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進
紅薯,在我的家鄉(xiāng)安徽廬江又叫做山芋,是僅次于水稻、小麥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祖祖輩輩耕種并賴以生存的重要口糧品種,是從春到秋莊稼地里最濃密的綠意,是一年四季五谷豐登大地呈現(xiàn)的最厚重的碩果。
每年清明前后,人們將上年早已備好收藏在地窖里的紅薯搬出來,精挑細(xì)選,將那些個大豐滿、表皮完整、色澤光鮮的紅薯,作為母薯埋在地里育種。
栽插紅薯與收割麥子接茬耕作。麥子收割之后,人們立即將麥地深深翻耕一遍,將土塊打碎碾細(xì),梳理出高20 厘米左右的地壟,壟與壟之間一米多寬間距,便于人們走動進行田間管理,也便于下雨時排水。再在地壟上挖出一個個小坑,撒上肥料,用浮土蓋上,等待扦插薯苗。
這時候,母薯地里早已生出許多嫩芽,沖破土層,長出新鮮健壯的藤條。人們會將新生的紅薯藤枝裁剪成一節(jié)一節(jié),栽插到整理好的地壟上,一半埋在土里,一半露在地面,澆上水保墑,讓土壤凝固。而那些母薯,因為生出了仔薯,孕育和滋養(yǎng)了眾多的幼苗,以致“身心枯竭”,不能再供人們食用了,于是,化作春泥肥土護苗。
新插的薯秧,由于離開了母薯的養(yǎng)分,在嶄新的環(huán)境里生存,一時間似乎還不太適應(yīng),顯得有些無精打采。但一夜醒來,沐浴著晨露和朝陽,紅薯苗們頓時精神抖擻,一個個直立起來了,在微風(fēng)中招手致意,相互鼓勵,共同成長。說來也怪,紅薯秧只有枝葉沒有根須,埋在土里照樣能夠成活,生長出一串串紅薯來。
紅薯喜溫怕冷,初夏溫暖的陽光,最適宜薯苗的生長,地壟上紅薯的枝葉一天一個模樣。為了防止土壤結(jié)塊,人們經(jīng)常用鋤頭將土壤疏松,便于紅薯根須向四周滲透,也有利于莖葉舒張伸展。轉(zhuǎn)眼間,薯苗長成了藤蔓,爬滿了地壟,越過地溝,與相鄰壟上的藤蔓連在一起。過些時日再去探看,藤蔓愈發(fā)粗壯,緊緊地纏繞在一起,枝枝葉葉闊大茂盛,它們密密地挨著,一點縫隙都沒留,完全看不見葉下的黃土了。
一場喜雨過后,站在村頭放眼望去,到處是綠意盎然枝繁葉茂。尤其是田野上那一望無際的紅薯地,綠油油的一片,像厚厚的地毯,又像綠色的海洋,那一行行地壟撐起的,就像一層層波浪,碧波蕩漾,賞心悅目,沁心爽神。
經(jīng)過整整一個夏季的陽光照耀、雨露滋潤,茂密的青藤下面,紅薯盡情地汲取光能,吮吸著大地的養(yǎng)分,茁壯成長,日益豐滿。
中秋前后,紅薯成熟了。滿地粗壯的藤蔓上有的薯葉已開始變黃,人們用鐮刀割去盤根錯節(jié)的藤蔓,發(fā)現(xiàn)有的地壟表層已被土里的紅薯撐破,形成一道道裂縫。透過覆土,仿佛看到一串串又多又大的紅薯。用釘鈀從地壟溝里開始小心翼翼地起挖,生怕碰破了土里的紅薯。當(dāng)一串串大大小小肉紅色的紅薯從泥土里翻出來時,是那樣地令人振奮。剛出土的紅薯就像掀起蓋頭的新娘,紅暈暈羞答答的,它們連根帶須,緊緊抱作一團,那是同一個母薯結(jié)出的果實。有的紅薯扎土很深,起挖時不小心切斷了,露出白生生的內(nèi)瓤,總會令人心里猛地為之一顫,仿佛無意間碰碎了地里的寶藏一般,扼腕嘆息。
割下的藤蔓胡亂地堆放在地頭,等閑暇時再作處理,人們一心收拾遍地散著的紅薯,摘去粘在紅薯上的泥土,輕輕地放進簸箕或蘿(籮)筐里。剛出土的紅薯皮層很嫩,要小心別碰破了,否則不利于收藏,更不能留作薯種。
