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課堂觀摩活動中,我深切感受到一堂課提問過多是語文教學的一大弊端,教師習慣以各種“問”引導學生,逐步將學生引向教師的“預設”,不但使課堂顯得過于瑣碎,而且大大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通過不斷地摸索學習,我在學校“三、四、五”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總結(jié)出了語文閱讀主線式教學法?!爸骶€”相對于成串的“碎問”而言,是在課文研讀過程中,經(jīng)教師概括、提煉,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重要提問。
關鍵詞:主線式;教學;教師
一、 主線式教學作用
有利于教學思路明晰,強調(diào)內(nèi)容綜合。過細、過淺、過濫的提問使教學過程平淡無味,使提問流于形式,使一篇篇精美的課文變得支離破碎。在以“主線”為線索的閱讀教學中,用精、少、實、活的問題將學生吸引進課文,激發(fā)學生的研討熱情,從而有效開展課堂活動?!爸骶€”的設計著眼于整體帶動對課文的理解品讀,著眼于引導學生長時間、深層次地進行課堂學習活動,制約課堂上無序的、隨意的、零散的問答,從而形成較完整的教學板塊,使學生在簡練的教學程序中目標更為明確,有的放矢。
二、 主線式教學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主線問題是經(jīng)過概括提煉的,是教師精細閱讀課文思考教學的思想結(jié)晶,是一種可以引動整體性閱讀的教學線索。主線問題設計運用得好,能有效地避免課堂上淺層次的“碎問碎答”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牽動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整體理解和整體賞析。
(二)層次性原則
一篇課文中主線問題往往不止一個,在設計時要按照從大處著手、由淺入深逐層深入的方式進行,其出現(xiàn)的先后也要具有臺階性、科學性,要符合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
(三)探索性原則
設置的主線問題要有利于學生進行長時間、深層次的探究思考,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整體閱讀,達到“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效果。
三、 主線式教學問題設計范例
(一)從情感入手
例如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文章描寫了一棵在逆境中誕生,在逆境中成長的小桃樹,歷經(jīng)風雨仍頑強生存。贊頌了小桃樹頑強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揭示一個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撓的奮斗,定會戰(zhàn)勝磨難,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未來。在教學時,可設置“小桃樹的命運怎么樣(可憐)”“我對小桃樹有什么感情(憐愛)”兩個主問題。再輔以追問“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小桃樹的可憐”“作者為什么愛憐小桃樹”“為什么要寫奶奶呵護小桃樹”等。問題設置逐層深入,學生探究空間大,整個篇目脈絡清晰明了。
(二)從感知形象入手
例如教學(法)讓·喬諾的《植樹的牧羊人》。課文宣揚基督教徒精神:由于妻和子相繼去世,他一個人離群索居,經(jīng)受住了孤獨和憂傷的考驗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樹,決心把荒地變綠洲。這猶如當初耶穌基督在荒漠中受盡心靈的折磨,經(jīng)受起撒旦的誘惑和考驗后大徹大悟,決心用行動替眾人贖罪。牧羊人日復一日地植樹,終于使荒漠變成了綠洲,使上萬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為宛如救世的基督。在教學中,可設置“牧羊人究竟靠什么創(chuàng)造了幸福生活?”和“人們生活幸福了,牧羊人自己幸福嗎?”兩個主線問題。在此基礎上繼續(xù)設計“以‘牧羊人是一個……的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薄澳裂蛉俗畛醴N樹的目的是什么?”“在種樹的過程中他體驗到了幸福嗎?”“說說在牧羊人的眼中幸福的真諦是什么?”等支線問題,通過探究人物形象來實現(xiàn)整體閱讀教學,使學生的認知呈螺旋形上升。
(三)從寫作順序入手
此種主線切入法主要適用于游記類散文。例如在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游記單元中,除第一篇《壺口瀑布》外,基本每篇課文都設計了“作者的游蹤是什么?”“每一處落腳點所看到的景致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樣的主線問題,按游蹤梳理課文,能夠使學生輕松駕馭文章內(nèi)容,理解文章內(nèi)容。
(四)從題目入手
如教學《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可設計“什么是格物致知”“怎么做到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等主線問題,引導學生逐層深入理解課文。
(五)從特殊語言入手
例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從文章前后照應的兩句話“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和“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入手,設計主線問題“我為什么不由得停住了腳步”來感知紫藤蘿瀑布的形象,“我為什么又加快了腳步”來感知紫藤蘿瀑布帶給我心靈的震撼。問題設計富有懸念,學生思路明晰。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同的篇目需要教師靈活地設計相關的主線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除了科學求實的教學理念外,還需要深入扎實的教材研讀。語文教師應在提問設計的研究中,同步提高自己精細研讀教材的水平,真正做到把文本讀厚,把教材讀薄。
作者簡介:
徐玲,四川省閬中市,四川省閬中市保寧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