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和平
跨界,從某一屬性的事物進入另一屬性的運作,其本質是整合、融合。把“跨界”引入寫作活動,突破學科界限,融通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以拓寬寫作的視野和領域。
一、用腳步“穿越”,尋訪生活的味道
“穿越”教室的圍墻,將戶內與戶外結合起來,這一“跨界”為寫作活動開辟了“生活課堂”。
三年級的第二學期,按慣例,班級將組織學生過10歲集體生日。于是,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寫作活動,每位學生創(chuàng)作自己的第一本書,主題是《野菜,家鄉(xiāng)的味道——尋訪南京“七頭一腦”》,作為獻給10歲生日的禮物。這本書有一個相對統(tǒng)一的模板,圖文并茂,其中文字部分主要包含“好玩的序”“不一樣的開頭”“我發(fā)現(xiàn)啦”“快采摘吧”“味道如何”“踏青的故事”“我的結尾”七個部分?!昂猛娴男颉庇山處熥珜?,其余由學生分階段完成。
習作教學與南京特有的野菜“七頭一腦”的活動,就這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一寫作活動,包含了真實的背景、事件、寫作目的和真實的寫作任務, 活動為寫作本身提供實踐過程和寫作體驗,自始至終與寫作緊密結合。
教師借助圖片,指導學生初步認識“七頭一腦”的樣子和名稱。這“七頭一腦”即馬蘭頭、枸杞頭、香椿頭、野蒜頭、苜蓿頭、蘆蒿頭、豌豆頭、菊花腦,簡稱“南京八野”。借助休息日,學生可在家長的帶領下,去田間地頭找一找,采一采。
學生的親身體驗,帶來不一樣的作文開頭:“春天,是瘋吃野菜的季節(jié),經過昨天的細雨綿綿,南京的野菜可是又要‘嗖嗖地往上長啦。這不,我們全家總動員去尋找春天的味道?!薄懊磕甏禾欤暇┏蔷蜁萑雽σ安说目駸嶂??!粣廴澆藧垡安耸悄暇┤艘还郑乙膊焕?,鬧著媽媽帶我到江心洲挖野菜?!?“‘南京人不識寶,一口白飯一口草,每一盤飄著淡淡清香的野菜,就是濃濃的春滋味兒?!?開頭就是指文章的落筆處,著筆,開篇。演員講亮相,歌手講起腔,寫文章要講究開頭。好的開頭,使全文煥發(fā)生機。
田野里,小河邊,山腳下,小手采野菜,尋找老味道,學生的文字世界也變得格外溫馨親切。學生以一種“寫的狀態(tài)”去生活,融合學與用、知與行、課內與課外,將“外在的生活”轉化為“內心的生活”。在“我發(fā)現(xiàn)啦”這一片段里,親密的接觸,美麗的遇見,令人陶醉:來到香椿頭的老家——爺爺家的后院。我離香椿樹還有10米遠,就看見樹上的葉子仿佛一束束小火把,在微風中搖晃。走近香椿樹,呀!原來香椿葉不是全紅的,底部有些綠,漸漸地有些發(fā)紫,到了葉尖才變成深紅色。
寫作活動是在特定語境中構造語篇。小作者們一步步尋訪“七頭一腦”,品味生活的味道,一句句記錄自己的見聞感受,書寫“我的第一本書”。他們穿越教室的“圍墻”,演繹腳尖、鼻尖、耳尖以及指尖、舌尖、心尖的風采,讓“寫”邁向更廣闊的天地。
二、讓種子“串門”,分享童年的故事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建設,必然需要“跨界思維”,突破學科界限,實現(xiàn)多學科融通,建構嶄新的學習時空。一場以“種子的聚會”為主題的寫作活動輕松“跨界”。
科學課帶領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種子:紅豆、綠豆、芝麻、小米……原本被學生們忽視的種子被隆重邀請進了課堂。他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了解這些種子的顏色、形狀、大小、質地。美術課指導學生將小種子們通過一定的組合,拼貼出種子畫。學生們興味盎然,利用種子的巧妙搭配,繪成一幅幅精彩紛呈的種子畫,如《豐收》《揚帆起航》《快樂的池塘》《功夫熊貓》等。習作課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分享了制作種子畫的過程及成果:
我們把貓頭鷹的畫剪下來貼在卡紙上。貓頭鷹的眼睛,用的是黑米和白米,黑白分明,炯炯有神。臉部用的是燕麥。鼻子、翅膀、尾巴用的是葵花子。為了讓羽毛順滑,所有的葵花子都要朝一個方向粘貼。肚子用黃豆、綠豆拼貼而成,看上去圓滾滾的。
——《貓頭鷹》
小螞蟻的身體用的是紅豆和黑豆做的,一共三層。我先在紙上涂上膠水,再放豆子,豆子個個圓溜溜的,鑷子真不好夾住,一用勁兒,豆子就跑了。媽媽說:“要用巧勁兒,來,我夾一個給你看看?!眿寢屳p輕夾豆子,放在膠水上,好幾個都粘住了。我也來試一試,輕輕夾,不著急,居然真的夾住豆子了。
——《小螞蟻過河》
要把這些豆子一個個整整齊齊排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豆子總是不聽我的使喚,有的粘到我的手指頭上,有的粘得歪七扭八,還有的粘好了又掉下來。該做花瓣了,本來計劃用南瓜子和葵花子做花瓣,現(xiàn)在感覺太單調了。到哪里可以找到彩色的種子呢?我靈機一動,想到小區(qū)里有一種火棘樹,它的種子像火一樣,拿它做花瓣肯定很不錯。
——《春暖花開》