紅薯挖出后,接著又要翻地種麥。記得小時候,爺爺牽牛犁地時,我和兄弟們常常跟在爺爺后面,撿拾深藏在地里未挖盡的紅薯。腳踩著犁過的溝壑,眼睛緊緊地盯著剛翻的土塊,當(dāng)發(fā)現(xiàn)有紅薯從土里鉆出來,哪怕是手指頭大小,剎那間就像拾到寶貝一樣,興高采烈。一塊地翻遍后,往往能拾到半筐紅薯,這些意外的收獲仿佛更有價值,更有成就感,更值得炫耀。
秋高氣爽,家家戶戶門前院內(nèi)都晾曬著紅薯,有的堆成山,有的鋪滿地。人們懷著和紅薯一樣飽滿的喜悅心情,對紅薯進行整理分類,挑一些大個紅薯收藏起來,來年作為薯種;又大又有看相的紅薯,準(zhǔn)備拿到集市去賣;其余的,或立即食用,或洗凈加工,或留待來年開春后作為口糧。
孩子們好奇紅薯的千姿百態(tài),將那些造型別致的挑選出來,有的呈橢圓形像紡錘,有的憨態(tài)可掬像小鴨子,有的上尖下圓像寶塔,有的頭腳分明像人參。望著造型奇特形狀各異的可愛的紅薯,怎么忍心吃它?于是,還有人把它們當(dāng)作工藝品,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堂屋的茶幾上,勞動之余,盡情欣賞這些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天然之美。
秋日的早晨,我和兄弟們在一陣鍋碗瓢盆的交響曲中醒來,母親早已在廚房忙碌開了。正是紅薯上市的時節(jié),家家戶戶都迫不及待地嘗食新鮮的紅薯,最常見的吃法是“糊”?!昂奔t薯,是我們老家一種特殊的蒸煮方式,將洗凈的紅薯有序地排列在鐵鍋里,大火燒熱,待嗅到一絲糊香味時,順著圓圓的鍋蓋邊灑一點熱水,燒沸后用小火慢慢地烘燜,一直到聞見濃濃的紅薯香甜。當(dāng)母親揭開鍋,一團熱騰騰香噴噴的霧氣頃刻間充滿了屋子的每一個角落,全家沉浸在滿滿的溫馨和幸福之中。
食用紅薯的花樣很多,有時候把紅薯洗凈削皮后放到稀飯里一起熬煮,稀飯紅紅的甜甜的,色澤誘人,清香可口;有時候?qū)⒓t薯切成薯條,放在油鍋里煎炸,撒上鹽,既可作主食,也可作菜肴;最愛吃的方式,還是放到鍋灶底下的炭火堆里燜烤,外焦里嫩,皮黑肉紅,香氣撲鼻。
秋后農(nóng)閑,趁著趕集的日子,父親將門前屋后筆直粗壯的毛竹和杉樹砍伐一些,用平板車?yán)郊猩先ベu。母親則挑選又大又好看的紅薯糊了一鍋,裝在竹籃里,用棉衣被褥裹著,讓我跟在父親后面也上街去賣。到了集市,父親將竹樹立在路邊,我蹲在一旁賣紅薯。有生以來頭一回在大庭廣眾之下賣東西,心理忐忑不安,不敢張望,更不敢吆喝。前來買樹木的大多是圩區(qū)人,他們那里沒有樹木和竹子,也沒有紅薯,趕集餓了正好買幾個嘗嘗,有的還買一些帶回家,讓全家人一起品嘗一下山區(qū)特有的紅薯的香甜。
冬季來臨,氣溫驟降,紅薯怕凍,必須找個恒溫的地方保存起來。因此,各家各戶都挖有地窯,有的在屋內(nèi),從地面垂直向下兩三米深;有的在屋外,沿著坎坡橫向挖洞,洞口窄窄的,里邊越挖越大。儲存紅薯時,小孩子先進洞,大人們挑選那些沒有傷痕的紅薯,一筐一筐遞進去,順著洞壁一層一層堆好。為了不讓冷空氣進入,紅薯存放好后,還要用稻草或舊棉被將洞口堵得嚴(yán)嚴(yán)實實,外面再砌上土磚密封。于是,全家人從冬到春的希望都寄托在洞中。
地窯里放不下的,切成薯片,在太陽下曬上幾天,等蒸發(fā)了水分,變成紅薯干,收藏起來,一年半載也壞不了。
