 和20 min。為了表征不同生長時間下NG 的宏觀形貌,將樣品轉(zhuǎn)移到硅片表面,于光學(xué)顯微鏡下進行測試。圖2(a)為生長時間為17 min 時NG 的光學(xué)照片。圖中的淺色區(qū)域是裸露的硅片。該樣品未成膜、完整度低。此外,樣品的表面光滑、無明顯雜質(zhì)。圖2(b)為生長時間為20 min 時NG 的光學(xué)照片。NG 樣品已經(jīng)成膜,完整度高,鋪滿了整個硅片。根據(jù)圖2 推斷,在實驗制備條件下,NG 的生長機制在于:三聚氰胺蒸發(fā)后,隨著氬氣、氫氣到達銅箔所在溫區(qū),在銅的催化作用下,隨著生長時間的延長,甲烷、三聚氰胺在銅箔表面發(fā)生分解、成核、長大、連接、成膜等反應(yīng)。研究表明,20 min 的生長時間有利于得到完整的NG 薄膜。
圖 2 生長時間為(a)17 min、(b)20 min 時NG 的光學(xué)照片F(xiàn)ig. 2 Optical photographs for NG at the preparation time of (a) 17 min and (b) 20 min
為了研究制備溫度對NG 薄膜性能的影響,實驗過程中保持其他條件不變(三聚氰胺的蒸發(fā)溫度為350℃,三聚氰胺的用量為0.04 g,氫氣流量為20 mL/min,甲烷流量為1 mL/min,氬氣流量為1 000 mL/min,反應(yīng)時間為20 min),改變制備溫度(970,980,990,1 000,1 010,1 020 ℃)觀察樣品拉曼光譜的變化。
NG 薄膜的G 峰與石墨烯薄膜內(nèi)的載流子濃度有關(guān)系。當石墨烯載流子濃度較低時,G 峰的峰位最低。當G 峰藍移時,樣品的載流子濃度通常會增大[28-29]。如圖3(a),由樣品的拉曼圖可以看出,不同制備溫度下,樣品的拉曼G 峰均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藍移,且在1 000 ℃時偏移最為明顯,說明該溫度下制備得到的樣品載流子濃度相對較高。
圖3(b)示出了不同制備溫度下樣品D 峰和G 峰的強度比(ID/IG)。ID/IG常用來衡量碳材料的無序化程度。ID/IG越大,碳材料內(nèi)部的無序化程度越高,同時缺陷密度越大。在較低的制備溫度下,氮摻雜石墨烯的D 峰并不明顯。圖3(b)顯示氮原子在制備溫度為970 ℃時難以摻入石墨烯晶格內(nèi)部。在990 ℃時,樣品的ID/IG為1.15,說明該溫度下,樣品內(nèi)氮原子的摻雜濃度相對較高。溫度繼續(xù)升高,樣品的D 峰再次降低,說明較高的制備溫度不利于氮原子的大量摻入。
圖 3 不同制備溫度下NG 的(a)拉曼圖、(b)ID/IG 變化情況Fig. 3 (a) Raman spectrogram and (b) ID/IG of NG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為了進一步分析薄膜內(nèi)氮原子的摻入情況,對不同制備溫度下的樣品進行了XPS 分析。根據(jù)N 1s 的峰面積與靈敏度因子,可以計算得到樣品內(nèi)氮原子的摻雜濃度。由圖4(a)可以看到,從970 ℃到1 020 ℃,隨著制備溫度的升高,樣品內(nèi)氮原子的摻雜濃度先升高后降低,與圖3(a)中D 峰峰強的變化趨勢一致。在這一組實驗中,樣品的最大氮摻雜濃度為6.98%,對應(yīng)的制備溫度為990 ℃。
圖4(b)是不同制備溫度下,通過XPS 測試得到樣品內(nèi)氮原子摻雜類型的分布圖。較低的制備溫度有利于石墨氮的生成,較高的溫度有利于吡咯氮的生成。對于吡啶氮,通常在適宜的制備溫度(如980 ℃)下可以生成,過高或過低的制備溫度均不利于得到吡啶氮。因此,可以通過控制制備溫度,調(diào)控薄膜的氮摻雜類型。
圖 4 不同制備溫度下,樣品的(a)氮摻雜濃度及(b)氮摻雜類型變化情況Fig. 4 (a) Content and (b) types of nitrogen of samples prepa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為了研究三聚氰胺用量對NG 薄膜性能的影響,設(shè)計以下實驗方案:三聚氰胺蒸發(fā)溫度為350 ℃;反應(yīng)過程中甲烷流量為1 mL/min;氫氣流量為20 mL/min;氬氣流量為1 000 mL/min;反應(yīng)時間為20 min;反應(yīng)溫度為1 010 ℃;三聚氰胺用量分別為0.02,0.04,0.06,0.08,0.10,0.12 g。
