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理
說理是議論文的核心。說理能彰顯作者的思辨力,使文章呈現出多元、分層、連貫的特點。說理的過程應具有層次性和透徹性,要條分縷析、抽絲剝繭,上下文形成一定的邏輯關聯。一篇好的議論文,應層層說理,思維貫通,迸發(fā)張力,一氣呵成。這就要求我們熟知一些基本的說理方式。
詮釋概念主要是界定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概念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概念所指事物的特性,二是概念所指事物的類屬。概念的外延即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性的事物的范圍。詮釋概念也就是作者對概念加以定義,其內涵在作者的某種話語情境中應始終統一,即不管別人怎么定義這個概念,我就是這么定義的,并且我始終在我自己定義的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當然這個定義要經得起讀者推敲。
例如下面的學生習作片段:
何為自然?簡單來說,小到一草一木,大到森林湖泊,皆可稱為自然。而人“寄生”于自然之中,利用和反哺著自然。
走在路上,不斷反問自己:“更愛走在一塵不染的馬路上,還是愿意走在鋪滿落英的小道中?”我相信,絕大部分人皆會選擇落英小道。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古代的文人,大都游歷過山川,寄情于自然之中,早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清秋景色,再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觀之景。自然成了詩人的歸宿。這僅僅是因為自然的美景嗎?答案是否定的。人既生于自然,便在心中有著對自然的親和力。試問,普天之下,誰不愛良辰美景?我們無法否認自己內心對自然的依戀,就像孩子不會忘卻自己的母親一般。
———蘇州中學高二德陽丁唐《人與自然》
上述文字,以設問引發(fā)讀者思考,繼而對“自然”加以概念界定,這種界定是列舉式的,因此淺顯易懂。接著作者展開分析,縱橫古今,引經據典,反復探問,深入剖析,一直緊扣前文對“自然”的定義,可謂語意貫通,有理有據。
詮釋概念的方法除了直接定義外,還可以通過分析思辨讓概念變得明確。如:
淺閱讀時代,是閱讀碎片化、淺俗化的時代,是傳統書籍、知識與現代信息爆炸碰撞的時代,也是極力考驗我們選擇與固守的時代。(揭示不同角度的本質)淺俗化閱讀指向的,一是對淺顯的通俗流行文學的閱讀取向;二是一種淺近思考、尋求易懂的閱讀方式,同時也表現為對一些經典名著、深度作品的解讀。(表現不同層次的外延)
還可以通過與易混淆概念對比加以闡釋;或結合議論需要,從概念的性質、作用、方法等方面進行限制或闡釋。
議論說理離不開對事物現象構成原因的探析,原因探析具有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的特點,這樣利于說理的深入與展開。原因探析要避免兩種情況:
一是進行簡單的價值判斷,如“有利于個人發(fā)展”“是一個錯誤行為”。簡單的價值判斷只是給出自己的態(tài)度,并未闡明擺出這種態(tài)度的具體原因,也就是只停留在感性層面上判斷,而未上升到理性層面來闡釋。這樣的原因探析是沒有說服力的。
二是在結構上出現角度交叉,即內涵有所重合,也就是兩到三點原因或兩到三個分論點間存在內涵上的交集。無論是切分分論點還是從多角度闡述原因,我們都要注意同一話題下的不同角度應該立足同一邏輯層面。常見的辯證思維中,比如“內因與外因”“主觀與客觀”“宏觀與微觀”“偶然與必然”“一般與特殊”“充分與必要”“現象與本質”“益處與弊端”等,都可以作為邏輯劃分的依據。
例如下面兩段學生習作:
例一:
是什么導致我們的大腦被定式思維控制?顯然,首先是“經驗主義”作怪。(從現象層面闡釋原因)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便是遵從父輩的教導,踩著前人的經驗教訓的腳印前進。(從教育角度闡釋現象的表層原因)然而中國學者易被“經驗主義”的定式思維牽著走更有其歷史背景。(點明深層原因的存在)如今思維的封建殘留更是過去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制度的產物。(從歷史角度解釋深層原因)
例二:
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拒絕平庸,讓心為夢想跳動。一方面,甘于平庸會讓人們淪為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工業(yè)品,機械而乏味。(從個體層面闡述原因,生活的角度)而當每個人都甘于平庸時,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也會因此變得遲緩。(從社會角度闡述原因,發(fā)展的角度)當然,平庸絕非平凡,我們可以平凡,但我們拒絕平庸。(辨析關鍵概念,闡明要點)