聽老一輩說,20 世紀(jì)六七十年代,國民經(jīng)濟落后,食物匱乏,稻谷滿足不了全年的口糧,紅薯還一度作為重要的糧食品種,國家統(tǒng)一收購,調(diào)節(jié)供求。在春夏之交青黃不接的日子里,紅薯常常支撐著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成為救命糧,養(yǎng)活了數(shù)以億計的黎民百姓。
紅薯,不但能夠滿足人們口糧之需,而且可以加工成淀粉,制作粉絲粉條,還可以提取薯糖,制作各種甜點。
紅薯加工制品首先要做成淀粉。將紅薯洗凈剁碎,和水在石磨上碾成碎沫,再用布袋過濾成薯漿,然后讓其沉淀。等澄清后,水和粉自然分離,將上面的水排凈,薯粉結(jié)塊后,放到太陽下曬干便可使用。剁碾紅薯既費工夫又耗體力,后來,每當(dāng)紅薯登場時,就有人開著三輪車載著絞榨機來到村里,鄉(xiāng)親們將一籮籮紅薯洗凈,排著隊等候絞榨,從破碎到提取淀粉一氣呵成,再也不用人工制作淀粉了。
不知從何時起,每年冬天,都有外來的年輕小哥,背著蒸籠、刨子等工具,來到村子里,挨家挨戶做粉絲。粉絲小哥早出晚歸,村長每天挨家給他派飯。制作粉絲時,先將紅薯粉稀釋拌勻,盛在一格一格的蒸屜里,放到大鐵鍋中蒸煮,蒸熟后起鍋用清水沖涼,用帶有無數(shù)小孔的刨子均勻地刨削,于是,一根根又長又細(xì)的粉絲便順著刨孔流淌出來。逢年過節(jié)吃粉絲,不僅方便食用,更寓意長長久久。
紅薯淀粉除了制作粉絲之外,還可以做成圓子和粉條,鄉(xiāng)親們稱其為“山粉圓子”和“山粉卷子”,是接待親朋好友時常備的菜品,既制作方便,又不失檔次?!吧椒蹐A子燒肉”,重油重色,是徽菜中的一道名菜,如今在許多城市的徽菜館里尚能品嘗得到。而“山粉卷子”大概只有到鄉(xiāng)下才能見到。
那年夏天,我參加高考。早晨天還沒亮,母親就起來為我做早餐,做的就是“山粉卷子”。先將紅薯粉用水?dāng)噭颍乖跓狎v騰的油鍋里,順著鍋邊均勻地攤開,結(jié)成薄薄的一層,用鍋鏟盛起來;再用同樣的方法,將雞蛋攤成薄薄的一層。然后將山粉餅和雞蛋餅都切成條狀,放入鍋中用水煮熟,放一勺豬油,撒一些蔥花,頓時香味撲鼻,味蕾大開,吃起來酥軟滑溜,回味無窮。那是我有生以來吃得最香、最難忘的早餐,為我的高考增添了莫大的能量。
每當(dāng)春節(jié)來臨,鄉(xiāng)親們紛紛忙著用紅薯熬糖做甜點。父親是制作甜點的行家,經(jīng)常被鄰居們請去做糖。先將去皮的紅薯裝滿大鐵鍋,淹水煮熟熬爛,撒些小麥芽,攪拌成泥,盛起來放在十字木架撐起的布袋里,使勁地?fù)u晃,再將紅薯瓤中的糖分?jǐn)D出來。那黃澄澄、油光光的糖稀,粘性十足,是制作切糖的極好原料。將炒熟的冬米、花生、芝麻和在一起,一骨腦兒倒在滾熱的糖稀鍋里,不停地攪拌均勻,待糖稀的粘性發(fā)作,就會將它們緊緊地粘在一起。最后搬到桌上,將木槽卡住,用力捶打壓實,切成一塊塊方糖,晾干后盛放在磁罐中,春節(jié)期間招待客人。
紅薯不僅能成為人們的主食和菜肴,就連藤、莖、葉也都是好東西。藤是優(yōu)良的飼料,而莖和葉甚至還上了人們的餐桌,成為一道可口的蔬菜,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還能讓人們想起那溫馨熱鬧的勞動場面。