通過XPS 測試樣品內(nèi)氮原子的摻雜濃度和摻雜類型。由圖5(a)可以看到,隨著三聚氰胺用量的增加,樣品內(nèi)氮原子的摻雜濃度先升高后降低;在三聚氰胺用量為0.08 g 的條件下氮摻雜濃度達到6.17%。這說明單純依靠增加三聚氰胺用量的方式,并不能無限制地增加氮原子的摻雜濃度。由圖5(b)可以看到,當三聚氰胺的用量增加到0.08 g 時,樣品內(nèi)出現(xiàn)了吡啶氮,說明在一定范圍內(nèi)增加三聚氰胺的用量有利于吡啶氮的生成。此外,吡咯氮的含量隨三聚氰胺用量的增加呈現(xiàn)減少的趨勢。因此,可以通過調(diào)控三聚氰胺的用量,增加樣品內(nèi)吡啶氮的含量。
圖 5 不同三聚氰胺用量時樣品的(a)氮摻雜濃度及(b)摻雜類型Fig. 5 (a) Content and (b) types of nitrogen with different dosages of melamine
通過控制制備條件,我們得到了最大氮摻雜濃度為6.98%的NG 薄膜樣品。為了表征該薄膜的結(jié)構(gòu)性能,對其進行TEM 測試。圖6(a)為NG 薄膜的低倍TEM 圖像,可以證明該樣品是連續(xù)性薄膜,插圖顯示的是該樣品的高倍TEM 照片,樣品內(nèi)部呈現(xiàn)出明顯的晶格結(jié)構(gòu)。此外,該樣品的電子衍射圖像顯示出六邊形的衍射點,表明NG 的結(jié)晶性較好。圖6(b)為樣品的AFM 測試結(jié)果。AFM 圖片顯示薄膜生長均勻、存在褶皺,該褶皺是由NG 與銅箔之間的熱膨脹率不匹配導(dǎo)致的。圖6(b)存在部分亮黃色區(qū)域,該區(qū)域同時出現(xiàn)在硅片和薄膜樣品表面,由此判斷該區(qū)域為轉(zhuǎn)移或測試過程中引入的雜質(zhì)。圖6(b)下方的曲線為NG 薄膜的邊界厚度曲線。經(jīng)測量,該薄膜的厚度是0.94 nm,小于文獻[30]報道的值(1~1.2 nm),進一步證明該薄膜為單層。
圖 6 NG 的(a)TEM、(b)AFM 圖像Fig. 6 (a) TEM and (b) AFM images of NG
為了進一步表征薄膜樣品的均勻性,在上述薄膜內(nèi)選取30 μm×25 μm 的區(qū)域,對其進行拉曼成像測試。圖7 是該樣品2D 峰的峰強分布圖。圖中藍色→綠色→紅色的變化表示2D 峰的峰強逐漸增大。由圖7 可知,2D 峰的整體分布較為均勻。此外,在樣品的邊界處存在小范圍的綠色區(qū)域,該區(qū)域可能是邊界缺陷導(dǎo)致的。由此可得,該薄膜樣品的整體均勻性較好。
圖 7 NG 的拉曼成像Fig. 7 Raman mapping image of NG
RhB 作為一種致癌添加劑,現(xiàn)已被禁止用于食品染色。由于其在樣品中的含量很低,需要精確的檢測手段對其進行檢測。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shù)(SERS)可以增強微量物質(zhì)的拉曼信號,甚至可以檢測單個分子,具有高選擇性和高靈敏度。作為一種新型、高效的表面分析技術(shù),SERS 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guān)注[31-32]。與原始石墨烯相比,化學(xué)摻雜石墨烯在某些染料(如RhB、結(jié)晶紫和亞甲基藍)檢測上表現(xiàn)出了更好的性能,可用于高效檢測痕量分子。
為了探究氮原子的摻雜對石墨烯(PG)薄膜的SERS效應(yīng),通過CVD 法,以甲烷作為唯一的碳源制備了石墨烯薄膜。通過PG 與NG(氮含量為6.98%)分別對不同濃度的RhB 進行檢測,從而進行對比試驗。實驗中配制了一系列不同濃度(10?3,10?4,10?5,10?6mol/L)的RhB 水溶液,將PG、NG 分別在溶液中浸泡30 s 后取出晾干,然后進行拉曼光譜分析。由圖8(a)可得,PG對RhB 的檢出限為10?4mol/L,而NG 對RhB 的檢出限為10?5mol/L(圖8(b))。由此判斷,NG 更加明顯地降低了RhB 的拉曼信號檢出限。
圖 8 (a)PG 及(b)NG 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效應(yīng)圖Fig. 8 SERS of (a) PG and (b) NG
(1)NG 薄膜的制備過程包括成核、長大、連接、成膜這4 個階段。
(2)制備溫度和三聚氰胺用量對石墨烯內(nèi)氮原子的摻雜濃度、摻雜類型有影響。在適宜的制備條件下(990 ℃),氮摻雜濃度能達到6.98%。低溫有利于生成石墨氮,高溫有利于生成吡咯氮。增加三聚氰胺的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吡啶氮的生成,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氮原子的摻雜濃度。
(3)NG 可用于RhB 分子的微量檢測,并將RhB 的檢出限降低至10?5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