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劇作為國粹,進入音樂課堂,具有深遠的意義。不僅能讓學生們能欣賞京劇獨特的魅力,也能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積淀,更能全面提升同學們的藝術素養(yǎng)。讓這條真正的藝術之泉源源不斷地滋養(yǎng)我們祖祖輩輩,陶冶我們的情操,激勵我們的精神,引領社會風尚!
【關鍵字】京劇;音樂教學;傳承與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I232?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8-0062-02
【本文著錄格式】周佳欣.傳承國粹? 走進京劇[J].北方音樂,2020,04(08):62-63.
京劇源于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三慶班、四喜班、春臺班、和春班”進京后,與北京劇壇昆曲、漢劇、亂彈等經過不斷交流、融合、發(fā)展,形成一門以綜合表演為核心的戲曲——京劇。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發(fā)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和不斷發(fā)展的藝術結晶,體現(xiàn)著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奠基,傳承著中華文明藝術的精髓。
在新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中國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民歌、器樂、歌舞音樂、戲曲、曲藝等,匯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民族音樂文化的根脈,理當應是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應在教學中得到強化?!敝袊褡逡魳凡┐缶?、積淀豐厚,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要通過學習和實踐,熟悉并熱愛我們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培養(yǎng)愛國主義的情操,更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xiàn)中華審美風范。
一、品味京劇、體驗樂趣
京劇是包括了音樂、舞蹈、武術、雜技、文學、表演、美術等的一門綜合性藝術,是我國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響力的戲曲之一。其表演過程中的“四大功夫——唱、念、做、打”“四大行當——生、旦、凈、丑”,唱腔——西皮腔、二黃腔,伴奏——文場伴奏、武場伴奏等都有著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教學中也通過這些有關京劇的基本知識概念貫穿課堂,體驗其樂趣。
(一)學功夫,感受京劇樂趣
所謂“要在人前奪萃,必須人后受罪”,京劇演員所具備的基本功——“四大功夫”:唱、念、做、打涵蓋了京劇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名合格的京劇演員也必定學(模仿)、會(功夫到手)、通(融會貫通)、化(再造化)。而“學”就成了一切的基礎,學習京劇的站相、坐姿、動作,無疑激發(fā)了同學們學習表演京劇的興趣,通過蘭花指、云手、小碎步、大闊步等的京劇表演動作,使同學們從體驗中找到樂趣,在樂中所學。
(二)扮行當,體驗京劇角色
說到行當,最為直觀的便是服飾與臉譜。京劇的服飾多姿多彩、種類繁多,有短衣、袍服、盔甲等,各式各類的服裝均象征著人物的身份地位及不同的人物形象。而臉譜絢麗多彩、圖案繁多,“藍臉的竇爾敦、紅臉的關公、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這一張張不同顏色的神秘臉譜其實也和人物的性格息息相關。再通過畫臉譜課堂活動,又像同學們闡釋了臉譜的基本畫法:揉臉、抹臉、勾臉等,從而勾勒出來的整臉、歪臉、碎花臉、十字門臉等,讓同學們無形中再次激發(fā)了對京劇學習的興趣。
(三)哼唱腔,品味京劇音韻
首先可以從京歌入手,京歌指的是具有京劇音韻的通俗歌曲,是借助京劇的曲調、唱腔,融入較為容易接受的大眾歌曲中。如《唱臉譜》《前門情思大碗茶》《我們是中國人》等,再如加入京劇元素的經典歌曲MIC京劇樂團的《夜來香》《女兒情》等,加入京劇元素的流行歌曲《新貴妃醉酒》《北京一夜》等,通過經典歌曲與創(chuàng)新京劇元素歌曲相比較,歌曲節(jié)奏鮮明的鑼鼓點、音韻十足的唱腔,使學生們容易學起。
唱京劇,無疑是品京劇最直白的方式。通過前面的奠基,學生多多少少對京劇都有一定的親近感,下一步就是要引導學生從京歌到京劇分層次的從難到易的逐步提升欣賞并演唱的水平。
著手京劇,可以從簡單、旋律朗朗上口的京劇片段學起。如《賣水》的片段:“清早起床什么鏡子照?梳一個油頭什么花香?臉上擦的是什么花粉?口點的胭脂是什么花兒紅?清早起床菱花鏡子照,梳一個油頭桂花花香,臉上擦的是桃花粉,口點的胭脂是杏花兒紅”。短短四句,問答式歌唱,容易上口的朗朗旋律,使同學們更加容易學習京劇唱腔高位置哼鳴式唱法及靠前位置的咬字、吐字。這樣,使同學們親身體驗京劇名段,使同學們更有成就感,更能促使他們對京劇學習的積極性。
(四)學念白,涵泳京劇腔調
京劇作為我們的國粹,有著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化,平平仄仄中透露著引人入勝的韻律感。而“念白”就是京劇中表達情感最直白、最簡單的語言方式。京劇中念白可分為兩種——“京白”“韻白”?!熬┌住鼻徽{的是北京地方方言的語音美,類似于平常生活中帶“兒”字音的說話,而“念白”是抑揚頓挫,有聲調起伏的,仄仄平平中流露出京劇的聲腔美。
更能激起學生們興趣的是,“念白”不單單可以從京劇中聽到、辨別,還能用于熟知的日常用語中,如在京劇《三家店》《白蛇傳》等,讓學生們從中區(qū)分“京白”與“念白”的不同,再用不同之處對答日常的用語,如用“京白”對話“昨天的事真是謝謝你了”,帶“兒”化音的普通話模仿,用“念白”回答“區(qū)區(qū)小事,何足掛齒”,帶有聲腔的仄仄平平,腔調起伏,頓挫分明,再琢磨、玩趣中了解、體驗、掌握“念白”的特點。
(五)演伴奏,探索京劇旋律