議論說理對原因的深入探析,往往會涉及社會、文化、歷史、心理、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從寫作積累的角度來說,我們在日常閱讀中,應該對與我們現實生活相關的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基礎理論知識有所涉獵。
議論說理不宜角度單一或靜態(tài)平面,只從正面議論或只從反面淺層單一說理,都是難以令讀者信服的。適當轉換說理視角,比如既要有正面的說理,也要有反面的駁論;既要有面上的概論,也要有點上的精論;既要有縱向的關聯,也要有橫向的比較;既要有表征的揭示,也要有深層的開掘;既要有順向的推進,也要有逆向的辯證;既要有平面的闡釋,也要有立體的思考;等等。立足多元視角,深入立體說理,才能以理服人。
例如下面這兩段文字:
落葉,城市生態(tài)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秋天,樹葉會凋落,覆蓋土壤。落葉被分解者分解后為樹的生長提供養(yǎng)料,實現了能量的多重利用。
然而,并不是每片落葉都能找到它的歸宿。許多城市都有清掃落葉的規(guī)定,大部分落葉都進入了垃圾桶、垃圾車,又或者大堆大堆地積在街角,形成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人類固然可以改變生態(tài)系統演進的方向和速度,也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但我認為沒有必要對落葉問題如此積極。從生物學上說,這破壞了自然規(guī)律;從美學上說,這破壞了美的景致;從效益上說,這費時費力,勞民傷財,何苦為之。
———蘇州中學高二李由《落紅之思》
上面的作文片段,先是正面表達落葉在生態(tài)系統中的良性歸宿,接著指出在城市管理中不少落葉并沒有抵達其應有的歸宿,繼而推論人類固然可以改變生態(tài)系統演進的方向和速度,但沒有必要如此對待落葉,進而從生物學、美學、效益等多角度深入剖析利害,可謂正反結合、順逆結合,多元透視,立體說理,令人信服。
同時,諸如“然而”“固然”“但”等關聯詞的運用,也成為說理視角與層次轉換的語言標志,讓議論說理的思路一目了然。在整篇議論文布局中,也可借助“究其原因”“話說回來”“退一步說”“縱然如此”等過渡性詞語,以示說理視角的多元轉換與立體推進。
圖式表達是著眼于議論說理的整體架構而言的。步步為營、抽絲剝繭地議論說理,上下文之間必然思維貫通、邏輯嚴密,呈現如樹狀圖、魚骨圖、蓮藕圖等多種圖式結構特點。這種圖式,從思維學的角度看,就是“一種反復出現的、以一定格式排列的事物”,是“以特定方式組合的有規(guī)律的系統”,既可彰顯議論說理的層次推進,也利于讀者把握文章的整體架構。
例如關于“城市落葉掃不掃”這一話題的魚骨圖簡潔版:
這個圖式,圍繞“落葉掃不掃”的話題,既分別探究了掃與不掃的原因和理由,又聚焦“為誰掃落葉”加以思辨,歷史與現實、實用與浪漫,最終歸結到“掃與不掃”都要本著民本思想,從而處理好“掃與不掃”的辯證關系。正如一位同學習作結尾所寫:
全面清掃落葉不值得一味肯定,打造落葉景觀也無法完全解決問題。如何調和兩者之間的關系,放在宏觀角度即如何使實用主義與浪漫主義相輔相成。而落實到實際行動,便是對管理者智慧的考驗。既要落實落葉合理清掃,制定在特殊情況下的應對措施,也要在城市環(huán)境建設、人地關系協調中注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fā)展理念。
山行步步移,山形面面看。清掃落葉不一定是刻板,落葉變景觀也不一定有全面優(yōu)勢。這兩者的關系需要尋找一個平衡的基點。城市的美化與詩意氛圍的形成是一門藝術,藝術的價值在于包孕過去,啟迪未來。過去即尋常的清掃,未來則是制度的創(chuàng)新、新元素的融入。過去與未來從來不是一對矛盾,而是溝通的橋梁,是產生美的兩個不同側面。秋葉的處理策略正應了荷爾德林的詩句: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蘇州中學高二蔣佳慧《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在議論文實際寫作中,圖式架構主要用于構思謀篇。然而“磨刀不誤砍柴工”,思維縝密而邏輯連貫的結構布局,為議論說理的展開、推進、收放、深入起到頂層設計的作用?;趫D式表達的議論說理,更具層次感與邏輯性,更利于多元思辨與迸發(fā)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