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上元小學 潘 燕
小學是寫作的起始階段,筆者認為慢下來的習作課才能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才是真正有效的。為此,筆者開始給自己的習作教學減速,嘗試放慢節(jié)奏教習作,追求更高效的習作課堂。
寫什么,一直是困擾小學生習作的一大難題。每次拿到作文題,總有些學生眉頭緊鎖、表情痛苦,一副無從下筆的樣子。
筆者經(jīng)常思考:如果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引導學生親歷生活中每一個精彩的瞬間,能不能為后續(xù)的習作積累更多鮮活的體驗呢?如果我們找準學生的興趣點,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內(nèi)容,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的欲望,并舍得花時間讓學生真實地參與進來,那學生的習作是不是會更容易寫了呢?
有了以上的思考,“吹泡泡”這節(jié)習作課就誕生了。
首先,筆者提前幾天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玩吹泡泡的游戲,并且實時跟蹤拍攝了一系列視頻,為接下來的習作課做好準備。課始,筆者先請一個學生到講臺前吹泡泡,其他學生觀察他是怎么吹的。在學生們的回答中,捕捉到“擰、拿、蘸、放、吸、仰、吹”等動作。隨后播放提前拍攝剪輯好的視頻,慢鏡頭演示吹特大泡泡的過程,合成吹出“噴泉泡泡”的特效等,接著讓學生自行創(chuàng)新。學生們在玩的同時又捕捉到很多更細化的動作,并且學生都能主動在后續(xù)的寫作中使用上。表面來看,似乎一整節(jié)課都在玩,其實這是教師精心策劃的活動,把枯燥的習作指導隱藏在有趣的吹泡泡中,讓學生的寫作輕松快樂起來。正是因為這樣的“慢工”才能出“細活”。這“慢”,并非降低效率,而是對學生的尊重,對課堂的尊重。
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習作1”要求寫“春游的建議”,為了讓學生們有東西可寫,筆者提前布置學生找找身邊值得春游踏青的地方。一周過去了,又到了作文課,筆者請學生們介紹他們選擇的踏青地點,結果竟然沒有學生舉手。看看窗外,校園里灰蒙蒙的,水杉樹的新葉子還沒長好,筆者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筆者決定等到春意盎然的時候再來寫這篇習作,好給他們的觀察留足時間。接下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不斷有學生跟筆者匯報他們發(fā)現(xiàn)的春游的好地方,“藥科大學里的梅花、玉蘭花開了”“南理工的二月蘭也開了”“雞鳴寺、玄武湖的櫻花開了”“方山的茶園綠了”“牛首山也更美了”……就像姍姍來遲的春天一樣,這篇習作足足推遲了一個月的時間,正是因為這耐心的等待,才孕育了一篇篇靈動的文字。這“慢”,并非耽誤時間,而是留給學生觀察的時間,解決學生習作上的困境。
有了精心準備的內(nèi)容,是不是就一定能寫出精彩的習作呢?顯然不是的。
教學時,我們要善于聚焦教材,仔細從教材中提煉寫作知識,帶領學生不斷強化認識,為其后續(xù)的寫作奠定基礎。
六年級第二單元的習作“多彩的活動”,要求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寫一次活動。這個單元的每篇課文都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法,教學時筆者帶領學生逐一領會?!镀呗伞らL征》中既有對整個長征的概括,也有其中幾次重要戰(zhàn)役的具體敘述,例如,“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是“面”,而接下來選取了幾個著名的天險“五嶺、烏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它們是對“萬水千山”的具體展現(xiàn),都是“點”?!独茄郎轿鍓咽俊芬晃闹校嗵庍\用了點面結合的寫法,既表現(xiàn)了七連六班這個英雄集體的壯舉,又突出描寫了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zhàn)士宋學義等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烘托他們的英勇頑強,顯然這里在“點”上花了大量的筆墨。在“點”“面”反復不斷的呈現(xiàn)中,人物形象愈發(fā)高大鮮明?!堕_國大典》中點面結合主要在閱兵式部分,從整體上寫了受閱部隊經(jīng)過天安門廣場那整齊威武的場景,又用細節(jié)展示了各個方陣的風采。同時,為了突出開國大典莊嚴、隆重、熱烈的氣氛,作者描寫了多個場面,有會場布置、宣讀公告、閱兵式、群眾游行等,這一幕幕場景像一幅幅畫卷,展現(xiàn)了人們激動、興奮的心情,顯然這里花了大量“面”上的功夫。
在這一次次反復提煉中,學生漸漸明晰:寫活動既要關注整個場面,也要關注個人的表現(xiàn),這叫“有點有面”;為了突出活動的熱鬧、緊張等效果,整個場面和個人表現(xiàn)可以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這叫“點面交融”。至于“點”和“面”哪個應該多花筆墨,就要由具體的活動而定了。