京劇的伴奏樂器分為武場伴奏和文場伴奏,簡單來說就是就是打擊樂和管弦樂。在課堂中,可以利用簡單易學的樂器進行表演。如打擊類樂器——板、鼓、鑼等,進行敲敲打打。打擊樂乃京劇伴奏中的靈魂,以不同的節(jié)奏型進行敲打,使同學們在快樂的課堂氛圍中感受京劇特別的旋律——有板無眼(每小節(jié)一強拍無弱拍)、一板一眼(每小節(jié)一強拍一弱拍)等,使同學們融匯于其中,自學自樂。
二、以趣激學、提升素養(yǎng)
京劇具有200多年的歷史,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與結晶,它背后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根據(jù)歷史事件或名著改編而來,所以每一個京劇的后面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傳統(tǒng)美德、優(yōu)秀文化和精神文明;通過對京劇的鑒賞、討論、交流、學習、研究,能讓同學們在其過程中感受京劇魅力的同時,增加有關知識的學習,拓寬其視野,陶冶其情操,提升其素養(yǎng)。
(一)增見識,掌握音樂知識
四大徽班進入北京,融合多種元素,經過發(fā)展、沉淀、成熟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京劇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韻美。學習京劇的“四大功夫”,其實在悄無聲息中就已經提高了同學們的音樂知識儲備?!俺敝袑纷V的學習,對節(jié)奏、音高、節(jié)拍、音樂術語等,都有基本掌握,并通過演唱技巧、咬文嚼字、氣息歸韻等學習了歌唱唱腔的技巧,再進一步通過京劇伴奏的學習,了解打擊樂及弦樂的分類及演奏方式;“念”中結合京白、韻白的抑揚頓挫、聲調起伏的美輪美奐,讓我們學習了京劇中獨特的聲腔、板式,平平仄仄間就掌握了京劇獨特的音韻;“做”中通過身表與做段的比劃,學習了簡單的京劇動作,從而能更細致地表現(xiàn)人物形象;“打”中結合較為容易的舞蹈化的武打動作,進一步體現(xiàn)京劇劇情的發(fā)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二)長技能,提高歌唱技巧
通過學習京劇的基本知識,圍繞“四大功夫”“四大行當”“唱腔”“伴奏”等的學習,同學們對京劇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及掌握,而音樂課最大的樂趣在于實踐,通過對京劇演唱的模仿與琢磨——鼻腔、頭腔高位置的歌唱,咬字吐字的歸韻,慢吸慢呼流動的氣息,強弱分明的節(jié)拍,有慢有快的節(jié)奏等,可以使同學們對歌唱的技巧有一定程度提高。
(三)析片段,提升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即鑒賞能力,是指我們的感受、鑒賞、評價及創(chuàng)造能力。在京劇鑒賞中,感受劇中人物形象的描繪和故事情節(jié)的刻畫,通過我們自身的審美鑒賞基礎對京劇傳達出的內容的藝術形式和表現(xiàn)技巧進行分析,再調動我們的想象、思維、情感等心理因素,利用專門化的審美標準對其做出評價,從而獲得京劇中的美感,提升我們的音樂審美能力。
(四)聽故事,塑造道德品質
每一個經典的傳統(tǒng)京劇劇目背后都包含了一段歷史、一部名著、一則典故、一個傳說等。如頌揚愛國精神、民族情懷的《沙家兵》《智取威虎山》等;頌揚情深意長、愛慕濃意的《霸王別姬》《白蛇傳》;頌揚斗智斗勇、有勇有謀精神的《空城計》;頌揚濃濃親情的《四郎探母》;頌揚勤儉節(jié)約美德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頌揚無私奉獻精神的《紅嫂》;頌揚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精神的《大運河》等,通過學習這些京劇,可以使學生們在藝術審美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品德的教育。
(五)拓視野,培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
京劇源遠流長,被稱之為“國粹”,是積淀了民族審美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的藝術瑰寶,我們中華民族含蓄、穩(wěn)健、精致、典雅的精神品格在京劇藝術中有著最豐富的、最集中、最生動的體現(xiàn)。200多年來,其傳承了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劇目豐富、表現(xiàn)手法絢麗多彩,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內容和人為內涵。通過對京劇的學習,在吸納和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提升了學生們的藝術素養(yǎng)和人文修養(yǎng),提高了學生們的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讓學生們認識到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新課程要求在音樂教育中把“文化傳承”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價值體現(xiàn)。而京劇的傳承在一定意義上影響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命運,對京劇乃至戲曲的命運給予密切關注,并為其普及做出貢獻是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對于京劇的傳承,需要繼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其意義深遠。通過對京劇的學習,使人們懂得京劇、接受京劇進而欣賞京劇,通過循環(huán)漸進,讓學生體會京劇的唱詞之美、音韻之美、動作之美、造型之美、服裝之美、故事之美等,更是對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對道德人格的塑造,對優(yōu)秀文化歷史的傳承,是“固本、鑄魂、打底色”中國特色教育的奠基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曉燕.京劇進課堂的教學探究與感悟[J].基礎教育參考,2016(10).
[2]康振榮.淺談京劇課程進課堂實施策略[J].音樂天地, 2018(6).
[3]張瑩瑩.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周佳欣(1992—),女,漢族,中教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