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芳
兒時,我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能走上三尺講臺;后來,我上了師范大學,從那時起,“為國育棟梁”就成為我一生追求的理想。在十幾年的教育教學中,我收獲著一份份欣喜,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1.師德為先,塑造生命
2003年,我初為人師便與困難不期而遇。班里有一個叫小鳳的女生不寫作業(yè)、頂撞老師、和宿舍同學打架,讓很多老師頭疼。我想了各種辦法也不見效。一天下午我正在開會,班長打來電話著急地說:“老師,小鳳剛哭著跑出教室,現(xiàn)在找不到人了!”沒等班長說完,我就沖出會議室,四處尋找,最后在操場墻角找到了小鳳,我拉起她的手剛要安慰,就看到了她手腕處的血——小鳳割腕了!我二話不說,抱起孩子就送往醫(yī)院。醫(yī)生說情況危急必須馬上輸血,可是小鳳的血型庫存不足,家長又一直聯(lián)系不上,沒時間多想,我對醫(yī)生說:“我和孩子同血型,用我的血吧。我簽字,我是孩子班主任。”輸血后,小鳳脫離了危險。
小鳳冷靜下來后告訴我,媽媽由于意外很早就去世了,爸爸外出打工很少回家,自己一直和奶奶相依為命,但一周前奶奶因病去世,孤獨、絕望使小鳳有了輕生的念頭。聽到這兒,我決心要用我全部的力量來幫助她。我摟住她的肩膀說:“現(xiàn)在你身上流著老師的血,以后你就是我的孩子,老師第一次做家長沒有經驗,我們一起努力好不好?”孩子抱著我失聲痛哭,但眼里卻有了生的希望。同學們也都來看望小鳳,搶著給她補課,小鳳變得越來越陽光。后來,她考上了大學,如今已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2.以身示范,塑造靈魂
近年來,我努力探索學科育人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深知,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所以,我摒棄以前“單打獨斗”的方式,和其他學科教師緊密配合,探索育人新路徑。我主持北京市“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基于U-M模式的考古資源轉化與應用研究”,與學校其他教師一起,助力京津冀教育一體化發(fā)展;我作為北京市卓越教師工作室核心成員,帶領團隊參編《中外歷史綱要》等教材的配套地圖冊、填圖冊;我擔任海淀區(qū)督學,每周下校督導、聽課,助力學校發(fā)展……我以身示范,將學科育人理念輻射到更多的教師。
3.以培育祖國建設者為己任
工作中,我一直把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作為育人目標。工作以來,我一直擔任班主任和年級組長,每天早上7點前站在講臺上迎接學生;節(jié)假日期間,組織學生前往敬老院做義工,陪伴老人一起過節(jié);組織學生去小學,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大手拉小手”等活動;通過班會課、辯論賽等,讓學生樹立遠大志向……
教師有信仰,教育就有力量;教師有擔當,國家更有希望!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引路人,為培育國家棟梁貢獻力量!
欄目編輯 _ 王雪莉 ?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