寫作知識的提煉不能著急,需要教師潛入教材,認真鉆研,慢慢呈現(xiàn)。這“慢”,并非磨磨蹭蹭,而是一種潛心修煉。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文章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边@句話道出了寫好文章的秘訣之一就是反復修改?!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明確提出: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這也在向我們傳達,習作課不僅要教會學生寫作,更應教會學生修改習作。
每篇習作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在學生寫作、批改時都將對照原先設定的目標要求進行。以統(tǒng)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習作“______即景”為例,課前筆者設計了以下兩點教學目標:(1)能按照一定順序,有條理地描寫一處自然景觀或一種自然現(xiàn)象;(2)體會景物或自然現(xiàn)象的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能寫出景物或現(xiàn)象的變化,使畫面更加鮮活。按這樣的目標進行教學,大家完成習作后,為了學生修改時便于操作,筆者又設計了這樣的評價表:
學生對照著評價表進行修改,爭取每條都可以得一顆星,最后,教師將給出一個公正、全面的評價。這樣細化的標準,便于學生操作,也更便于學生衡量一篇習作的好壞。每一篇習作都這樣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參與修改,長此以往,學生的修改能力將得以提高,同時對自己寫作能力的提升也大有幫助。
“好文不厭百回改,反復推敲佳句來?!睂W生起步階段的習作修改教師要慢慢引導,呵護和保持學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切忌包辦代替,也不能讓修改流于形式,需要耐下心來,不厭其煩地慢慢指導,保護學生的積極性。這“慢”,并非輕描淡寫地走過場,而是精雕細琢,是學生習作能力得以提升最好的實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評價結果的呈現(xiàn)方式,根據(jù)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還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種方式。這就意味著,學生的習作批改完后,不能塵封在柜子里,批改的結果應該以各種形式向學生傳達。這傳達的過程倒是可以放慢一些,不用著急一下子把習作全部反饋給學生,可以慢慢分批進行,也可以設計一些與習作主題相關的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習作的舞臺。
批改學生的習作一直是一大難題,筆者會根據(jù)自己的批改進度,隨時向學生通報情況。今天批改了一組,筆者就說這一組人的習作,當然,主要是以夸獎為主,如書寫漂亮、題目新穎、過渡巧妙、細節(jié)描寫打動人等,特別精彩的筆者也會讀上幾句。這樣,其他同學就著急了,下課總會有學生追著筆者問:“老師老師,我的批完沒有?”筆者都會回答:“快了快了?!睂W生每天都在期待自己的習作早點被老師表揚到,這心情一定很美。
學生的習作全部批改完后,筆者會集中進行一次講評。首先,學生在四人小組內(nèi)先分享自己圈畫的好詞好句。接著,再選擇幾篇習作集中展示,一般筆者都會結合每次習作的內(nèi)容,設定一個主題。例如,三年級上冊習作“我來編童話”,筆者組織學生結合習作講評舉辦“故事大王”的評選活動;四年級上冊習作“記一次游戲”,筆者組織學生舉辦評選“最佳游戲解說員”的活動;五年級上冊習作“即景”,筆者組織學生開展評選“美景推薦專欄小記者”的活動;六年級上冊習作“______讓生活更美好”,筆者組織學生舉辦“共享美好生活”的主題活動。通過開展活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都很高,這樣可以讓習作講評更加豐富多彩,妙趣橫生。
這一次次的習作講評,雖然要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學的進度也在放慢,但能感受到學生對于習作的熱情在增加。這“慢”,使學生有獲得感,有成就感;這“慢”,滿足了學生對于習作成功的期待。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厚積薄發(fā)。作為寫作教學起始階段的小學,我們只有放慢腳步,沉下心來,慢慢地做好準備,才能帶領學生開啟一段段充滿期待的寫作之旅。這“慢”,雖然不是什么教學方法,卻是對學生及課堂的尊重。這“慢”,應成為我們的一種實踐和追求,帶領學生在慢節(jié)奏中咀嚼、涵泳,積累語言,提高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