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時玉
【摘 要】 隨著生本理念的逐漸深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需要轉變教學身份,由課堂的主導者轉為引導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谶@一背景,本文重點探討了兒童視角下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策略,旨在提升小學語文文本教學質量。
【關鍵詞】 小學語文;文本解讀;兒童視角
文本解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語文基礎能力。單一和扁平化是兒童解讀文本的共性特征。為了改善這一現(xiàn)象,教師需要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積極引導小學生展開高質量的文本解讀之旅,切實提高小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
一、立足兒童視角,尋找內在聯(lián)系
文本解讀的基礎是詞句,只有明確詞句含義,才能真正讀懂文本。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缺乏豐富的閱讀經驗,所以他們經常用單一的方式解讀文本,對文本的認識也停留在表面。如果教師不加以指導,學生將很難深入發(fā)展思維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往往高于學生的認知,如果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適時的點撥,學生的思維很可能局限在某一點,無法從更高的角度理解文本。鑒于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打通文本間“點與面的聯(lián)系”,從而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
例如,《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建成過程,其中有一句是這樣描繪的:“別的昆蟲大多在臨時的隱蔽所藏身。它們的隱蔽所得來不費工夫,棄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比绻處熥寣W生解讀“隨遇而安”這個詞語,學生也多半是檢索工具書,最后得出一個簡單的詞語概念。根據(jù)詞典注釋,“隨遇而安”指的是一種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得到滿足的心態(tài)。但是,這種詞匯一般用來形容人,此處作者卻將其用來形容昆蟲,就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難度。所以,盡管查閱了詞典,學生依然無法理解此處“隨遇而安”的深層次內涵?;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看看作者寫了哪些相關的內容。于是,在回顧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將本來形容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詞匯加在了昆蟲上,目的是和蟋蟀的“特立獨行”作對比。事實上,原文中早已經給出答案,“別的昆蟲大多在臨時的隱蔽所藏身。它們的隱蔽所得來不費工夫,棄去毫不可惜?!贝颂帯半S遇而安”指的是昆蟲的一種習性,它們不會花時間搭建自己的住宅,顯得很隨意,和蟋蟀對“住宅”的高要求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從而更加突出蟋蟀的特別。于是,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文本解讀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小、對待事物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概念,所以在解讀文本時很可能只著眼于某一點,顯得流于表面。如果教師可以從旁指點,幫助學生疏通文本,就能提高小學生的解讀能力。
二、立足兒童視角,化抽象為具象
文本是由文字符號構成的,而文字符號背后很可能隱藏著一個個妙趣橫生的世界。對小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形象思維較為發(fā)達,所以很容易對生動、鮮明的圖畫產生興趣。如果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在文字符號和現(xiàn)實生活中搭建一個溝通的橋梁,將抽象的文字內容轉化成一幅幅鮮明生動的圖畫,激活學生的思維,就能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換言之,能否鏈接文字符號和生活世界對降低學生的閱讀難度、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積極作用。
例如,在教學《趙州橋》這篇課文時,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及設計上的特點。如果僅僅憑借文章中抽象性內容的描繪,學生很可能無法想象趙州橋的樣子,對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等特點也無法產生深刻認知。這就要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施,將文字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現(xiàn)。比如,教師可以提前搜集世界著名大橋的建筑式樣,利用投影儀進行呈現(xiàn)。接著,教師重點呈現(xiàn)趙州橋的建筑式樣,讓學生邊讀課文邊印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趙州橋的“與眾不同”。它橫跨在寬闊的江面上,中間卻沒有一個橋墩,而且在大橋洞頂上兩邊各有兩個小橋洞。這種設計和教師給出的其他大橋的建筑風格有著顯著不同。此時,學生腦海中不只是閃現(xiàn)一個個文字符號,更是切實出現(xiàn)了一座宏偉、壯觀的橋梁。這樣做不僅降低了學生的閱讀難度,而且也讓學生對趙州橋背后的故事產生了更多期待。
和成年人不同的是,小學生的形象思維更加發(fā)達。這一思維特征意味著比起抽象的文字和邏輯,學生更喜歡也更容易理解的是圖像。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化抽象為具象,就能提高教學效率。
三、立足學生實際,注意適度原則
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年齡以及認知基礎等因素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時,必須注意適度。所謂適度,指的是一種教育原則,要求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階段水平以及知識基礎展開教學,不能超過學生的能力范圍,給學生帶來壓力。換言之,教師既不能過度解讀文本,也不能隨便降低難度,確保教學合乎法度。
學生的每一次學習都意味著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展。但是一些教師在教學時常常將學生當成“白紙”,忽略了學生既有的知識經驗。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既占用大量時間,對學生吸收新知識也構成一定影響。例如,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原文中有這樣一句描繪:“草地上盛開著各種各樣的花,紅的、白的、黃的、紫的,真像一個美麗的大花壇?!庇械慕處熤v解到此處,要求學生分析作者將小興安嶺比作什么,然后仿照“什么像什么”這一句式造句。其實類似的練習,在一、二年級就已經進行過多次了。如果三年級學生仍然停留在這種簡單的練習中,很難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結合這一句,教師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在賞析語句,讓學生邊讀邊思考作者是如何用細膩生動的筆觸寫出了草地之美,然后要求學生選擇生活中常見的景物進行仿寫,這樣才能在學生現(xiàn)有的基礎上提高。
在文本解讀中,教師需要注意“度”的取舍,既不能過分解讀,加重學生負擔;也不能降低難度,讓學生原地踏步。只有合乎法度的教學,才會帶給學生更多收獲。
總之,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對教師而言,只有始終立足于學生的視角,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以及認知規(guī)律展開教學,將抽象的教學內容具象化,才能讓小學生領略到語文天地的廣闊,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齊光榮.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三部曲”[J].語文世界(小學生之窗),2019(09):28.
[2]魏永寶.試論素質教育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J].新課程(中),2019(08):147.