接著,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種子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學生們意猶未盡,用心經營種子的故事,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一位學生在《種子的運動會》中寫道:“第一個項目是游泳比賽,小魚當裁判,它一吹響口哨,運動員們就爭先恐后地向前游去。椰子獲得了冠軍,因為它經常在海邊訓練。接下來是跳遠比賽,兔子當裁判,它一聲令下,種子們就向四面八方跳了出去。鳳仙花種子又輕又小,毫無疑問地得了冠軍。紅豆、綠豆、黃豆也不甘示弱,分別得了第二、三、四名。最后是飛行比賽,小鳥當裁判,它拍拍翅膀,選手們就乘著風出發(fā)了。楊樹種子扇動著翅膀,一馬當先沖在最前面,蒲公英和柳樹種子緊緊地跟在后面……”此外,學生們還創(chuàng)作了《種子的春夏秋冬》《種子旅行記》等,情節(jié)生動,童趣盎然。
種子“串”了科學、美術、語文學科的門,讓學習呈現(xiàn)一種敞開的狀態(tài)。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投身其中,在不同學科的知識海洋中徜徉,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會說,收益倍增。學科“跨界”,創(chuàng)造了融合的學習樣態(tài),從單一學科內部走向多學科融合,從多門學科教師對同主題進行合作教學走向跨學科教師支持學生對復雜多面的主題進行深入學習。
三、用數(shù)字“探究”,探索世界的奧秘
探究活動,引導、鼓勵學生將課堂上的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和大千世界聯(lián)系起來,運用觀察、訪談、比較、對比等方法,搜集和分析具體的信息和素材,探索其中的奧秘,也因此格外具有挑戰(zhàn)性。
近年來,共享單車風靡全國,特別是采用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無樁式共享單車,為民眾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極大便利。但隨著共享單車的迅猛發(fā)展,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共享單車亂停亂放,不僅造成使用不便,甚至還會妨礙交通。共享單車規(guī)范有序停放十分重要,為獲得第一手的數(shù)據資料,一位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展開實地調查,之后再結合具體數(shù)據進行分析思考,撰寫了《共享單車停放秩序調查——讓數(shù)據說話》。下頁表1是研究報告中關于共享單車停放秩序統(tǒng)計表。
針對統(tǒng)計表中的數(shù)據,小作者進行了具體分析,居民區(qū)停放秩序較好,符合規(guī)范的比例為82.6%,其次地鐵站符合規(guī)范的比例為78.8%,商業(yè)服務區(qū)符合規(guī)范的比例為73.1%,停放秩序稍差一些。停放秩序似乎與該區(qū)域的單車數(shù)量負相關,比如居民區(qū)單車數(shù)量最少(304輛),而商業(yè)服務區(qū)單車數(shù)量最多(546輛),這似乎印證了人們的直覺判斷:車輛越多就越不容易保證停放規(guī)范有序。從表格中小作者又發(fā)現(xiàn):地鐵站和商業(yè)服務區(qū)“車身重心失穩(wěn)/歪倒”的比例均低于“擺放不整齊/未對齊”的比例,而居民區(qū)卻相反,車身重心失穩(wěn)的比例要比擺放不整齊的比例高出很多,推測這可能與居民區(qū)附近的地面不規(guī)則或不平整有關。
真問題,真探索,一篇篇題材新穎、邏輯性強的小專題研究報告應運而生:《“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南京方言傳承情況研究報告》《來自億萬年前的伙伴——我們身邊的遠古植物研究報告》《誰將會是“最佳手氣”者——探索微信紅包背后的奧秘》《哪種牛奶更適合成長中的我們?》《為什么自來水水管是圓的?》《最少得多少分才能保證世界杯小組出線》《BMI指數(shù)與健康》《買房VS租房》《奇特的汽車牌照》《出國旅游與貨幣匯率》。學生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通過小專題研究來開展學習,用數(shù)據分析現(xiàn)象,也用數(shù)據表達見解,提出解決策略。寫作思維方式實現(xiàn)了從“學習寫作”到“寫作促進學習”的轉變。
寫作活動是以學生內在的寫作需要和興趣為基礎的,是學生主動與客觀事物或他人相互作用的寫作實踐探究和研討反思的過程??缃?,向四面八方打開,因其綜合性、銜接性、滲透性、關聯(lián)性、交叉性,使寫作活動呈現(xiàn)生機勃勃的景象。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寶船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