其實,紅薯并非我國特產(chǎn),而是舶來品,原產(chǎn)自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明清時期引入我國,最早在云南、廣東、福建種植。由于紅薯適應(yīng)性強、產(chǎn)量高,很快遍及全國各地。據(jù)說,明朝時還因為廣泛種植紅薯,百姓賴以生存的食物有了保障,導(dǎo)致人口爆發(fā)式增長。
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紅薯生產(chǎn)國,南到海南島,北到內(nèi)蒙古,西至新疆,東至黑龍江,紅薯種植遍及神州,尤其是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更是我國紅薯的集中產(chǎn)地。紅薯家族龐大,名字也五花八門,什么番薯、山芋、紅芋、甘薯、番芋、地瓜、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數(shù)不勝數(shù)。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便羲?,就在我的家鄉(xiāng)安徽北部的泗縣。泗縣被譽為“中國山芋之鄉(xiāng)”,種植紅薯已有300 多年歷史,全縣紅薯種植面積30 多萬畝,年產(chǎn)量10 多億公斤。那年秋天,我到泗縣調(diào)研糧食產(chǎn)業(yè)化,正是紅薯豐收的季節(jié),路旁地角,村前屋后,到處都是紅薯,堆成一座座小山,每家每戶都有加工淀粉和粉絲的小作坊。而那些產(chǎn)業(yè)化龍頭企業(yè)加工粉絲更是花樣翻新,什么枸杞粉絲、菠菜粉絲、胡蘿卜粉絲,五彩繽紛,色味俱全。有的還將紅薯加工成薯片、果脯等休閑食品,讓小小的紅薯華麗轉(zhuǎn)身大放異彩。當(dāng)?shù)匾患矣忻钠髽I(yè)甚至別出心裁,利用紅薯打造旅游項目,讓游客品著香甜的紅薯宴,聽著地道的泗州戲,還可以親身體驗挖采紅薯的樂趣。
紅薯,不僅為廣大農(nóng)民兄弟所鐘愛,同時也受到城里人的青睞。百姓餐桌、賓館食堂,紅薯成為人們最喜愛的食物。特別是寒冬季節(jié),小區(qū)門外、地鐵出口,經(jīng)??匆娏⒅馉t烤紅薯的大爺大媽,遠(yuǎn)遠(yuǎn)地就聞到紅薯飄香。此時此刻,巨大的誘惑讓你忍不住停下腳步。那熱乎乎的紅薯外焦里嫩,剝開焦硬的外殼,露出橙黃的薯瓤,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頓感香氣四溢、暖遍全身、甜沁心頭。
專家說,紅薯能夠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陽,甚至還有人說,經(jīng)常吃紅薯可以防癌。其實這些都不必當(dāng)真,也不重要,只要它能豐富我們的生活,帶給我們味覺享受和心情愉悅就足夠了。紅薯,生命力極強,只要達(dá)到適當(dāng)?shù)臏囟?,再貧瘠的土壤里它都能夠生長。我愛紅薯,愛它不用種子也發(fā)芽的樸實,愛它深藏地下默默無聞的品質(zhì),愛它四海為家甘于奉獻的精神,就像詩人描述的那樣 :“紅根綠葉壟中生,從不攀高匍地行。等到秋來出土后,香甜美味獻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